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时品读老子的《道德经》,不禁思考:作为班主任,在面对孩子们的纷争时我们该如何平息“战火”,让双方握手言和呢?我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实例,以及《道德经》中老子的格局和处世之道得到一些启发。
以静制动,平复情绪
老子有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也就是说,谁能像浑浊的水流一样停止流动,安静下来后慢慢变得澄清?谁可以像草木那样保持长久的静寂,却萌动生机而不息。老子在这里提到“动”与“静”的辩证关系。要想让一杯浑浊的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清澈透亮,让春芽在不知不觉中安然成长,“动”必不可少,但“静”也至关重要。学生之间起了冲突,教师首先应以静制动,让事态得以“积极的暂停”,在双方怒火中烧之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们冷静下来,平复心情。
“报告!老师,小林和科代表打起来了,您快去看看吧。”我一抬头,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几个气喘吁吁、焦急万分的学生。我立马停下手上的工作,跟着这几个学生往教室赶。
来到教室,只见小林的课桌倒了,书散落一地,书包也被扔在地上,而科代表的校服被扯烂了。小林两眼怒视,眉头紧皱,咬紧牙关,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我环视了一下现场,确认两名学生未受伤。很明显,表面上“战斗”已经结束,但从双方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见老师来了才稍微收敛,实际上谁都不服谁,内心熊熊的“战火”还在燃烧。
“你们来我办公室一趟。”为了避免事态升级,我决定将他们叫到办公室解决。
“去,一个站东头,一个站西头,好好想想刚才发生了什么,把事情的起因、经过都写下来。”在正式处理问题前,我先让两名当事人分别站在办公室的对角线两端,在安静的地方平复情绪,回忆并写下事情的经过。一方面我可以了解事情的原委,留下“口供”,方便后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暂时的“静态”搁置让两人都降降火,毕竟人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任何话。于是,我先采用“以静制动”的降温法,让事情有一个“积极暂停”,直到双方能够冷静沟通时再面对面地好好谈。同时,我也让自己调整好情绪,和学生在亲密和信任而不是敌意与疏远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正视问题,换位思考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强者。在班级管理中,我帮助打架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矛盾的集中点,在弄清打架的原因后,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也是缓和矛盾的必经之路。
“小林的作业没交,出于责任感,你下课去催他,看见他将书盖在头上睡觉,于是拍了一下他,结果把他的书打掉了。小林觉得你针对他,一气之下把你的桌子踹翻了,然后你们就打起来了,是吧?”我看完科代表写的事情经过后问。
“是的,我就是轻轻拍了一下小林,想叫醒他赶快交作业,我绝对不是故意针对他的。”科代表一脸委屈地回答。
“你那是轻轻拍吗?那么大劲还说不是故意的!我不就是忘记交作业吗?课间睡觉又不犯法。”小林也不认输,为自己辩解。
“好了,我大概知道了,打架往往都是由小摩擦开始的,如果彼此沟通不顺畅,矛盾就很容易升级。既然动手了,说明双方都有一定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听听作为中间人的我是如何看待你们之间的问题的?”
为了帮助小林和科代表了解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我先对小林说:“科代表发现你的作业没交,出于好意提醒一下,说明她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孩子,我想她也是为了督促你的学习。可能她的方式欠妥,但不能否认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你说对不对?而且男子汉和人家小姑娘打起来,传出去也不太好听吧?”小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我转向科代表,说:“老师知道,作为科代表,你一直都很负责。不过,科代表也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你这样直接拿书去拍没交作业的同学是不是不太合适?管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且小林在休息,贸然把人家拍醒,别人肯定不乐意。试想,当你睡觉时,突然有人大声叫你还把你拍醒,你是不是也会不高兴?”科代表羞愧地低下了头。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教育打架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彼此换位思考,不仅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赢得双方的理解。
宽以待人,培养气度
老子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在平日的思想教育中,我也常和学生谈格局:生活中的摩擦纠纷在所难免,若凡事小肚鸡肠,锱铢必较,那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心胸贵于深沉,教育学生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拥有大气的胸怀和宽广的格局,也是顺利解决打架问题、防患于未然的必要一环。
“虽然你们都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可是今天做的事情老师很不喜欢。不管谁先动手,当你出手的那一刻就输了,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其实你们回过头想想,今天的事情是不是本该可以避免的?”两人同时点头。我继续说:“老师平常就教导你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你赠予别人鲜花时,你的手上也会留有芳香;当你把狗屎抛向对方时,你自己手上也会留有恶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的言行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我们国家都讲究团结友善,那同学之间更应该相亲相爱,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吧?”
