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不偏离语文本色,就要训练怎么说,怎么写,也就是进行言语表达形式的实践。在尝试言语形式的教学中,我收获着,喜悦着,从“言语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领悟、解读、学习、实践言语表达形式,借助言语表达方式走向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实践本色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言语形式 本色语文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3-03
一、语文教学现状
教改多年来,众多教育主张、教学流派纷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作为一线教师,常常处于琐碎而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于各种新主张,感觉还没有完全领会和接受,更新的主张就又开始流行。
看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好像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可是总觉得热闹之中,隐含着浮躁。这样的课堂供我们学习的同时,也留下了形式、套路的影子,语文公开课也有了“演戏”的味道。2011年,国家在新课标中对语文的性质首次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新课标,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首先,语文课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其次,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以前语文课堂和语文的性质相背离之处,因此倡导积极语用、回归本色语文课堂。
二、回归本色语文
什么叫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又怎样实践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分解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者交融,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有机统一。如果不突出语文学科“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无法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王尚文教授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说,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 才能真正对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
所谓言语形式,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简单地说,言语形式是怎么说,怎么写。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不偏离语文本色,就要训练怎么说,怎么写。也就是说训练语言表达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践行本色语文课堂。
三、实践言语表达形式的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关注言语表达形式的过程,学会运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就是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才能行之有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真学习新课标,再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实践,我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多诵读积累,促自主感悟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也有人说书读不熟乃语文学习之大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更是尽人皆知。古代人上学,叫“读书”,四书五经,尽数熟背于心,所以古人作诗写文章文思如泉,才留下来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诵读积累的重要性。
人脑,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电脑,你没有输入,就想输出,甚至创造,那就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像书法大家,一开始也都是由临摹开始的。只有持续输入,在此基础上自主感悟、融会贯通,才能不断输出,才能有所创新。就像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没见就哪个家长给婴孩分析、启发、诱导,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等到模仿到一定程度,小孩子就会自主表达了,这就是积累的结果,然后才能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诵读积累,也是言语实践的内容之一。
1.优美句段诵读,感悟积累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
比如,教学12册《夹竹桃》第四段: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教学中,我先采用齐读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反复自由诵读,思考这段话,美在哪里,学生很快悟出: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嘟噜,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中,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还感受到夹竹桃花期长,没有任何一个季节的花能与之相比,它的韧性也就自然体会出来了。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无需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自己悟出了夹竹桃的品质。有了这样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工整的排比句很快就背诵下来了。
朗读背诵训练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2.特色言语诵读,感悟拓展
特色言语,是指有着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它有别于一般的平铺直叙。有各类修辞、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这样的手法运用,往往能使表达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在文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像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这样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凝练、简洁,包含丰富的民间智慧,富有表现力,课堂上反复诵读,能够促进自读自悟,延伸拓展。
比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中,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是勤练习的结果:“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我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当学生领悟了表达的意思后,我接着让他们思考用什么谚语、俗语、或者成语来赞美姥姥的“熟能生巧”。学生脱口而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在诵读中积累文中的特色言语,延伸拓展课外的民间俗语、谚语。学生是在积累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言语的同时,也在练习着如何运用。积累和应用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言语应用的能力也在同步提高,并且烙上了“中国印”。
(二)多驰神静思,促言意共生
言,即文本自身的魅力;意 ,即文本情感、思想的合称。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让言意共生,绽放魅力呢?
