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友善在小学生的思想中“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以下简称“龙江路小学”)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了以课程化思路构建“龙娃娃志愿者”德育课程体系,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友善的种子。
让“善待自然”成为一门必修课
府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孕育了成都文明,见证城市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府南河水质污染加剧,两岸生态迅速恶化,1981年,其水质已达严重污染等级。1985年,龙江路小学的少先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王作华和科学老师达鹏褔的带领下,对府南河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现场资料。考察队举行了“南河调查科学讨论会”,向市民发出了《保护南河》的倡议书。龙江路小学的这一活动,被誉为“治理府南河的第一声呼唤”。1993年,综合治理府南河工程作为成都市的一号工程全线启动。如今的府南河,两岸绿树成荫、河中流水潺潺、空中白鹭飞翔,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所小学校,改变一座大城市。从此之后,“环保”就成为每一个龙江路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自主开发了《绿色足迹》环保教育读本,设立了环保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课题研究。孩子们积极参加成都市观鸟会活动,走进“黑熊基地”,开展“关爱月熊”的主题活动。成都市污水处理厂、“根与芽”国际环保组织、成都市活水公园都活跃着龙江路小学孩子们的身影。
从2010年起,龙江路小学的学生每周一都会提着塑料袋来到学校,塑料袋里整齐地存放着一周以来家里产生的牛奶盒等软包装,这是学校提供的一项全校自愿参加的环保志愿体验课程——“回收牛奶盒快乐做环保”。学校将收集的废弃软包装统一交给回收企业进行再利用,用软包装回收制成的长椅、尺子、本子、钥匙扣等物品会作为奖品回馈到孩子的手中。龙江路小学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善待自然”的价值观通过序列化、体验性的活动课程逐渐浸入学生的心中。
让“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
建立“学雷锋”的长效机制,夯实友善待人的群体和谐基础,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学校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爱人之心,让“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龙江路小学采取了学校引导和学生个性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志愿者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认知水平、活动能力等情况明确相应年级的活动主题,分层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参与,或结合家庭、社区的需求自发开展志愿服务。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志愿者活动的随意化、点状化、不规范和不系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2年9月,龙江路小学的“龙娃娃志愿者”们发起了“暖冬”行动,号召同学们向成都市武侯区对口支援的甘孜州白玉县的贫困藏族儿童捐赠旧冬衣。“我希望他们这个冬天穿得很温暖,不要生病了”,孩子们在洗得干干净净、折得整整齐齐的冬衣里放上了祝福的小卡片,用手绘图并写上心里话,温暖千里之外的藏族小朋友。
2014年的教师节,全校教师都收到了特别的礼物——学生们用自己的劳动为老师们提供的“私人订制”,有“it达人”手机贴膜服务、“爱心小秘书”整理办公桌服务、“爱您不打烊”甜点外送服务等。老师们下个“订单”,学生们就会按需将服务送到。六年级二班的范文婧为了给老师送上手机贴膜服务,专门到手机专卖店找销售叔叔学习贴膜技术,回家后又用自己和妈妈的手机反复练习。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焕然一新,老师们开心不已。
让“尊重自身体验”成为一种时尚
在五、六年级的志愿服务课程菜单中,学校设计的主题分别是“我是小小职业人”和“我是文明劝导员”。四川省博物院是龙江路小学的志愿者活动基地,为孩子们提供小小解说员的工作体验岗位,并进行必要的培训。龙江路小学的学生姜晶晶每逢暑假都会抽时间到四川省博物院担任小讲解员,为游客义务讲解四川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自信,看着游客被我的讲解深深吸引,尽管没有任何报酬,我也感到非常满足!同时,我也觉得要干好一个解说员不容易,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更加尊重导游了!”姜晶晶说。
除了校外基地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内志愿服务岗位,“毕业典礼志愿者”是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的岗位之一,每班可自愿申报三名志愿者参加毕业典礼,从发放毕业纪念品到擦拭座椅、担任“礼仪小姐”,孩子们最晚的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钟,可是这份岗位却非常抢手,孩子们都踊跃尝试、积极体验。
为了保障志愿活动顺利开展,龙江路小学制定了《志愿者实践活动章程》《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条例》等制度,对学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成为志愿者的条件和流程、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行为规范、活动开展的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学校和浆洗街敬老院、交警分局、新南路社区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志愿者活动基地,为孩子们体验社会提供了保障。
龙江路小学的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提升了自信,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有爱心,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变得更了解他人和社会。志愿服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友善之心。“友善小天使”成为了龙江路小学孩子们的闪亮名片。
