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全国高考理综卷(陕西、江西、黑龙江等省区用)第27题是一道化学必做题,涉及的内容是必修1的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以及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 能源”、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笔者对该题做以解析和点评.
题目: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ΔH)分别为-890.3 kJ·mol-1、-285.8 kJ·mol-1和
-283.0 kJ·mol-1,则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 .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
COCl2(g)△Cl2(g) + CO(g),
ΔH=+108 kJ·mol-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1所示(第10 min到14 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
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T
(8)(填“<”、“>”或“=”);
③若12 min时反应于温度T (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 =
kJ·mo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
[平均反应速率分
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
.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v(15-16)(填“<”、“>”或“=”),原因是 .
命题思路:以用途广泛的
COCl2为中心,考查了实验室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工业上利用CH4和CO2高温重整制备CO的热化学方程式、实验室用CHCl3和H2O2制备COCl2的化学方程式,再以COCl2的分解反应为基础,考查了化学平衡及平衡的有关计算、平均速率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在设计上,中心物质地位突出,问题设计向外辐射,且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命题思路可用图2表示.
解析:(1)在人教版教材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科学史话”栏有叙述,并在“思考与交流”栏让学生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产生CO,另一产物是H2还是H2O?要从题中示意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①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②
CO(g)+12O2(g)=CO2(g)
ΔH=-283.0 kJ·mol-1
③
①–②×2-③×2得:
CH4(g)+CO2(g)=2CO(g)+2H2(g)
ΔH=+247.3 kJ·mol-1
④
由④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标准状况下1 m3的
CO所需热量为:
247.3 kJ÷(2×22.4 L)×100 L=5.52×103 kJ
(3)
CHCl3+H2O2→COCl2+?
这个“?”是什么,容易由质量守恒及双氧水的反应产物推知,“?”是H2O和HCl.
(4)结合图示,讨论
COCl2(g)Cl2(g)+CO(g)
ΔH=108 kJ·mol-1
①8 min时是平衡态,从图2看出,
c(COCl2)=0.040 mol·L-1、
c(CO)=0.085 kJ·mol-1、
c(Cl2)=0.11 kJ·mol-1.
K=c(Cl2)·c(CO)
c(COCl2)
=
0.11 mol·L-1×0.085 mol·L-1
0.040 mol·L-1
=0.234 mol·L-1
②上述反应向右进行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由第2 min时的平衡态到第8 min时的平衡态,是反应向右进行的过程,即是一个升温过程,第2 min时的反应温度低于第8 min的反应温度.
③已知T(8)时的平衡常数,而第12 min时反应温度同T (8),则第12 min时的平衡常数同T(8)时的平衡常数.第12 min时
c(Cl2)=0.12 mol·L-1、c(CO)=0.06 mol·L-1
(题中告知,此时的COCl2的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c(COCl2)=c(Cl2)·c(CO)K
=
0.12 mol·L-1×0.060 mol·L-1 0.234 mol·L-1
=
0.031 mol·L-1
④2~3 min是个平衡态,5-6 min是反应向右进行的过程,12~13 min是个平衡态,按照平均反应速率的意义
[AKv-D]=c未-c初Δt
知,v(2-3)、
v(12-13)应为“0”,而v(5~6)应大于0.
⑤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反应物COCl2在5~6 min内下降幅度大于在15~16 min内下降幅度,则COCl2在5~6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大,其原因可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上分析.在③中,12~14 min内Cl2、
CO、COCl2浓度分别为0.12、0.060、
0.31 mol·L-1,而在14 min时,
Cl2、
CO、COCl2浓度突然均减小,可视为14 min时,反应体系体积突然增大,使各组分浓度突然减小,而后建立了新的平衡.相同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小,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就小,反应速率就小.
答案:(1)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 5.52×103 kJ
(3) CHCl3+H2O2=COCl2+HCl+H2O
(4)①0.234 mol·L-1 ② < ③0.031
④ v(5-6)>v(2-3)=v(12-13)
⑤ > 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试题特点:(1)考点多,设问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也相对集中.
(2)问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如新课程教材中未出现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但从教材的叙述中可以理解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2)问是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所给出的燃烧热的数据都是教材中的数据,但问题的设计高于教材,涉及的热反应多,要得出与高温重整的热反应不太容易.
(3)在理解层面考概念.如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用平衡常数计算必须考虑到温度条件.平均速率的意义是什么?由曲线怎样确定平均速率的大小?本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4)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的数量关系明了,隐含的信息多,要求学生会识图,读懂图,能深入图中.该图学生要能看出:0 4 min是个平衡态;4 min后,升高温度,反应向右进行,8~10 min又是一个平衡态;10 min时, 曲线出现间断并下移,可视为CO量突然减小(或移出),原平衡被打破,10~12 min反应向右进行;12 min后在温度不变时建立了新的平衡,12~14 min是个平衡态;14 min时,三曲线均出现间断并且均下移,可视为反应体系体积突然增大,原平衡被打破,14~16 min反应向右进行,重新建立平衡;16 min后在温度不变时建立了新的平衡.
(5)计算量大,也有些难.本题的计算有三处,难的是第(2)问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考查.总之,本题题目容量大,考查层次高,有亮点,也有难度.本题能否顺利解答,不在于学生平时练习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内化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本题是一道较难的题目,但也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题目.
