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工业社会在最近200年里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建立了全球水平分工的经济体系。但是,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看似高效率的体系,全球供应链被疫情阻断、分割,导致了大量地区的经济近乎停摆。在困难之中,互联网经济因为其非接触的特性受到冲击相对较小,从而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疫情中全球经济所看到的希望。但是,传统的互联网经济也有很多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模式无法带动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所以,即便是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在疫情中也在寻找着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经济必将进入一个与传统实体经济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从接入技术上看,随着5G网络日渐普及,互联网进入高带宽、低时延的时代。4G时代无法支持的物联网,到了5G时代会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互联网将不再只是以流量为核心的电商生态,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它还在向着以信用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新生态转变。跟得上这一潮流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更多抓住产业互联网新机遇的创新企业将会在全球大量出现。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该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全球取得发展优势,是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疫情后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为此,这里对中国互联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六点思考。
疫情之下,全球订单萎缩、产业链断裂,传统产业一片萧条,只有互联网产业受疫情的影响较小。因为网络跨越了物理的阻隔,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零售等商业模式迅速走红,成为疫情中经济发展的热门领域,互联网经济也因为在对抗疫情时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任何一个企业并不只是存在于物理空间里,它也同时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这也就是数字孪生企业的概念。疫情虽然阻断了物理空间,但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整个产业构建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就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不受疫情影响继续经营。这个网络空间所承载的就是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
疫情让企业充分体会到了利用网络空间的价值。当员工被物理隔离在家里,企业依然可以利用远程会议、社交软件等实现居家办公,企业的基本活动也就转移到了网络空间里。基于这个现状,企业必须要学会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也就是说,疫情已经开始迫使企业向互联网经济的新模式转变。
比如电影产业,因为电影院的全面关停损失巨大,但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娱乐产业迅速兴起,传统的影视公司必须要转移到网络渠道上尝试全新的发行模式才能生存下去;再比如餐饮行业,如果没有互联网上的外卖业务,估计疫情中倒闭的餐饮企业将会更多;医疗服务行业在疫情中也开始加大互联网医疗的投入,一批互联网诊疗公司也迅速兴起;跨境电子商务自2014年启动,虽然每年以50%~60%的速度增长,但规模也才在1500亿人民币左右。疫情使得大量的国际贸易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于是会极大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经济在疫情中加快了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步伐,并因此创造出大量的互联网经济新模式。
这次疫情的影响不是短期的,欧洲、美国的感染人数还在持续上涨,印度、非洲的疫情蔓延刚刚开始,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恐怕要持续2~3年。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基于网络空间的商业创新,是全球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的全球化趋势。
互联网经济必须克服哪些陋习?
发展互联网经济需要创造公平共赢的经营环境
过去十余年来,我国消费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阿里、腾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但消费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戏。不管什么行业领域、面对什么竞争对手,消费互联网竞争到最后往往是赢家独吞整个市场。因此,很多早期互联网企业不计成本融资烧钱扩展业务,意图打败对方。在形成垄断优势后,又对平台商户或消费者收取高昂的门槛费、服务费。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因为过度关注流量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在网上的泛滥,甚至倒逼制造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第二,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网络市场形成初期所主导的自由理念,使得网络上失信的违约成本极低,于是会出现很多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各种产品来获取流量,罔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市场的良性发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务公司,通過各种打擦边球的图片、噱头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观看视频、新闻。这种利用人性弱点诱使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不正当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生存。
第三,企业数据采集没有底线。消费互联网时代缺乏数据治理规范,很多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要求用户提供个人数据,但这个过程中,有些平台采集的数据、要求的授权和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对等。明明很简单的服务,仅需要几个数据,却要求用户提供几十个数据;明明只需要一项权限,却让用户把权限全部打开,从而超范围收集个人数据。比如,有的公司获取了消费者手机麦克使用权限,通过窃听客户交谈内容而获取用户习惯,看似聪明的做法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随着互联网产业不断成熟、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上述行为在未来将会很难行得通,消费互联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避免。
下一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克服上述三个问题,大家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互联网经济的新规则,探索能够增加社会总体价值的互联网经济新路径。未来的互联网企业要尽量避免零和游戏,要从产业链、价值链入手,提升企业市场与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互联网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更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尽量避免那些利用人性弱点的行为;在数据获取上,要尊重日益完善的关于数据资产的法律法规,合理、公开、公平地采集和使用数据。
