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促进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向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目前,区域性教育管理信息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研究方面都严重不足,针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模式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地市级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给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69-03
引言
目前,多数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仍在使用传统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科室的单一性纵向业务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单位上报的同种数据可能因上级科室不同而有所变化;三是信息沟通方式相对简单,一般采用会议或电话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要求下达。
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对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科室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二是局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管理和指导教育发展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各统计表之间同类数据缺乏一致性,前后矛盾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技术支撑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职责不清。这些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成本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目前地市教育管理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数据准确,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成为当今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信息化条件下,研究和创新教育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迫切需要。
不同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管理的需求虽有所不同,具体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但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达到管理实时化、远程化和协作化,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科室管理整体联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从现代管理模式的构成上来看,通常包括两大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机制体制层面。技术是基础,它为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服务,机制体制确保管理模式的最终实现,因此,这两个层面都很重要,不可或缺。地市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应基于这两个层面。下面将根据地市教育的特殊性,分别从技术和机制体制这两个层面,提出构建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模式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技术层面
目前市场上已有教育管理软件系统产品,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等。不少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已采用这些软件系统,在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地市多以使用单一业务应用系统为主,有的仅使用电子学籍管理,有的仅使用公文流转系统。有的地市使用了多个业务系统,但各业务系统都是独立运行,同时联动使用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应确立以“一个平台、三层组织结构,一个数据库、多种应用系统”为原则,并在此原则之上进行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其具体做法是:以统一的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构建全市性网上教育管理中心,上传下达工作指令;以教育城域网络为载体,形成业务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信息高效沟通和数据安全传递;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载体,通过建设多种应用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充分共享和集中分析处理。
1.建立统一的市级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市级教育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规模大,需求分析十分复杂,有必要对教育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整个系统平台设计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系统平台的管理层次要清晰,要具有三层甚至更多层管理结构,如地市级、县区(含市属学校)级和县區所辖学校级等,以满足教育管理工作实际需求;二是系统平台的用户角色和权限分配要合理,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三是系统平台中各子系统的数据接口要统一规范,保证各子系统的高度耦合;四是系统平台的开发步骤要合理,分阶段实施,先易后难,重点先行;五是系统平台要有高可扩展性和单点登录功能,为后续新建业务系统提供良好的兼容能力。
2.建立全市集中的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科学合理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准确的决策报告,已成为地市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的。为实行这一目的,应建立全市集中的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要纳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各类基础信息,包括电子公文、教职工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数据;二是要建立各类基础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表,实现数据共享;三是要建立数据的安全级别,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
3.建立安全的信息交换通道
信息需要上传下达,各业务系统之间需要数据协作,实现共享。我国地市下辖有规模不等的县市区,距离远近各异,为信息交换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远程通信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因此,建立区域性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远程信息交换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交换通道是不可缺少的。目前,不少地市已建立区域性教育城域专网,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安全性较强的特点,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无法保证地市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能接入教育城域专网,仍有相当的学校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由于互联网的安全性较差,学校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信息交换时,须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通常情况下,可通过采用VPN技术在数据中心增加VPN认证设备,在学校客户端增加U盘Key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传输。
二、机制体制层面
技术层面的问题容易处理,而机制体制层面的问题才是管理的关键。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
1.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
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业务种类繁多,涉及科室广泛,非一个科室能独立完成。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伊始,就应该明确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成员要包括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局长亲自担当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一把手作用,协调关系和决策,保证必要的投资力度。
2.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科学合理
地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件长期工程,制定符合本地教育发展特点的发展规划十分重要,一是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不仅要有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参与,还应有教育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定投资力度、审查项目进展和验收成果;二是要将各种信息数据标准化,通过对信息进行统一编码,保证上下级之间、科室之间的信息顺利流通,实现信息充分共享;三是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各种因素,一方面考虑系统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后台数据库的选择、信息模型设计以及开发策略实施等,另一方面在选择合作软件开发商时,要考虑其公司技术实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等。
3.业务科室要积极参与
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业务科室的传统手工工作信息化和自动化。所以,业务科室必须全程深度地介入到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当中,及时收集并反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修改需求,尤其是系统需求进一步完善的功能需求。
4.建立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软件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因此,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技术和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建立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所学校必须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教师,明确负责本单位技术工作;二是加强对专业技术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组织他们参加与应用系统有关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三是提供多种技术交流平台,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升。
5.加强应用推广工作的培训力度
教育管理系统的使用人群众多,其管理观念不尽相同,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有的情况下甚至要对他们进行多轮培训,才能促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培训工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培训,使其明白新的管理模式取代旧的手工管理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要针对系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对参加人群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三是开展信息技术知识扩展培训,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制作软件以及互联网等知识纳入培训计划;四是编制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管理系统的电子版操作手册,以供管理人员随时查阅。
