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章:车轮式泡茶法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茶泡好是茶道追求必经的途径,如果连茶都泡不出应有的香气与滋味,就别谈什么品尝、审美、思想了。所以在学校或其他传授茶学的单位,“如何泡好一壶茶”都是列为第一优先考虑的课程。
  泡茶课程包括基础知识与冲泡技艺,前者如茶的制作、荼类识别、茶具材质与功能、品鉴要领。后者如水质、水温、茶水比例、茶况、程序、手法、美感、风格。然而练习是最终呈现效果的关键,练习可以自行为之,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当然较易见效,但是如何让茶汤稳定在高标准的状况之下,且稳定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不论何种茶,十次泡下来总有八次以上合格,这就必须设计一种“泡茶磨练”的方法。依笔者经验,以下这种被称为车轮式泡茶练习法最为快速有效。
  五六个人一组在一张泡茶桌上泡茶。先由第一位茶友坐上泡茶位置,置茶,泡第一道茶。置完茶后,传递茶壶请各位茶友审看置茶量与茶况,并打开水壶盖显示水温,要求大家判断第一道应浸泡的时间,并将之记录在纸上。每组配备一位老师,这时老师询问主泡者拟浸泡多少时间,老师如果认为适当,就示意依此时间冲泡,否则提出一个时间,主泡者就依老师的意见冲泡。
  茶汤倒出后,每位茶友判断一下是否属于适当的浓度,如果是适当的,那这个浸泡时间就是标准时间,如果不是,老师就做个修正。提出应该的标准时间。大家把最后确定的标准时间写在纸上,并算出自己原先判断的误差秒数。
  接着第二位茶友上台冲泡第二道,也是先传递茶壶,请大家审看第一泡以后的茶况,并显示自己拟冲茶的水温。大家依旧把自己研判的浸泡时间写在纸上,老师询问主泡者拟浸泡的时间,老师肯定或修订浸泡时间。出汤后,大家依旧判断茶汤的浓度,将应该的标准时间记录在纸上,并算出自己的误差值。
  接着第三位茶友冲泡第三道茶,第四位茶友;中泡第四道茶,第五位茶友冲泡第五道茶并去渣清理茶具,清盅后奉一杯白开水请大家品泉。五道茶后,每人结算自己的总误差值,误差值愈小即表示自己的判断更接近于标准。
  每次练习最少二壶茶,第二壶泡第二种茶。由第二位茶友置茶与冲泡第一道,第三位茶友冲泡第二道,第四位茶友冲泡第三道,依此类推。这种排序方式可以让每位茶友练习到置茶、去渣与冲泡不同的道次。泡饮期间也是判断浸泡时间、决定浸泡时间、确定标准时间、记录与结算误差值。
  练习的初期,指导老师可以对影响浸泡时间的各种茶况与其他非茶因素多加说明,练习的尾声则是测验,订出多少的误差值是及格的分数,多少以下是特优。从老师每次标准时间的修正值也可以看出老师的稳定度。
  车轮式泡茶练习法实施的最大障碍是将浸泡时间从直觉的判断转换成计时器的秒数,但这个时间观念的建立在泡茶技能培训上是很重要的。每种茶可以换一种不同材质与容量的壶具,训练大家对茶水比例判断的能力。老师对每次置茶量不必特意指导与调整,不太适当的置茶量也会造成许多磨练的机会。至于每人注水满壶的程度、注水的速度、浸泡时间的起始与结束点、茶汤倒干的标准都要事先说明清楚,这样对浸泡时间的判断才有意义。此泡茶练习法的成绩统计仅偏重于浸泡时间的误差,但在练习时大家还是要关心水温、壶质、茶量等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太湖,古称具区、震泽,分界苏、浙,为天下名湖,它仿佛一颗晶莹剔透的茶蓓蕾,光华四射于钟灵毓秀的江南胜境。  太湖,清丽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流域不仅包孕灿烂悠久的吴越文化,更衍生了清婉两千载的江南茶文化。不论是古时的温山御荈、阳羡茶、顾渚紫笋、虎丘白云茶、岕茶,还是后世闻名遐迩的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太湖周边与泛太湖地区堪称中华名优茶的故乡及主要发祥地。  唐代,青年陆羽辗转漂泊至南太湖之滨的湖州,许
期刊
关于斗茶,宋人唐庚在《斗茶记》里写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戊,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由此有人以为,斗茶始于爱茶至极的宋徽宗。其实,斗茶之风始于唐代而风行于宋。古代的斗茶,是茶农茶商为了选择出最佳的贡茶而开展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茗战”。自唐朝起,斗茶之风渐渐传续下来,先于贡茶之地,后于宫廷、富豪、文人雅士之间,再到黎民百姓,至宋代