1.重点处静思,言意双赢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句,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想像挖掘词句的形象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静思的时间,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琢磨,动笔批注,然后再讨论。
例如:在执教第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接着提问:李时珍吃的是“一点苦”吗?然后,我创设情景,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思考想象李时珍每天在野外考察药性药效,从衣、食、住、行方面看,都吃了哪些苦,想好简单写下来。
这样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简单的、凝固的“一点苦”,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样的小练笔,丰富了学生对李时珍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为“万民造福”的精神意志,使学生进入了意象的世界。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元素。可见,抓住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课堂练笔,“言”和“意”也就得到了双赢,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实践着本色语文课堂。
2.移情处静思,言意兼得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在文本中,移情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因为作者要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让小学生一下子读懂这些,有点难度。
仍以《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为例,文中典型的运用了移情手法。在文章结尾一段中,“窗花”和“田野”是理解的难点,作者想窗花干嘛,想田野干嘛,根本没有必要想。因此在这里,窗花不是窗花,我认为是指广结善缘的姥姥;田野也不是田野,而是四季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姥姥。这里是一种移情的修辞手法,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两种意象。窗花,我们由窗花可以想到很多,不仅仅是广结善缘,同时还有姥姥的心灵手巧的形象。
在这段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情景有声有色自然而然地再现于我的心境和梦境?”问题牵动学生全面回顾课文,并且是对全文的再思考,因此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整合的时间。 学生会发现剪纸贯穿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文字离开过剪纸。姥姥的剪纸是这篇课文的一条明线。剪纸就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姥姥的一个意象,寄托着姥姥对我的爱、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怀念。
学生思考后,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而且在头脑中整合了整个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用言语表述出来,这是一种高级的言语实践活动。
3.留白处静思,言意共生
含蓄美是一种美: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细品,去深思。留白会激起创造的欲望,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披文入情,填补空白,也是随文练笔的重头戏。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文的空白点及未定点,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这样一句话:彭德怀背过脸去……我认为这是一个“留白”,我抓住这个留白,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想一想,彭德怀为什么要背过脸去?并要求静静思考,批注。学生有的说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有的说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特别浓,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我追问:彭德怀背过脸去,会是一张怎样的脸?然后再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写下来。同学们有的说彭德怀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有的说彭德怀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还有的说一向坚强的彭德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我看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悟出彭德怀当时的心情,就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写法,就问: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这次同学们反映更快,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还有的说,这样写,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看到同学们领悟如此之快,就赶快点拨写法:是啊,作者故意这样写,是要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对于彭德怀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作者有意的留白呀!
总之,表达总是理解思考后的表达,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在理解、感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以言传言,在表达倾诉中获得情思、诗思、意味、意蕴的精神生长。
(三)多欣赏习得,促语用发展
课文中内容优美、结构合理的语句、段落,都是学生积累的最好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这样优美的句段与众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不过,只欣赏还是不够的,因为小学语文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实践性”,突出的就是言语实践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运用,因此,在有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机会时,发现了作者表达的秘密,模仿是最好的途径。
1.修辞手法习得
修辞是最具有表现力,修辞的运用,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有的还能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一课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我先让他们大声诵读,接着欣赏讨论这段话写得好不好,有什么特别的表达形式?好在哪里?学生马上就说出是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比喻、夸张。用这些修辞的好处是语句短促,节奏感强烈,激情飞扬!每一个比喻都掷地有声,每一个句子表达的情感都令人兴奋不已。
在欣赏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后,然后再让他们反复齐读。这样的修辞及表达形式,特别适合写激情的场面。于是我让当堂学生的模仿练笔:足球联赛期间,我班对二班比赛印象,学生果然是一学就会,他们不但背诵了作者的描写,自己也仿出了不少高品质的语句:暴雨一样,是短促的停留;狂风一样,是席卷的疯狂;战争一样,是激烈的争夺;风沙一样,是弥漫的紧张;烟花一样,美好的瞬间。
2.特色语段习得
有特色的段落,也是文章中的精华,这样的语段,往往给文章增色添彩,极富表现力。
《姥姥的剪纸》中,有一段乡亲们的夸赞:“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我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过后,问他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们纷纷表示发现了,但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确实一下子想不起来。我让他们再齐读,就有学生说有点像口语,我马上肯定他说得对,就是口语,只不过是民间口语中一种固定用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却有着不可低估的表现力。我出示:“剪个娃娃——剪个小伙——剪只鸟儿——剪条鱼儿——……”让学生填空。出示:“美术老师神了——”让学生仿写。
在每个文本中,都有类似的可以学习、借鉴、模仿的语段,只要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恰当的利用文本材料,在欣赏之余,大胆的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语文课就会逐渐高效,就会逐渐回归本色。
四、思考和困惑
