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数学课堂与诗歌整合起来,对课堂有效性的构建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对于诗歌的理解掌握,可以大大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能力等,因此诗歌对于小学的应用教学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诗歌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发,发掘诗歌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使学生既可以感受到诗歌之美又能学习到数学的严谨有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诗歌;整合
我国有渊源流长的诗歌文化,许多诗歌中有数字或数学知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课堂与诗歌整合起来,对课堂有效性的构建将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一、诗歌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诗歌属于文学领域,和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诗歌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应用得当,会成为一大亮点。
(一)用诗歌形式导入新课
在讲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时,可以用郑板桥的《咏雪诗》和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导入,这两首诗分别是“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芦花总不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明数数也能作诗,数字太奇妙了。老师接着出示有关“数数”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三角形”时,用小诗导人,“形状像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开课伊始,就把学生带人一个思考的境地。
(二)用诗歌描述数学问题
诗歌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2页“我学会了吗”,图中有九只小鸡,在学生数出有九只小鸡后,老师可用诗歌形式描述呈现一个数学问题,“九只小鸡有礼貌,见了太阳就问好,太阳公公咪咪笑,奖励十顶大红帽”,然后提问小鸡的数量和大红帽的数量哪个大呢,继而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再如,练习题“分梨”,可以这样呈现,“一群小孩去赶集,出门看见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
还有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这样描述,“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清代徐子云的《算法大成》中有数学诗云,“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尽不差争,三人同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多么有韵味啊。
(三)用诗歌总结巩固数学问题
在学习了大于号、小于号后,为使学生区分并记住这两个模样相似的符号,老师总结出诗歌口诀,“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这种总结既形象又有趣。
学习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口诀“长长方方长方体,正正方方正方体,圆圆直直是圆柱,圆圆滚滚是球体”。
用诗歌形式总结概括的问题,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学习了“植树问题”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小诗“植树问题方法多,小手指啊真灵活,两端都种怎么办,间隔数要加一,一端不种怎么办,间隔数等于棵数,两端不种怎么办,间隔数要减一。”把三种情况和规律都概括出来了。
学习了“相遇问题”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诗“相遇问题方法多,是求一个路程和,想一想先乘再加,想一想先加再乘。”既点出问题本质,又概括两种算法。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诗“三角形真奇怪,有胖有瘦有高矮,内角和是一百八,我们时刻记住它。”
用诗歌的形式总结数学知识点,既巩固了当堂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习作诗词的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
(四)用诗歌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
在讲授“10的分解”时,老师采用了诗歌形式,“树上十个大苹果,分给你,分给我,你一个,我九個,你二个,我八个,你三个,我七个……”一边说,一边分,同时两个同学做拍手游戏,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拍手唱诗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
再如,在看图数数的练习题中,可以这样解决,“两只小白兔,四个小蘑菇,快来快来你快来,快来采蘑菇”。这种形式解决数学问题,既富有童趣,又富有创造性。
二/诗歌韵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尽管数学自身有着极强的推理、演算逻辑,但是也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记忆。但是由于数字本身的特点,孩子们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介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将诗歌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应用时不用太拘泥于诗歌本身,也可以运用诗歌本身的特点、特色、神态带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引用学生熟悉的诗歌句子,比如说:“一览众山小”或者“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快速带入熟悉的情景中,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外。也可以运用诗歌中工整的结构、很有节奏感的韵律,运用数学中的知识进行改编或重新创造。
(一)诗歌只是形式而非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引用诗歌形式,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目的不是为了作诗或背诗。诗歌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而非目的,老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尺度,要适时应用。否则,数学课就变成了语文课。
(二)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任课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丰富的诗歌知识以及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引用诗歌要适时、适当,不能牵强附会。
(三)引用诗歌的目的要明确
数学课上引用诗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的诗歌文化,激发想象力,用诗歌形式可以化数学的枯燥性为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增强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王鼎钧在《有诗》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诗,吻只是碰触,画只是颜料,酒只是有毒的水”。“只要天空还有一抹蓝,就有诗。只要雪有影、雨有痕、雷有声、水有纹,就有诗。只要有一滴泪、一条小径、一阵惘然,就有诗。”诗意生活是一种幸福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美、感受生活中的诗意美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有意义的人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里明确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学科、各种材料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其应用在数学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合理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日常应注重多一些对诗歌的阅读思考,考虑诗歌和数学的结合点、相似点,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诗歌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有效利用好诗歌这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8):75.