“老师,我承认我打人是不对的……”科代表先开口了。
“科代表很勇敢,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小林你呢?”我顺着她的话题,试图引导小林。
“老师,我不应该把她的桌子踢翻……”小林低着头小声说。
“既然你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老师希望你们能跟对方说一声抱歉,然后大气一点,原谅对方,从今往后还是好同学。当然,你们还是要接受一点小‘惩罚’的。”我对他们说。
“啊?”他们不安地看着我。
“从今天起一周内,小林协助科代表收发作业,科代表每天负责给小林讲一道题,如果小林有不会的,一定要给他讲明白,我会定期抽查哦。”我微笑着对两人说。
事已至此,我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让两人明白《道德经》里的为人之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即美好的言语可以取得别人的尊重,而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如果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与其让学生写检查,发通告,叫家长,倒不如让他们都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他们冰释前嫌,还能加深同學之间的友谊。
人有喜怒哀乐,青少年因为心智尚不成熟,有时候难免控制不住自己。这时,班主任不但需要有耐心、信心和决心,更要有化解矛盾和处理问题的智慧方法。我们在汲取《道德经》中诗一般的人生智慧的同时,也在自我修炼中成长。(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学校)
以静制动,平复情绪
老子有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也就是说,谁能像浑浊的水流一样停止流动,安静下来后慢慢变得澄清?谁可以像草木那样保持长久的静寂,却萌动生机而不息。老子在这里提到“动”与“静”的辩证关系。要想让一杯浑浊的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清澈透亮,让春芽在不知不觉中安然成长,“动”必不可少,但“静”也至关重要。学生之间起了冲突,教师首先应以静制动,让事态得以“积极的暂停”,在双方怒火中烧之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们冷静下来,平复心情。
“报告!老师,小林和科代表打起来了,您快去看看吧。”我一抬头,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几个气喘吁吁、焦急万分的学生。我立马停下手上的工作,跟着这几个学生往教室赶。
来到教室,只见小林的课桌倒了,书散落一地,书包也被扔在地上,而科代表的校服被扯烂了。小林两眼怒视,眉头紧皱,咬紧牙关,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我环视了一下现场,确认两名学生未受伤。很明显,表面上“战斗”已经结束,但从双方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见老师来了才稍微收敛,实际上谁都不服谁,内心熊熊的“战火”还在燃烧。
“你们来我办公室一趟。”为了避免事态升级,我决定将他们叫到办公室解决。
“去,一个站东头,一个站西头,好好想想刚才发生了什么,把事情的起因、经过都写下来。”在正式处理问题前,我先让两名当事人分别站在办公室的对角线两端,在安静的地方平复情绪,回忆并写下事情的经过。一方面我可以了解事情的原委,留下“口供”,方便后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暂时的“静态”搁置让两人都降降火,毕竟人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任何话。于是,我先采用“以静制动”的降温法,让事情有一个“积极暂停”,直到双方能够冷静沟通时再面对面地好好谈。同时,我也让自己调整好情绪,和学生在亲密和信任而不是敌意与疏远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正视问题,换位思考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强者。在班级管理中,我帮助打架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矛盾的集中点,在弄清打架的原因后,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也是缓和矛盾的必经之路。
“小林的作业没交,出于责任感,你下课去催他,看见他将书盖在头上睡觉,于是拍了一下他,结果把他的书打掉了。小林觉得你针对他,一气之下把你的桌子踹翻了,然后你们就打起来了,是吧?”我看完科代表写的事情经过后问。
“是的,我就是轻轻拍了一下小林,想叫醒他赶快交作业,我绝对不是故意针对他的。”科代表一脸委屈地回答。
“你那是轻轻拍吗?那么大劲还说不是故意的!我不就是忘记交作业吗?课间睡觉又不犯法。”小林也不认输,为自己辩解。
“好了,我大概知道了,打架往往都是由小摩擦开始的,如果彼此沟通不顺畅,矛盾就很容易升级。既然动手了,说明双方都有一定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听听作为中间人的我是如何看待你们之间的问题的?”
为了帮助小林和科代表了解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我先对小林说:“科代表发现你的作业没交,出于好意提醒一下,说明她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孩子,我想她也是为了督促你的学习。可能她的方式欠妥,但不能否认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你说对不对?而且男子汉和人家小姑娘打起来,传出去也不太好听吧?”小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我转向科代表,说:“老师知道,作为科代表,你一直都很负责。不过,科代表也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你这样直接拿书去拍没交作业的同学是不是不太合适?管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且小林在休息,贸然把人家拍醒,别人肯定不乐意。试想,当你睡觉时,突然有人大声叫你还把你拍醒,你是不是也会不高兴?”科代表羞愧地低下了头。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教育打架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彼此换位思考,不仅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赢得双方的理解。
宽以待人,培养气度
老子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在平日的思想教育中,我也常和学生谈格局:生活中的摩擦纠纷在所难免,若凡事小肚鸡肠,锱铢必较,那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心胸贵于深沉,教育学生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拥有大气的胸怀和宽广的格局,也是顺利解决打架问题、防患于未然的必要一环。
“虽然你们都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可是今天做的事情老师很不喜欢。不管谁先动手,当你出手的那一刻就输了,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其实你们回过头想想,今天的事情是不是本该可以避免的?”两人同时点头。我继续说:“老师平常就教导你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你赠予别人鲜花时,你的手上也会留有芳香;当你把狗屎抛向对方时,你自己手上也会留有恶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的言行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我们国家都讲究团结友善,那同学之间更应该相亲相爱,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吧?”
“老师,我承认我打人是不对的……”科代表先开口了。
“科代表很勇敢,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小林你呢?”我顺着她的话题,试图引导小林。
“老师,我不应该把她的桌子踢翻……”小林低着头小声说。
“既然你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老师希望你们能跟对方说一声抱歉,然后大气一点,原谅对方,从今往后还是好同学。当然,你们还是要接受一点小‘惩罚’的。”我对他们说。
“啊?”他们不安地看着我。
“从今天起一周内,小林协助科代表收发作业,科代表每天负责给小林讲一道题,如果小林有不会的,一定要给他讲明白,我会定期抽查哦。”我微笑着对两人说。
事已至此,我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让两人明白《道德经》里的为人之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即美好的言语可以取得别人的尊重,而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如果情节不是特别严重,与其让学生写检查,发通告,叫家长,倒不如让他们都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他们冰释前嫌,还能加深同學之间的友谊。
人有喜怒哀乐,青少年因为心智尚不成熟,有时候难免控制不住自己。这时,班主任不但需要有耐心、信心和决心,更要有化解矛盾和处理问题的智慧方法。我们在汲取《道德经》中诗一般的人生智慧的同时,也在自我修炼中成长。(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