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495355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认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目前创设情境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但不可回避的是,有些情境的创设太过随意,与数学教学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有些情境使用又不得宜,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
  一、小学数学创设情境的应该避免的误区
  误区1: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不难发现有些情境创设得十分牵强,与问题本身并无联系,其数学性经不起推敲,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
  如以下的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叮当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对叮当猫的出现也颇有期待,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叮当猫头像+复习题,叮当猫头像+例题,叮当猫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叮当猫头像+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完全脱离了教学内容,脱离了课堂的实际需要,既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不能帮助学生从旧知迁移到新知 。
  将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可取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此类教学情境的创设同单纯的展示图片、开展游戏等同起来,还应追问这些教学情境的运用能否真正优化师生教与学的品质。就以上这个案例而言,从实际效果看,这个情境只是形式化的生动、热闹,未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或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是当前情景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误区2:情境创设偏离预设
  一位老师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创设的情境:花园里,有人在赏花,有一位老人在搬花。有红花10盆,黄花20盆,紫花30盆。问题: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创设这个情景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红花、黄花(紫花)一共有多少盆?”或“黄花(紫花)比红花多多少盆?”的问题,然后导入课题解决新知。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这个情景提了许多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红花那么少,紫花那么多?”“为什么红花与黄花合起来与紫花一样多?”“为什么黄花比红花多10盆,紫花比黄花也多10盆?”……老师眼看形势不对只好说 “我也来提几个问题”,才切入正题。
  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在设计情境的时候想一想怎样把情境和需要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研究一下提问的技巧,即可控制课堂上这样信口开河的状况。笔者认为,以上案例中,如果教师的问题是“你能提一个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吗?”一定能够帮助学生立刻从良好的情境中提出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以为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误区3:情境创设不合逻辑
  情境的创设应该源于现实生活,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但也必须符合生活逻辑。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小学教材中有不少童话的气息,不少情境都是假设的,然而“假设”不等于“虚假”,情境一旦脱离了现实,在学生中的心目中便大打折扣,兴趣也就锐减,不起作用。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具有存在的价值。
  二、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一:借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现实生活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被带进故事所经历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故事来引入新知,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加深他们的理解,培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猴妈妈要出门,给三只小猴各留了3只桃当午饭和晚饭。到了中午,老大吃了1个桃,老二吃了2个桃,老三吃了3个桃。你能帮他们算一算,每只小猴晚饭还能吃到几只桃?学生很容易融入故事里,并不由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配合相应的实物教具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就能立刻得到答案,很快就能理解并掌握“一个也没有,用零表示。”
  使用故事情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丰富生动,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地把教材中一幅幅反映问题的画面串联成简短有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为学习内容服务,切不可脱离学习内容泛泛而谈。
  策略二:利用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认识乘法》(苏教版二上)一课中,常规的做法是将主题图中各种动物按种类相加,列出算式。从中找出加数相同的算式并归类,继而介绍乘法。然而我在实践中却发现,这样的情境创设,尽管能达到引入乘法的目的,學生也能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概念,但在实际练习中,学生往往还是习惯用加法,即使加数稍多一些,也不愿意用乘法。很显然,这样的导入并不能使学生产生用乘法的需要。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情境:请学生写算式,先是相同加数较少的3+3,4+4+4,学生不以为然,轻松应对;接下来是4个5相加,10个6相加。这时已经有学生开始觉得麻烦了;然后是20个6相加,大部分学生开始罢工,但还有学生在坚持;最后50个7相加,全班都罢工了。这时,乘法引入的时机成熟了,我介绍了乘法,通过对比,学生明显感到了乘法的简便,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再让学生用乘法来写算式,比如200个8,对学生来说简直信手拈来。即便是稍短一些的算式,如8个200,学生都会主动用乘法来写算式。我又出示了1+2+3+4,请学生用乘法来写,学生通过和之前几个算式的对比,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即只有加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改写成乘法。
  策略三:情境活动化,培养学生能力。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篇》)可见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行动胜于语言,主动胜于被动。实践操作活动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学完《面积的认识》后,学生在《认识面积单位》(苏教版三下)一课中往往不能理解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据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情境:请学生先用铅笔盒的面做工具,量出课桌面的大小,汇报结果;接着用数学书的面做工具,量出课桌面的大小,并汇报结果。学生操作不亦乐乎,但接着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同一张课桌,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测量结果?如果要确切知道一个物体面的大小,我们需要做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充分理解了不统一单位的不便,对于为什么要学习面积单位,就不再有任何的疑问,并且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对面积的认识也加深了。
  情境的创设并无定法,但要遵循科学性、启发性、思考性的原则。教师在使用情境之前要进行精心准备;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成功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深入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学科作为中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研究目的,结合当前中职生数学几何的教学现状,认真探讨了优化和改善数学几何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以此培育中职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数学;几何;核心素养  在中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中,数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促进职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是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输送的重要培养基地,是未来产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人力组成,中职学生在校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获得企业青睐、社会认可的重要能力体现,亦是中职学校于社会、于工作、于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体现。  ◆关键词: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共性,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考入高中。他们在父母、老师眼里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中注重以认知为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既往学习的生物知识,还可以有效检测生物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与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发展,并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的领悟,进而灵活运用高中生物知识,提升学生通过实践学以致用的生物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发展;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高中阶段教学理念的更新,
期刊
◆摘 要:中和热测定是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重要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的重要作用。作为定量实验,误差分析是学生的难点。本文侧重于中和热测定的误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和热;实验测定;误差分析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的误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常见的考查内容,在酸碱中和热的测定试验中,由于仪器的准确度、实验者的感官的灵敏度有限、标度看错等因素
期刊
◆摘 要:作文能力是一个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能力构成的一部分。小学学生写作学习时期,是一个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一个初步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作文学习直接性地影响着一个学生日后的作文写作能力和全面性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十分注重开展小学作文知识教学,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特点和人生学习能力特点的作文教学方法,并在作文教学中合理发挥运用,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对作文知识学习的情感兴趣,为日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加强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凭借文本语言,达到感悟、移情和益趣的目的。而阅读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实践,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培养其认知视野,情感态度和文化品位,人为精神,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素养;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直达心灵的学科,它的任务
期刊
◆摘 要:为了让高段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基于农村学校的校情,我校开展了高段STEAM课程与小学科学课融合的实践,并对课程主题、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关键词:STEAM课程实践;科学课;深度融合  为了让高段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校基于农村学校的校情,实施了借助学校周边的生态园,高段学生开展STEAM课程与科学课的融合实践,让学生通过STEAM课程,体验创造性学习。教
期刊
◆摘 要: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己课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教师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对阅读方面的興趣,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们进行学习,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
期刊
◆摘 要: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阅读真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1+X”的阅读方法,这一方法能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初中语文教学以文本作为载体,进行多元的对话,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外阅读也要回归与利用文本。本文就1+X模式下促进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1+X”模式;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针对初中地理,在学习地图的重要性上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此提出了,对地图的基本读图知识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把握地图的规律、积极的鼓励学生对世界的地形地貌进行观察、将地图知识学以致用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这几点地理教学策略,以供各位业界同仁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学生  地理与生活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地图扮演着一个很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