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农业风险损失补偿理论体系和国内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研究的现状回顾,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展的路径,系统梳理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演绎进程的有关文献,沿着理论探索和方案设计2条发展路径进行评析。本文沿着理论探索路径,整理粮食主产区的概念界定、粮食安全贡献度与利益损失规模测度等重要问题,通过挖掘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理论研究与知识体系,探讨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及剖析利益损失原因。基于外在利益流失和内在风险损失研究,梳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演绎进程。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内在利益损失;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安全是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我国13个粮食大省贡献了全国约78%的粮食产量和80%的商品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大省、财政穷省”问题日益突出,粮食主产区农业利益损失已严重影响我国粮食总产出的稳定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促进粮食主产区发展。近年来国家明确强调要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不断完善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的利益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致力于为粮食主产区得到有效的风险损失补偿建言献策。但国内鲜有学者就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同话题及不同视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性文献梳理和评述,未能给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历史脉络、现状和未来展望,这对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遗憾的。本文系统梳理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聚焦于利益补偿理论及补偿方式创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2]。
1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探索
1.1 粮食主产区的概念界定
粮食主产区是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起点。在过去的30多年里,研究人员对粮食主产区概念的定义主要围绕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化率等3个要素展开探索[3-4]。粮食主产区是具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理、土壤、气候等优越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包括技术、科技等比较优势和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满足区域内消费下还具有大量调出商品粮能力的经济区域。
1.2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是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在过去10多年里,学者们对粮食安全贡献度概念、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粮食安全贡献度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2008年,曾福生[15]等借鉴“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提出粮食安全贡献度问题,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设计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但粮食安全贡献度概念及衡量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粮食安全贡献度测算方法一直存在异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采用C-D生产函数进行测算,有学者采用“五指标”“四指标”简单平均法测算粮食安全系数。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建立线性模型测算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贡献度[17]。
1.3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补偿理论依据的探索主要从2个角度切入:外在利益流失和内在风险损失。国内最先基于农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特质,以粮食主产区的外在利益损失研究为切入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使理论和实践界开始转向农业生产的本身属性——“弱质性”及其机会成本的关注,对粮食主产区内在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研究展开探索[5]。
1.4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损失规模测度
对于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测度研究目前来说比较少,已有的学者主要以模糊计算方式获得研究结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围绕政府层面和农户层面2个层面探讨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内在农业风险损失测度还未形成一致结论。有学者基于风险损失测度最经典的风险度计算方法。农业技术风险损失可以采用概率分析、决策树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检验,提出非参数局部线性加权估计方法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以更加精准的估计农作物灾害性损失风险[6-7]。
2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设计的演绎发展
2.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目标
(1)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紧密牵动着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目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全局,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安定。十八大召开以来,学术界对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首要目标的认识更为明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即是国家粮食安全补偿机制。
(2)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延伸,也有诸多专家学者认为,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首要目标,并非是唯一目标[8]。学者提出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延伸,服务国民经济和稳定农业需要。张德元认为粮食主产地区区域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张冰等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9]。
2.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方式
①新福利经济学下基于“补偿原则论”的直接利益补偿机制。国内学者首先基于新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论”,从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两个层面提出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直接的利益补偿,以解决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流失问题。建议对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者进行补贴、建立产粮大县农业补贴专项预算奖补机制[10]。②区域经济学下的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解决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流失问题,不仅仅限于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直接的利益补偿,还应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11]。一方面加强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购销合作,另一方面要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③保险学下基于农业风险管理论的内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农业保险已成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能够有效保障农户收入,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有效手段,不仅提高财政补贴效率,更能增加社会福利[12-16]。 3 结语
有关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研究文献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CNKI的中国期刊网检索页以“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为检索主题的可视化分析中,共检索文章91篇。其中重要的研究进展在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正是沿着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理论依据探索、利益损失补偿机制方案设计优化2个路径推动了这一领域的长足进步。本文聚焦利益补偿视角,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这一尚处于成长期的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补偿机制和内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理论知识体系,展现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发展历程、脉络及其重要的理论创新。总结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演绎发展过程。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补偿原因和补偿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存在如下不足:①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果评估关注较少;②现有研究鲜有对粮食主产区农业风险损失规模予以科学测度,对粮食市场风险及粮食主产区农业风险损失规模测度的关注较少。
由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我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期望更多研究基于利益补偿的视角,关注外在利益流失补偿机制的同时,更多地丰富和发展内在风险损失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新。具体来说,要通过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风险损失规模测算方式,深入探讨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补偿的作用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科学评估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补偿效果,并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实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有效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G.Learning from Migration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ing of Rural Migrants Children in Beij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9(5):495-504.
[2]侯荣娜,戴旭宏.改革和完善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与利益补偿机制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20(11):62-68.
[3]孙晶晶,赵凯,牛影影.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4):581-588.
[4]吴珍彩.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6(3):9-11.
[5]张立迎,李翠霞.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J].求是学刊,2015,42(5):72-77.
[6]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5(5):9-13.
[7]沈琼.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经济分析[J].世界农业,2014(5):1-5.
[8]陈明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视角[J].调研世界,2013(8):30-34.
[9]马有祥.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筑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15-19.
[10]万宝瑞.对粮食安全应未雨绸缪[J].红旗文稿,2004(20):6-8.
[11]张忠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2]魏后凱,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动态,2012(11):49-55.
[13]罗海平,潘柳欣,余兆鹏.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演变[J].浙江农业学报,2020,32(11):2077-2087.
[14]罗海平,余兆鹏,朱勤勤.基于粮食调出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研究:1985-2015[J].农业经济,2019(2):3-5.
