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阐述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述,并立足现阶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對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是重要的切入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形成企业与学校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企业在享受人才资源的同时,还要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一、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各自的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产教结合是一种对企业和学校发展都有益处的结合,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在这个结合中,企业和学校都是主体,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越多,越能促进产教的深入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模式,体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三螺旋理论的特征。90年代中期,产生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就是政府、企业和大学根据市场要求联合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这三方都是主体。三螺旋理论不强调政府、企业和学校哪个是主体,而是注重他们的合作关系,通过三者相互合作实现三者互惠互利,同时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三者合作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螺旋式上升。产教融合中涉及到的几个主体,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这几者在运行过程中都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同时每个机构还能在其他机构起到部分作用,通过几者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创新性的教育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在结合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加上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得出的,如借鉴了杜威的“从做中学”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要从真实情景体验中而来。他强调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而且同时建立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这种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将这种思想用到了教育教学之中,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双元制”教育为促进德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产业与职业学校融为一体,根据职业学校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产教融合模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将学习实践一半放在学校,一半放在企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双元制”教学培训下,学生可以掌握30余项实用技能,考核合格者还能实际开展岗位工作。基于杜威“从做中学”和德国“双元制”理论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外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在高职人才培养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尽快完善解决。例如,很多职业院校还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出现“两张皮”情况,理论不能与实践完美结合,师资队伍中高技能、高层次教师较少,课程体系不合理等。具体归纳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政策导向性不足
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但很多政策并不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导致很多企业提不起参与职业院校教育的兴趣。特别是很多政策还是很多年前出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不适应当今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虽然明确了企业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实践的经费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给予企业的其它有利政策,这就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企业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
2.“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配套职业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能力不高,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使学校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企业也就无法解决一线技术工人缺乏问题。很久以来,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没能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基础薄弱、优秀教师缺乏、教育投入较少等,这些也制约着学校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缺少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同时能为企业技术方面提供指导的高水平教师。现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不上去,学校和企业很难有效实施产教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是重要的切入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形成企业与学校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又能使职业学校的教育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企业在享受人才资源的同时,还要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一、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为了各自的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产教结合是一种对企业和学校发展都有益处的结合,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在这个结合中,企业和学校都是主体,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越多,越能促进产教的深入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模式,体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三螺旋理论的特征。90年代中期,产生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就是政府、企业和大学根据市场要求联合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这三方都是主体。三螺旋理论不强调政府、企业和学校哪个是主体,而是注重他们的合作关系,通过三者相互合作实现三者互惠互利,同时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三者合作过程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螺旋式上升。产教融合中涉及到的几个主体,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这几者在运行过程中都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同时每个机构还能在其他机构起到部分作用,通过几者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创新性的教育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在结合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加上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得出的,如借鉴了杜威的“从做中学”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要从真实情景体验中而来。他强调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而且同时建立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这种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将这种思想用到了教育教学之中,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双元制”教育为促进德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产业与职业学校融为一体,根据职业学校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产教融合模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将学习实践一半放在学校,一半放在企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双元制”教学培训下,学生可以掌握30余项实用技能,考核合格者还能实际开展岗位工作。基于杜威“从做中学”和德国“双元制”理论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目前,国外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在高职人才培养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尽快完善解决。例如,很多职业院校还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出现“两张皮”情况,理论不能与实践完美结合,师资队伍中高技能、高层次教师较少,课程体系不合理等。具体归纳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政策导向性不足
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但很多政策并不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导致很多企业提不起参与职业院校教育的兴趣。特别是很多政策还是很多年前出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不适应当今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虽然明确了企业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实践的经费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给予企业的其它有利政策,这就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企业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
2.“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配套职业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能力不高,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水平,使学校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企业也就无法解决一线技术工人缺乏问题。很久以来,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没能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基础薄弱、优秀教师缺乏、教育投入较少等,这些也制约着学校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缺少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同时能为企业技术方面提供指导的高水平教师。现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不上去,学校和企业很难有效实施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