【刘檩,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尹丽娟
让“善待自然”成为一门必修课
府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孕育了成都文明,见证城市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府南河水质污染加剧,两岸生态迅速恶化,1981年,其水质已达严重污染等级。1985年,龙江路小学的少先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王作华和科学老师达鹏褔的带领下,对府南河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现场资料。考察队举行了“南河调查科学讨论会”,向市民发出了《保护南河》的倡议书。龙江路小学的这一活动,被誉为“治理府南河的第一声呼唤”。1993年,综合治理府南河工程作为成都市的一号工程全线启动。如今的府南河,两岸绿树成荫、河中流水潺潺、空中白鹭飞翔,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一所小学校,改变一座大城市。从此之后,“环保”就成为每一个龙江路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自主开发了《绿色足迹》环保教育读本,设立了环保专题学习网站,开展课题研究。孩子们积极参加成都市观鸟会活动,走进“黑熊基地”,开展“关爱月熊”的主题活动。成都市污水处理厂、“根与芽”国际环保组织、成都市活水公园都活跃着龙江路小学孩子们的身影。
从2010年起,龙江路小学的学生每周一都会提着塑料袋来到学校,塑料袋里整齐地存放着一周以来家里产生的牛奶盒等软包装,这是学校提供的一项全校自愿参加的环保志愿体验课程——“回收牛奶盒快乐做环保”。学校将收集的废弃软包装统一交给回收企业进行再利用,用软包装回收制成的长椅、尺子、本子、钥匙扣等物品会作为奖品回馈到孩子的手中。龙江路小学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善待自然”的价值观通过序列化、体验性的活动课程逐渐浸入学生的心中。
让“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
建立“学雷锋”的长效机制,夯实友善待人的群体和谐基础,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学校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爱人之心,让“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龙江路小学采取了学校引导和学生个性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志愿者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认知水平、活动能力等情况明确相应年级的活动主题,分层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参与,或结合家庭、社区的需求自发开展志愿服务。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志愿者活动的随意化、点状化、不规范和不系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012年9月,龙江路小学的“龙娃娃志愿者”们发起了“暖冬”行动,号召同学们向成都市武侯区对口支援的甘孜州白玉县的贫困藏族儿童捐赠旧冬衣。“我希望他们这个冬天穿得很温暖,不要生病了”,孩子们在洗得干干净净、折得整整齐齐的冬衣里放上了祝福的小卡片,用手绘图并写上心里话,温暖千里之外的藏族小朋友。
2014年的教师节,全校教师都收到了特别的礼物——学生们用自己的劳动为老师们提供的“私人订制”,有“it达人”手机贴膜服务、“爱心小秘书”整理办公桌服务、“爱您不打烊”甜点外送服务等。老师们下个“订单”,学生们就会按需将服务送到。六年级二班的范文婧为了给老师送上手机贴膜服务,专门到手机专卖店找销售叔叔学习贴膜技术,回家后又用自己和妈妈的手机反复练习。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焕然一新,老师们开心不已。
让“尊重自身体验”成为一种时尚
在五、六年级的志愿服务课程菜单中,学校设计的主题分别是“我是小小职业人”和“我是文明劝导员”。四川省博物院是龙江路小学的志愿者活动基地,为孩子们提供小小解说员的工作体验岗位,并进行必要的培训。龙江路小学的学生姜晶晶每逢暑假都会抽时间到四川省博物院担任小讲解员,为游客义务讲解四川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自信,看着游客被我的讲解深深吸引,尽管没有任何报酬,我也感到非常满足!同时,我也觉得要干好一个解说员不容易,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更加尊重导游了!”姜晶晶说。
除了校外基地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内志愿服务岗位,“毕业典礼志愿者”是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的岗位之一,每班可自愿申报三名志愿者参加毕业典礼,从发放毕业纪念品到擦拭座椅、担任“礼仪小姐”,孩子们最晚的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钟,可是这份岗位却非常抢手,孩子们都踊跃尝试、积极体验。
为了保障志愿活动顺利开展,龙江路小学制定了《志愿者实践活动章程》《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条例》等制度,对学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成为志愿者的条件和流程、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行为规范、活动开展的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学校和浆洗街敬老院、交警分局、新南路社区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志愿者活动基地,为孩子们体验社会提供了保障。
龙江路小学的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提升了自信,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有爱心,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变得更了解他人和社会。志愿服务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友善之心。“友善小天使”成为了龙江路小学孩子们的闪亮名片。
【刘檩,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