[15]曾福生,匡远配.粮食大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6):14-19.
[16]李福夺.粮食安全贡献度的测算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6(12):50-52.
[17]徐济益,王晓静.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满意度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74-83.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内在利益损失;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安全是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我国13个粮食大省贡献了全国约78%的粮食产量和80%的商品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大省、财政穷省”问题日益突出,粮食主产区农业利益损失已严重影响我国粮食总产出的稳定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促进粮食主产区发展。近年来国家明确强调要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不断完善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的利益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致力于为粮食主产区得到有效的风险损失补偿建言献策。但国内鲜有学者就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同话题及不同视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性文献梳理和评述,未能给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历史脉络、现状和未来展望,这对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遗憾的。本文系统梳理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聚焦于利益补偿理论及补偿方式创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2]。
1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探索
1.1 粮食主产区的概念界定
粮食主产区是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的起点。在过去的30多年里,研究人员对粮食主产区概念的定义主要围绕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化率等3个要素展开探索[3-4]。粮食主产区是具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理、土壤、气候等优越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包括技术、科技等比较优势和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满足区域内消费下还具有大量调出商品粮能力的经济区域。
1.2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是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现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在过去10多年里,学者们对粮食安全贡献度概念、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粮食安全贡献度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2008年,曾福生[15]等借鉴“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提出粮食安全贡献度问题,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设计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但粮食安全贡献度概念及衡量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粮食安全贡献度测算方法一直存在异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采用C-D生产函数进行测算,有学者采用“五指标”“四指标”简单平均法测算粮食安全系数。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建立线性模型测算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贡献度[17]。
1.3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补偿理论依据的探索主要从2个角度切入:外在利益流失和内在风险损失。国内最先基于农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特质,以粮食主产区的外在利益损失研究为切入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使理论和实践界开始转向农业生产的本身属性——“弱质性”及其机会成本的关注,对粮食主产区内在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研究展开探索[5]。
1.4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损失规模测度
对于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测度研究目前来说比较少,已有的学者主要以模糊计算方式获得研究结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围绕政府层面和农户层面2个层面探讨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内在农业风险损失测度还未形成一致结论。有学者基于风险损失测度最经典的风险度计算方法。农业技术风险损失可以采用概率分析、决策树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检验,提出非参数局部线性加权估计方法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以更加精准的估计农作物灾害性损失风险[6-7]。
2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设计的演绎发展
2.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目标
(1)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紧密牵动着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目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全局,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安定。十八大召开以来,学术界对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首要目标的认识更为明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即是国家粮食安全补偿机制。
(2)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延伸,也有诸多专家学者认为,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首要目标,并非是唯一目标[8]。学者提出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延伸,服务国民经济和稳定农业需要。张德元认为粮食主产地区区域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张冰等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9]。
2.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方式
①新福利经济学下基于“补偿原则论”的直接利益补偿机制。国内学者首先基于新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论”,从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两个层面提出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直接的利益补偿,以解决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流失问题。建议对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者进行补贴、建立产粮大县农业补贴专项预算奖补机制[10]。②区域经济学下的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解决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流失问题,不仅仅限于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直接的利益补偿,还应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建立粮食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11]。一方面加强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购销合作,另一方面要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③保险学下基于农业风险管理论的内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农业保险已成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能够有效保障农户收入,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有效手段,不仅提高财政补贴效率,更能增加社会福利[12-16]。 3 结语
有关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研究文献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CNKI的中国期刊网检索页以“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为检索主题的可视化分析中,共检索文章91篇。其中重要的研究进展在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正是沿着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理论依据探索、利益损失补偿机制方案设计优化2个路径推动了这一领域的长足进步。本文聚焦利益补偿视角,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这一尚处于成长期的粮食主产区外在利益流失补偿机制和内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理论知识体系,展现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发展历程、脉络及其重要的理论创新。总结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演绎发展过程。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损失补偿原因和补偿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是存在如下不足:①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果评估关注较少;②现有研究鲜有对粮食主产区农业风险损失规模予以科学测度,对粮食市场风险及粮食主产区农业风险损失规模测度的关注较少。
由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我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期望更多研究基于利益补偿的视角,关注外在利益流失补偿机制的同时,更多地丰富和发展内在风险损失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新。具体来说,要通过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风险损失规模测算方式,深入探讨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补偿的作用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科学评估粮食主产区风险损失补偿效果,并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实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有效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G.Learning from Migration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ing of Rural Migrants Children in Beij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9(5):495-504.
[2]侯荣娜,戴旭宏.改革和完善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与利益补偿机制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20(11):62-68.
[3]孙晶晶,赵凯,牛影影.三大粮食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差异分析: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4):581-588.
[4]吴珍彩.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6(3):9-11.
[5]张立迎,李翠霞.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J].求是学刊,2015,42(5):72-77.
[6]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5(5):9-13.
[7]沈琼.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经济分析[J].世界农业,2014(5):1-5.
[8]陈明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视角[J].调研世界,2013(8):30-34.
[9]马有祥.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筑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15-19.
[10]万宝瑞.对粮食安全应未雨绸缪[J].红旗文稿,2004(20):6-8.
[11]张忠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12]魏后凱,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动态,2012(11):49-55.
[13]罗海平,潘柳欣,余兆鹏.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演变[J].浙江农业学报,2020,32(11):2077-2087.
[14]罗海平,余兆鹏,朱勤勤.基于粮食调出的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贡献度研究:1985-2015[J].农业经济,2019(2):3-5.
[15]曾福生,匡远配.粮食大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6):14-19.
[16]李福夺.粮食安全贡献度的测算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6(12):50-52.
[17]徐济益,王晓静.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满意度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