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是‘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和“怎样创建‘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创建“有味”中职语文课堂的观点:一是 借助多媒体,刺激学生多看;二是 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多读;三是开启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多悟;四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自有所得。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味
The medium job language established “have flavor” classroom
Peng Chun-li
【Abstract】At in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of foundation up, this text be main circumambience“what BE' have flavor' of medium job language classroom” and“how establish' have flavor' of medium job language classroom”'s two problem to carry on study.Combined to put forward to wa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standpoint which establish the job language in“have flavor” classroom:Stimulate a student to much see while being to ask for help of a multimedia;Two is the transfer student's emotion, instruction the student much read;Three is to open student's intelligence, help student many Wu;Four is a respect student character difference, let student from have.
【Key words】 Medium job;Language;Have flavor
什么是“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此文试在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对语文课的要求,提出新主张。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一文,正式提出“语文味”的概念,随后“语文味”研究在深圳乃至全国形成一股热潮。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在这里,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成了语文课的最高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一方面对老师的素养要求就会特别高,在我国现有的语文师资基础上,能够上出具有“诗意美感”课的语文老师尚且不多,更何况是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县)城镇中学!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程先生的观点,实践证明,在“学者”型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对提高学生素养确实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上出程少堂先生所说的“语文味”来,让学生陶醉在“自由境界”,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学生要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和非凡的理解能力,才能领悟到某些作品中的“意境”,享受自由。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中,这样的群体是很难找的。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城的中等职业中专,学生大部分从农村来,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阅读范围也很窄,对各种文化也缺少认识,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高。在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时,教师恐怕就要调整思路,重新解释“有味”这两个字的含义了。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应根据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创建不同风格但同样“有味”的课堂。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里,“有味”首先是学生感到“有味”,即有“兴趣”,有“趣味”。如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最好的方法。只有学生愿意“入门”了,教师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出“意味”,即“时代味、文化味和职业味”。因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就像在教材编写说明中所说的,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着眼,围绕语文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日常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等语文能力”。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目的非常明显,“职业味”非常突出。那么,如何创建这么“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呢?和做菜要讲究色香味俱全一样,笔者认为,在学生基础欠好的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可以从刺激视觉、丰富听觉、享受感觉等方面来做到“有味”。
1. 借助多媒体,刺激学生多看 当学生对某些篇章内容、语言文字不感兴趣或理解不够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文字转变为图片、画面或者影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改变“黑板加粉笔”单一教学模式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更能让学生在某单调、复杂的内容面前产生自信。也许他们在文字上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通过看图片、影像就能有所理解。例如,在教《沙家浜》(湖南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时,学生仅看书中对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六”、“流水”等的解释,是无法体会这些经典唱腔的特点的。此外,要想了解京剧在表现人物性格时的作用,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仅看书中人物的“台词”是不够的,要想把这篇课文上出“味道”来,必须利用多媒体,把京剧《沙家浜》搬到课堂中来。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刺激学生多“看”,比如像《故都的秋》这类散文,就可以提供一些“秋”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看”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的感觉,从而使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2. 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多读 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中,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作品,使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这既是心灵的共鸣,更是情感的共鸣。而取得这种共鸣的有效方法就是“多读”。读出氛围,读出美。学生可以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品情感之美、意境之美。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多读呢?首先,教师要满怀激情理解作品,诠释作品,只有教师动了情,学生才能跟着动情。教师的示范、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是非常明显的。其次,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感受、理解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作品的朗读中,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 陆九渊)。这样,朗读就有了特别的美感。这种朗读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如,《我爱这土地》(艾青)本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要教出“味道”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来教学时,效果就不一样了。“读”既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感悟,当师生互为听众时,那是一种享受,耐人寻味的享受。
3. 开启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多悟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相信学生是有大智慧的,是有潜力可挖的,即使平时看起来缺乏朝气,有点“呆”的学生,只要引导得当,也会变得聪明起来。语文课在开启学生智慧方面,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俗话说:“疑是思之路,学之端”,问疑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创造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平台,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平台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在中职语文课堂里,针对兴趣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讲究循循善诱,先提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自信回答的问题,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有助于学生“感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过度,就会“迎难而上”,解决一些自己开始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观点,教师可从“学生心中最美的人”这一问题谈起,引导学生了解“美”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托尔斯泰的坟墓虽然“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但托尔斯泰本人成就突出,人格伟大,因此他的坟墓也是世间“最美”的。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感悟到“人要创造精神财富”的人生真谛,从而使自己有更高尚的追求。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多开展活动,活动能让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到开发。如在上议论文单元时,教师不妨利用“辩论”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师生共同参与的辩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议论文枯燥难学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说话能力,更使学生对哲学、对真理有所感悟。有“悟”就有收获,有悟就有“回味”。
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自有所得 由于受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容貌、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了这些差异,才有了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学生,才能成就多姿多彩的中职语文课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有所得——得知识、得道理、得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创建“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
收稿日期:2010-04-13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味
The medium job language established “have flavor” classroom
Peng Chun-li
【Abstract】At in etc. occupation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of foundation up, this text be main circumambience“what BE' have flavor' of medium job language classroom” and“how establish' have flavor' of medium job language classroom”'s two problem to carry on study.Combined to put forward to wa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standpoint which establish the job language in“have flavor” classroom:Stimulate a student to much see while being to ask for help of a multimedia;Two is the transfer student's emotion, instruction the student much read;Three is to open student's intelligence, help student many Wu;Four is a respect student character difference, let student from have.