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国家、省里的新的教育管理政策的出台,管理人员会提出新的系统修改需求。这些都将会促进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将会引起更多相关人员的关注和参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从而促使教育管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编辑:鲁利瑞)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69-03
引言
目前,多数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仍在使用传统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科室的单一性纵向业务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单位上报的同种数据可能因上级科室不同而有所变化;三是信息沟通方式相对简单,一般采用会议或电话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和工作要求下达。
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对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科室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二是局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管理和指导教育发展决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各统计表之间同类数据缺乏一致性,前后矛盾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技术支撑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职责不清。这些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成本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目前地市教育管理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数据准确,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成为当今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信息化条件下,研究和创新教育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迫切需要。
不同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管理的需求虽有所不同,具体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但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达到管理实时化、远程化和协作化,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科室管理整体联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从现代管理模式的构成上来看,通常包括两大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机制体制层面。技术是基础,它为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服务,机制体制确保管理模式的最终实现,因此,这两个层面都很重要,不可或缺。地市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应基于这两个层面。下面将根据地市教育的特殊性,分别从技术和机制体制这两个层面,提出构建市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模式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技术层面
目前市场上已有教育管理软件系统产品,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等。不少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已采用这些软件系统,在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地市多以使用单一业务应用系统为主,有的仅使用电子学籍管理,有的仅使用公文流转系统。有的地市使用了多个业务系统,但各业务系统都是独立运行,同时联动使用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应确立以“一个平台、三层组织结构,一个数据库、多种应用系统”为原则,并在此原则之上进行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其具体做法是:以统一的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载体,构建全市性网上教育管理中心,上传下达工作指令;以教育城域网络为载体,形成业务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信息高效沟通和数据安全传递;以教育基础数据库为载体,通过建设多种应用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充分共享和集中分析处理。
1.建立统一的市级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市级教育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规模大,需求分析十分复杂,有必要对教育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整个系统平台设计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系统平台的管理层次要清晰,要具有三层甚至更多层管理结构,如地市级、县区(含市属学校)级和县區所辖学校级等,以满足教育管理工作实际需求;二是系统平台的用户角色和权限分配要合理,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三是系统平台中各子系统的数据接口要统一规范,保证各子系统的高度耦合;四是系统平台的开发步骤要合理,分阶段实施,先易后难,重点先行;五是系统平台要有高可扩展性和单点登录功能,为后续新建业务系统提供良好的兼容能力。
2.建立全市集中的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科学合理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准确的决策报告,已成为地市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的。为实行这一目的,应建立全市集中的教育基础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要纳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各类基础信息,包括电子公文、教职工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数据;二是要建立各类基础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表,实现数据共享;三是要建立数据的安全级别,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
3.建立安全的信息交换通道
信息需要上传下达,各业务系统之间需要数据协作,实现共享。我国地市下辖有规模不等的县市区,距离远近各异,为信息交换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远程通信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因此,建立区域性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远程信息交换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交换通道是不可缺少的。目前,不少地市已建立区域性教育城域专网,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安全性较强的特点,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无法保证地市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能接入教育城域专网,仍有相当的学校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由于互联网的安全性较差,学校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信息交换时,须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通常情况下,可通过采用VPN技术在数据中心增加VPN认证设备,在学校客户端增加U盘Key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传输。
二、机制体制层面
技术层面的问题容易处理,而机制体制层面的问题才是管理的关键。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
1.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
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业务种类繁多,涉及科室广泛,非一个科室能独立完成。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伊始,就应该明确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成员要包括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局长亲自担当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一把手作用,协调关系和决策,保证必要的投资力度。
2.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科学合理
地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件长期工程,制定符合本地教育发展特点的发展规划十分重要,一是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不仅要有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参与,还应有教育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定投资力度、审查项目进展和验收成果;二是要将各种信息数据标准化,通过对信息进行统一编码,保证上下级之间、科室之间的信息顺利流通,实现信息充分共享;三是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各种因素,一方面考虑系统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后台数据库的选择、信息模型设计以及开发策略实施等,另一方面在选择合作软件开发商时,要考虑其公司技术实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等。
3.业务科室要积极参与
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业务科室的传统手工工作信息化和自动化。所以,业务科室必须全程深度地介入到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当中,及时收集并反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修改需求,尤其是系统需求进一步完善的功能需求。
4.建立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处理软件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因此,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技术和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建立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所学校必须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教师,明确负责本单位技术工作;二是加强对专业技术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组织他们参加与应用系统有关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三是提供多种技术交流平台,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升。
5.加强应用推广工作的培训力度
教育管理系统的使用人群众多,其管理观念不尽相同,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有的情况下甚至要对他们进行多轮培训,才能促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培训工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培训,使其明白新的管理模式取代旧的手工管理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要针对系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对参加人群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三是开展信息技术知识扩展培训,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制作软件以及互联网等知识纳入培训计划;四是编制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管理系统的电子版操作手册,以供管理人员随时查阅。
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国家、省里的新的教育管理政策的出台,管理人员会提出新的系统修改需求。这些都将会促进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将会引起更多相关人员的关注和参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从而促使教育管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