[2] 霍秀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1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诗歌;整合
我国有渊源流长的诗歌文化,许多诗歌中有数字或数学知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课堂与诗歌整合起来,对课堂有效性的构建将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一、诗歌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诗歌属于文学领域,和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诗歌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应用得当,会成为一大亮点。
(一)用诗歌形式导入新课
在讲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时,可以用郑板桥的《咏雪诗》和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导入,这两首诗分别是“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芦花总不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明数数也能作诗,数字太奇妙了。老师接着出示有关“数数”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三角形”时,用小诗导人,“形状像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开课伊始,就把学生带人一个思考的境地。
(二)用诗歌描述数学问题
诗歌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如,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2页“我学会了吗”,图中有九只小鸡,在学生数出有九只小鸡后,老师可用诗歌形式描述呈现一个数学问题,“九只小鸡有礼貌,见了太阳就问好,太阳公公咪咪笑,奖励十顶大红帽”,然后提问小鸡的数量和大红帽的数量哪个大呢,继而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再如,练习题“分梨”,可以这样呈现,“一群小孩去赶集,出门看见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
还有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这样描述,“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清代徐子云的《算法大成》中有数学诗云,“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尽不差争,三人同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多么有韵味啊。
(三)用诗歌总结巩固数学问题
在学习了大于号、小于号后,为使学生区分并记住这两个模样相似的符号,老师总结出诗歌口诀,“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这种总结既形象又有趣。
学习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口诀“长长方方长方体,正正方方正方体,圆圆直直是圆柱,圆圆滚滚是球体”。
用诗歌形式总结概括的问题,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学习了“植树问题”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小诗“植树问题方法多,小手指啊真灵活,两端都种怎么办,间隔数要加一,一端不种怎么办,间隔数等于棵数,两端不种怎么办,间隔数要减一。”把三种情况和规律都概括出来了。
学习了“相遇问题”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诗“相遇问题方法多,是求一个路程和,想一想先乘再加,想一想先加再乘。”既点出问题本质,又概括两种算法。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诗“三角形真奇怪,有胖有瘦有高矮,内角和是一百八,我们时刻记住它。”
用诗歌的形式总结数学知识点,既巩固了当堂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习作诗词的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
(四)用诗歌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
在讲授“10的分解”时,老师采用了诗歌形式,“树上十个大苹果,分给你,分给我,你一个,我九個,你二个,我八个,你三个,我七个……”一边说,一边分,同时两个同学做拍手游戏,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拍手唱诗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
再如,在看图数数的练习题中,可以这样解决,“两只小白兔,四个小蘑菇,快来快来你快来,快来采蘑菇”。这种形式解决数学问题,既富有童趣,又富有创造性。
二/诗歌韵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尽管数学自身有着极强的推理、演算逻辑,但是也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记忆。但是由于数字本身的特点,孩子们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介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将诗歌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应用时不用太拘泥于诗歌本身,也可以运用诗歌本身的特点、特色、神态带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引用学生熟悉的诗歌句子,比如说:“一览众山小”或者“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快速带入熟悉的情景中,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外。也可以运用诗歌中工整的结构、很有节奏感的韵律,运用数学中的知识进行改编或重新创造。
(一)诗歌只是形式而非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引用诗歌形式,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目的不是为了作诗或背诗。诗歌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而非目的,老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尺度,要适时应用。否则,数学课就变成了语文课。
(二)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任课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丰富的诗歌知识以及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引用诗歌要适时、适当,不能牵强附会。
(三)引用诗歌的目的要明确
数学课上引用诗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的诗歌文化,激发想象力,用诗歌形式可以化数学的枯燥性为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增强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王鼎钧在《有诗》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诗,吻只是碰触,画只是颜料,酒只是有毒的水”。“只要天空还有一抹蓝,就有诗。只要雪有影、雨有痕、雷有声、水有纹,就有诗。只要有一滴泪、一条小径、一阵惘然,就有诗。”诗意生活是一种幸福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美、感受生活中的诗意美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有意义的人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里明确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学科、各种材料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其应用在数学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合理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日常应注重多一些对诗歌的阅读思考,考虑诗歌和数学的结合点、相似点,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诗歌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有效利用好诗歌这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8):75.
[2] 霍秀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