题目: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ΔH)分别为-890.3 kJ·mol-1、-285.8 kJ·mol-1和
-283.0 kJ·mol-1,则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 .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
COCl2(g)△Cl2(g) + CO(g),
ΔH=+108 kJ·mol-1
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1所示(第10 min到14 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
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T
(8)(填“<”、“>”或“=”);
③若12 min时反应于温度T (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 =
kJ·mo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
[平均反应速率分
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
.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v(15-16)(填“<”、“>”或“=”),原因是 .
命题思路:以用途广泛的
COCl2为中心,考查了实验室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工业上利用CH4和CO2高温重整制备CO的热化学方程式、实验室用CHCl3和H2O2制备COCl2的化学方程式,再以COCl2的分解反应为基础,考查了化学平衡及平衡的有关计算、平均速率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在设计上,中心物质地位突出,问题设计向外辐射,且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命题思路可用图2表示.
解析:(1)在人教版教材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科学史话”栏有叙述,并在“思考与交流”栏让学生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2)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产生CO,另一产物是H2还是H2O?要从题中示意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①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②
CO(g)+12O2(g)=CO2(g)
ΔH=-283.0 kJ·mol-1
③
①–②×2-③×2得:
CH4(g)+CO2(g)=2CO(g)+2H2(g)
ΔH=+247.3 kJ·mol-1
④
由④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标准状况下1 m3的
CO所需热量为:
247.3 kJ÷(2×22.4 L)×100 L=5.52×103 kJ
(3)
CHCl3+H2O2→COCl2+?
这个“?”是什么,容易由质量守恒及双氧水的反应产物推知,“?”是H2O和HCl.
(4)结合图示,讨论
COCl2(g)Cl2(g)+CO(g)
ΔH=108 kJ·mol-1
①8 min时是平衡态,从图2看出,
c(COCl2)=0.040 mol·L-1、
c(CO)=0.085 kJ·mol-1、
c(Cl2)=0.11 kJ·mol-1.
K=c(Cl2)·c(CO)
c(COCl2)
=
0.11 mol·L-1×0.085 mol·L-1
0.040 mol·L-1
=0.234 mol·L-1
②上述反应向右进行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由第2 min时的平衡态到第8 min时的平衡态,是反应向右进行的过程,即是一个升温过程,第2 min时的反应温度低于第8 min的反应温度.
③已知T(8)时的平衡常数,而第12 min时反应温度同T (8),则第12 min时的平衡常数同T(8)时的平衡常数.第12 min时
c(Cl2)=0.12 mol·L-1、c(CO)=0.06 mol·L-1
(题中告知,此时的COCl2的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c(COCl2)=c(Cl2)·c(CO)K
=
0.12 mol·L-1×0.060 mol·L-1 0.234 mol·L-1
=
0.031 mol·L-1
④2~3 min是个平衡态,5-6 min是反应向右进行的过程,12~13 min是个平衡态,按照平均反应速率的意义
[AKv-D]=c未-c初Δt
知,v(2-3)、
v(12-13)应为“0”,而v(5~6)应大于0.
⑤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反应物COCl2在5~6 min内下降幅度大于在15~16 min内下降幅度,则COCl2在5~6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大,其原因可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上分析.在③中,12~14 min内Cl2、
CO、COCl2浓度分别为0.12、0.060、
0.31 mol·L-1,而在14 min时,
Cl2、
CO、COCl2浓度突然均减小,可视为14 min时,反应体系体积突然增大,使各组分浓度突然减小,而后建立了新的平衡.相同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小,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就小,反应速率就小.
答案:(1)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 5.52×103 kJ
(3) CHCl3+H2O2=COCl2+HCl+H2O
(4)①0.234 mol·L-1 ② < ③0.031
④ v(5-6)>v(2-3)=v(12-13)
⑤ > 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试题特点:(1)考点多,设问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也相对集中.
(2)问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如新课程教材中未出现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但从教材的叙述中可以理解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2)问是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所给出的燃烧热的数据都是教材中的数据,但问题的设计高于教材,涉及的热反应多,要得出与高温重整的热反应不太容易.
(3)在理解层面考概念.如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用平衡常数计算必须考虑到温度条件.平均速率的意义是什么?由曲线怎样确定平均速率的大小?本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4)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的数量关系明了,隐含的信息多,要求学生会识图,读懂图,能深入图中.该图学生要能看出:0 4 min是个平衡态;4 min后,升高温度,反应向右进行,8~10 min又是一个平衡态;10 min时, 曲线出现间断并下移,可视为CO量突然减小(或移出),原平衡被打破,10~12 min反应向右进行;12 min后在温度不变时建立了新的平衡,12~14 min是个平衡态;14 min时,三曲线均出现间断并且均下移,可视为反应体系体积突然增大,原平衡被打破,14~16 min反应向右进行,重新建立平衡;16 min后在温度不变时建立了新的平衡.
(5)计算量大,也有些难.本题的计算有三处,难的是第(2)问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考查.总之,本题题目容量大,考查层次高,有亮点,也有难度.本题能否顺利解答,不在于学生平时练习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内化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本题是一道较难的题目,但也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