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去描绘,突出勾绘的是被冉冉升起的旭日照射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古寺的深邃幽静。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颔联就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来到“幽处”的禅房。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崇这两句诗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转鸣叫。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消。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诗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
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去描绘,突出勾绘的是被冉冉升起的旭日照射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古寺的深邃幽静。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颔联就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来到“幽处”的禅房。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崇这两句诗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转鸣叫。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消。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诗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
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