【Key words】 Medium job;Language;Have flavor
什么是“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此文试在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对语文课的要求,提出新主张。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一文,正式提出“语文味”的概念,随后“语文味”研究在深圳乃至全国形成一股热潮。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在这里,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成了语文课的最高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一方面对老师的素养要求就会特别高,在我国现有的语文师资基础上,能够上出具有“诗意美感”课的语文老师尚且不多,更何况是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县)城镇中学!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程先生的观点,实践证明,在“学者”型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对提高学生素养确实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上出程少堂先生所说的“语文味”来,让学生陶醉在“自由境界”,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学生要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和非凡的理解能力,才能领悟到某些作品中的“意境”,享受自由。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中,这样的群体是很难找的。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城的中等职业中专,学生大部分从农村来,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阅读范围也很窄,对各种文化也缺少认识,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高。在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时,教师恐怕就要调整思路,重新解释“有味”这两个字的含义了。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应根据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创建不同风格但同样“有味”的课堂。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里,“有味”首先是学生感到“有味”,即有“兴趣”,有“趣味”。如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最好的方法。只有学生愿意“入门”了,教师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出“意味”,即“时代味、文化味和职业味”。因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就像在教材编写说明中所说的,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着眼,围绕语文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日常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等语文能力”。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目的非常明显,“职业味”非常突出。那么,如何创建这么“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呢?和做菜要讲究色香味俱全一样,笔者认为,在学生基础欠好的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可以从刺激视觉、丰富听觉、享受感觉等方面来做到“有味”。
1. 借助多媒体,刺激学生多看 当学生对某些篇章内容、语言文字不感兴趣或理解不够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文字转变为图片、画面或者影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改变“黑板加粉笔”单一教学模式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更能让学生在某单调、复杂的内容面前产生自信。也许他们在文字上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通过看图片、影像就能有所理解。例如,在教《沙家浜》(湖南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时,学生仅看书中对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六”、“流水”等的解释,是无法体会这些经典唱腔的特点的。此外,要想了解京剧在表现人物性格时的作用,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仅看书中人物的“台词”是不够的,要想把这篇课文上出“味道”来,必须利用多媒体,把京剧《沙家浜》搬到课堂中来。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刺激学生多“看”,比如像《故都的秋》这类散文,就可以提供一些“秋”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看”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的感觉,从而使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2. 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多读 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中,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作品,使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这既是心灵的共鸣,更是情感的共鸣。而取得这种共鸣的有效方法就是“多读”。读出氛围,读出美。学生可以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品情感之美、意境之美。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多读呢?首先,教师要满怀激情理解作品,诠释作品,只有教师动了情,学生才能跟着动情。教师的示范、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是非常明显的。其次,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感受、理解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作品的朗读中,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 陆九渊)。这样,朗读就有了特别的美感。这种朗读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如,《我爱这土地》(艾青)本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要教出“味道”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来教学时,效果就不一样了。“读”既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感悟,当师生互为听众时,那是一种享受,耐人寻味的享受。
3. 开启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多悟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相信学生是有大智慧的,是有潜力可挖的,即使平时看起来缺乏朝气,有点“呆”的学生,只要引导得当,也会变得聪明起来。语文课在开启学生智慧方面,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俗话说:“疑是思之路,学之端”,问疑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创造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平台,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平台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在中职语文课堂里,针对兴趣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提问要讲究循循善诱,先提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自信回答的问题,再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有助于学生“感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过度,就会“迎难而上”,解决一些自己开始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观点,教师可从“学生心中最美的人”这一问题谈起,引导学生了解“美”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托尔斯泰的坟墓虽然“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但托尔斯泰本人成就突出,人格伟大,因此他的坟墓也是世间“最美”的。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感悟到“人要创造精神财富”的人生真谛,从而使自己有更高尚的追求。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多开展活动,活动能让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到开发。如在上议论文单元时,教师不妨利用“辩论”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师生共同参与的辩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议论文枯燥难学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说话能力,更使学生对哲学、对真理有所感悟。有“悟”就有收获,有悟就有“回味”。
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自有所得 由于受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容貌、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了这些差异,才有了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学生,才能成就多姿多彩的中职语文课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有所得——得知识、得道理、得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创建“有味”的中职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
收稿日期: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