期刊
祥云飘逸    古语有云:“祥云入境,行雨随轩”。祥云即为吉祥的云彩,能给大地带来甘霖,滋润万物孕育生灵;能唤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寄情对未来的期盼。祥云文化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此套茶具组引入祥云的概念,名为“祥云浮动”,寄托了幸福吉祥的寓意。  “祥云浮动”的组合高低错落有致,优雅而不乏俏皮。“祥云”精致地浮动在每件茶具上,质朴的泥土原色与温润的汝窑天青釉色形成强烈的
期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在清丽倩美的杭嘉湖平原,一颗颗晶莹夺目的珍珠点缀其上,如南浔、乌镇、西塘、菱湖、新市等。这儿,虽然不出产茶叶,但人们对茶——春季的新茶,却别样地钟情。这些旖旎的水乡古镇,宛如茶水里滋养的精灵,在梦幻般的似水年华中,不经意流衍着酽酽的茶俗茗风。    南浔别名浔溪、南林,地处苕城湖州东首,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有“丝绸之府、诗书之邦、镇志之乡”等诸多美誉。  南浔彝鼎圭璋,物
期刊
这里是唯一幸存至今的榕城四大著名古刹,它的下院遍布东南亚,每年有众多慕名而来的信徒;  这里是喧闹都市里的幽静处:香甜的茶、静心的佛经、可口的素食、精致的器血、考究的桌椅……应有尽有;  这里就是位于榕城著名寺院西禅寺内的西禅茶缘。    漂浮于茶坊与佛国之间    自古名寺出好茶。寺庙和茶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西禅茶坊和西禅寺也是如此。  茶坊外,透过一面墙的落地窗,寺院的美景尽收眼底。  远处是高
期刊
就这样,这三泡台湾乌龙茶被馋嘴的茶友们请上茶桌,一顿豪饮与七嘴八舌之后,却毫无结果。一饱口福的茶友们不仅喝下了那难得的乌龙芳香,也饮去了主人对这些茶的疑惑和猜测。不过谁都不在乎了,有好茶好友相伴,满屋飞舞的乌龙芳香,暂时可忘却所有。  然。并非空无一物,至少记录下品鉴报告。    霸气有余    颗粒大,紧结乌润,投入白瓷盖碗声音清脆,很有分量。外形呈红褐色,发酵程度高,远远便能闻到轻微的火香,近
期刊
我们身边总是有这样一些人,喜欢茶却非单纯的品茗,他们的生活也总是因茶而平添了许多情趣,每次看到他们将茶玩转得这样精彩,总是有一种羡慕的情愫在心里产生。也许因为茶,他们的生活变得如此鲜活,亦或是他们让茶显得如此乐活。  这样的人很好认,因为在他们身上不仅贴着有茶的标签,还总有一群寻着淡淡茶香而快乐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朋友。    创意茶膳健康吃出来    每周—份茶膳营养食谱,每天一道刚出锅的茶餐……短
期刊
代表中华茶艺的品茶法,把品茶细致地分为六品,目品、鼻品、口品、耳品、身品、意品,不同的茶类用不同的茶器;把品香味分开来,分为闻香和品味,分别用闻香杯、品味杯,这是几千年来,茶文化的进步发展,犹如“茶艺”一词,是台湾人对茶文化的创意,是台湾对茶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特色。  常常有人问起,中华茶艺有关闻香杯、品茗杯分开来的品茶方式起源于何人?何地何故?  1979年左右,一批台湾南部
期刊
偶然間人似缱,在梅村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绿萼梅下抚绿绮,杜宇亭前盼君郎。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  不在梅边在柳边。  你游花院,怎靠著梅树偃?  茶席主题:游园惊梦  茶设席计者:流韵  摄影:阿明  所用茶具:云南建水紫陶梅瓶、紫陶茶叶罐、盖碗、品茗杯、花插罐、  紫陶古琴镇纸、竹茶匙、茶
期刊
武夷山是块有茶缘的宝地,不管是因茶结缘,还是与茶结缘。前些时候去了趟三菇度假区,当时的武夷山比较冷,下了雨,断断续续的绵绵细雨无疑为当时的武夷山平添7份朦胧美,同时也为烟雨朦胧的景区带来不少的寒意。此时坐人力三轮车对外来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更有意思的是,武夷山的人力三轮车车夫很多都是“茶叶专家”,跟他们交谈常常能学到很多的茶叶知识。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此次武夷山之行邂逅了多款武夷山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