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巨大。全国目前有60余个千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5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千亿美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等等。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
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城市方面就是智慧城市,应用到交通领域就是智慧交通,应用到工厂就变成了工业4.0,应用到供应链方面就是智慧供应链金融。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个领域发展产业互联网,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价值链重塑。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供应链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供应链金融1.0是主办银行模式,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供应链金融2.0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金融3.0是数字金融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融3.0才是这一领域产业互联网的新生态。
中国消费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大量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出现,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中国电子商务的每一个交易过程,大大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但是传统的移动支付也有自身的弊病,比如需要绑定银行账户、需要网络支持、非匿名性、交易额度受限等等。这些问题使得这些现有的移动支付手段大多用在2C层面的小额支付场景,一旦涉及到产业互联网中的大量企业间交易,目前的移动支付手段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数字人民币(DC/EP)试点以后,困扰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如何构建企业间可信、便捷、移动的结算体系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近日,数字人民币已经在苏州相城区开始测试。从数字人民币钱包测试截图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法币也可以实现扫码、二维码收付款功能。因此,理论上中小商户可以直接打开钱包(数字货币分发机构APP)进行收款。从收款账户来看,此次收款方为“中国人民银行(DC/EP)”,说明未来数字账户可能是直接开立在央行的数字货币账户,它的交易、流通是通过个人—钱包(支付电子工具)—央行(清结算)—个人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仅仅是数字货币账户的分发者,不是数字货币账户的开立者及交易者。
数字人民币钱包测试阶段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四大国有银行发行,未来可能会允许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構参与。在使用便捷性上,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还会支持离线支付、芯片卡刷卡和手机近场通信支付等,便利性极高。传统的支付宝、微信在移动支付上的垄断地位可能会有所动摇。而他们建立在支付业务导流上的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也可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截至2020年4月2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共 84项专利。内容涵盖数字货币生成、投放、流通、验证、兑换、回收等解决方案;数字钱包的开通、升级、密钥更换、存币、支付、查询、货币兑换、注销等方法和软件系统。目前来看,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投放、交易和回笼过程都已经实现,基于DC/EP的新结算体系呼之欲出。DC/EP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传统纸币的M0替代,其更为重要的价值是可以参与未来国际贸易中全新的数字结算体系的构建,因此是形成互联网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3月份以来,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基建”。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新基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从接入技术上看,随着5G网络日渐普及,互联网进入高带宽、低时延的时代。4G时代无法支持的物联网,到了5G时代会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互联网将不再只是以流量为核心的电商生态,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它还在向着以信用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新生态转变。跟得上这一潮流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更多抓住产业互联网新机遇的创新企业将会在全球大量出现。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该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全球取得发展优势,是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也是疫情后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为此,这里对中国互联网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六点思考。
一
面对互联网经济企业必须学会什么?
疫后互联网经济将向所有领域扩展,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
疫情之下,全球订单萎缩、产业链断裂,传统产业一片萧条,只有互联网产业受疫情的影响较小。因为网络跨越了物理的阻隔,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零售等商业模式迅速走红,成为疫情中经济发展的热门领域,互联网经济也因为在对抗疫情时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任何一个企业并不只是存在于物理空间里,它也同时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这也就是数字孪生企业的概念。疫情虽然阻断了物理空间,但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整个产业构建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就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不受疫情影响继续经营。这个网络空间所承载的就是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
疫情让企业充分体会到了利用网络空间的价值。当员工被物理隔离在家里,企业依然可以利用远程会议、社交软件等实现居家办公,企业的基本活动也就转移到了网络空间里。基于这个现状,企业必须要学会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也就是说,疫情已经开始迫使企业向互联网经济的新模式转变。
比如电影产业,因为电影院的全面关停损失巨大,但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娱乐产业迅速兴起,传统的影视公司必须要转移到网络渠道上尝试全新的发行模式才能生存下去;再比如餐饮行业,如果没有互联网上的外卖业务,估计疫情中倒闭的餐饮企业将会更多;医疗服务行业在疫情中也开始加大互联网医疗的投入,一批互联网诊疗公司也迅速兴起;跨境电子商务自2014年启动,虽然每年以50%~60%的速度增长,但规模也才在1500亿人民币左右。疫情使得大量的国际贸易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于是会极大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经济在疫情中加快了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步伐,并因此创造出大量的互联网经济新模式。
这次疫情的影响不是短期的,欧洲、美国的感染人数还在持续上涨,印度、非洲的疫情蔓延刚刚开始,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恐怕要持续2~3年。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基于网络空间的商业创新,是全球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的全球化趋势。
二
互联网经济必须克服哪些陋习?
发展互联网经济需要创造公平共赢的经营环境
过去十余年来,我国消费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涌现了阿里、腾讯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但消费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游戏。不管什么行业领域、面对什么竞争对手,消费互联网竞争到最后往往是赢家独吞整个市场。因此,很多早期互联网企业不计成本融资烧钱扩展业务,意图打败对方。在形成垄断优势后,又对平台商户或消费者收取高昂的门槛费、服务费。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因为过度关注流量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在网上的泛滥,甚至倒逼制造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第二,利用人性弱点设计各种产品。网络市场形成初期所主导的自由理念,使得网络上失信的违约成本极低,于是会出现很多企业利用人性的弱点设计各种产品来获取流量,罔顾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市场的良性发展。比如一些信息服务公司,通過各种打擦边球的图片、噱头标题吸引用户点击观看视频、新闻。这种利用人性弱点诱使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不正当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未来互联网经济的竞争,一定是在更公平、可信的环境下进行,这些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生存。
第三,企业数据采集没有底线。消费互联网时代缺乏数据治理规范,很多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要求用户提供个人数据,但这个过程中,有些平台采集的数据、要求的授权和提供的服务明显不对等。明明很简单的服务,仅需要几个数据,却要求用户提供几十个数据;明明只需要一项权限,却让用户把权限全部打开,从而超范围收集个人数据。比如,有的公司获取了消费者手机麦克使用权限,通过窃听客户交谈内容而获取用户习惯,看似聪明的做法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随着互联网产业不断成熟、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上述行为在未来将会很难行得通,消费互联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避免。
下一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克服上述三个问题,大家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共同创造互联网经济的新规则,探索能够增加社会总体价值的互联网经济新路径。未来的互联网企业要尽量避免零和游戏,要从产业链、价值链入手,提升企业市场与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互联网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更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尽量避免那些利用人性弱点的行为;在数据获取上,要尊重日益完善的关于数据资产的法律法规,合理、公开、公平地采集和使用数据。
三
产业互联网具有多大的价值空间?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巨大。全国目前有60余个千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5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千亿美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等等。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
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城市方面就是智慧城市,应用到交通领域就是智慧交通,应用到工厂就变成了工业4.0,应用到供应链方面就是智慧供应链金融。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个领域发展产业互联网,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价值链重塑。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供应链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供应链金融1.0是主办银行模式,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供应链金融2.0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金融3.0是数字金融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融3.0才是这一领域产业互联网的新生态。
四
数字人民币仅仅是结算和支付?
数字人民币是构建新经济秩序的基础之一
中国消费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大量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出现,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中国电子商务的每一个交易过程,大大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但是传统的移动支付也有自身的弊病,比如需要绑定银行账户、需要网络支持、非匿名性、交易额度受限等等。这些问题使得这些现有的移动支付手段大多用在2C层面的小额支付场景,一旦涉及到产业互联网中的大量企业间交易,目前的移动支付手段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数字人民币(DC/EP)试点以后,困扰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如何构建企业间可信、便捷、移动的结算体系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近日,数字人民币已经在苏州相城区开始测试。从数字人民币钱包测试截图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法币也可以实现扫码、二维码收付款功能。因此,理论上中小商户可以直接打开钱包(数字货币分发机构APP)进行收款。从收款账户来看,此次收款方为“中国人民银行(DC/EP)”,说明未来数字账户可能是直接开立在央行的数字货币账户,它的交易、流通是通过个人—钱包(支付电子工具)—央行(清结算)—个人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仅仅是数字货币账户的分发者,不是数字货币账户的开立者及交易者。
数字人民币钱包测试阶段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四大国有银行发行,未来可能会允许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構参与。在使用便捷性上,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还会支持离线支付、芯片卡刷卡和手机近场通信支付等,便利性极高。传统的支付宝、微信在移动支付上的垄断地位可能会有所动摇。而他们建立在支付业务导流上的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也可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截至2020年4月2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共 84项专利。内容涵盖数字货币生成、投放、流通、验证、兑换、回收等解决方案;数字钱包的开通、升级、密钥更换、存币、支付、查询、货币兑换、注销等方法和软件系统。目前来看,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投放、交易和回笼过程都已经实现,基于DC/EP的新结算体系呼之欲出。DC/EP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传统纸币的M0替代,其更为重要的价值是可以参与未来国际贸易中全新的数字结算体系的构建,因此是形成互联网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五
新基建背后有多少个1万亿?
新基建是通往数字化经济创新的基础设施
3月份以来,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基建”。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新基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