具体的言语形式是无限复杂微妙的,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最切实用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言语形式如此神秘,要想掌握,并且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就更不容易了。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做学术研究,只能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从实践的角度来尝试,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在尝试言语形式的教学中,我收获着,喜悦着;但是也失败着,也困惑着。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关注言语形式,就必须分析欣赏、诵读积累、拓展延伸,“言”“意”转换……,总之,那么多的内容,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实践,一堂课往往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远远达不到名师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怎样有机地组合,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语文核心价值的文本解读》 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讲座
[2]徐长军《关注言语形式 坚守语文本位》[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 第5期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N]《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4]唐建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上海 特级接教师李春华 [博客] 2012、3转
[5]陆华山 讲座《言语实践:走向语用的本体语境》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6]连鸿霞《浅析追求课堂言语实践的有效性》《成才之路》2010年28期
[7]拇指教育《言意共生,追寻语文课堂的本味》
[8]魏星《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J]江苏教育2011·1
[9]宋飞《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J]江苏教育2012·3
[10]《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2010-03-06 17:44做一片美的叶子[博客]
【关键词】言语形式 本色语文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3-03
一、语文教学现状
教改多年来,众多教育主张、教学流派纷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作为一线教师,常常处于琐碎而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于各种新主张,感觉还没有完全领会和接受,更新的主张就又开始流行。
看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好像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可是总觉得热闹之中,隐含着浮躁。这样的课堂供我们学习的同时,也留下了形式、套路的影子,语文公开课也有了“演戏”的味道。2011年,国家在新课标中对语文的性质首次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新课标,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首先,语文课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其次,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以前语文课堂和语文的性质相背离之处,因此倡导积极语用、回归本色语文课堂。
二、回归本色语文
什么叫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又怎样实践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分解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者交融,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有机统一。如果不突出语文学科“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无法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王尚文教授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说,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 才能真正对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
所谓言语形式,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简单地说,言语形式是怎么说,怎么写。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不偏离语文本色,就要训练怎么说,怎么写。也就是说训练语言表达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践行本色语文课堂。
三、实践言语表达形式的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关注言语表达形式的过程,学会运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就是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才能行之有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真学习新课标,再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实践,我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多诵读积累,促自主感悟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也有人说书读不熟乃语文学习之大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更是尽人皆知。古代人上学,叫“读书”,四书五经,尽数熟背于心,所以古人作诗写文章文思如泉,才留下来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诵读积累的重要性。
人脑,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电脑,你没有输入,就想输出,甚至创造,那就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像书法大家,一开始也都是由临摹开始的。只有持续输入,在此基础上自主感悟、融会贯通,才能不断输出,才能有所创新。就像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没见就哪个家长给婴孩分析、启发、诱导,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等到模仿到一定程度,小孩子就会自主表达了,这就是积累的结果,然后才能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诵读积累,也是言语实践的内容之一。
1.优美句段诵读,感悟积累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
比如,教学12册《夹竹桃》第四段: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教学中,我先采用齐读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反复自由诵读,思考这段话,美在哪里,学生很快悟出: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嘟噜,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中,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还感受到夹竹桃花期长,没有任何一个季节的花能与之相比,它的韧性也就自然体会出来了。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无需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自己悟出了夹竹桃的品质。有了这样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工整的排比句很快就背诵下来了。
朗读背诵训练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2.特色言语诵读,感悟拓展
特色言语,是指有着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它有别于一般的平铺直叙。有各类修辞、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这样的手法运用,往往能使表达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在文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像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这样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凝练、简洁,包含丰富的民间智慧,富有表现力,课堂上反复诵读,能够促进自读自悟,延伸拓展。
比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中,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是勤练习的结果:“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我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当学生领悟了表达的意思后,我接着让他们思考用什么谚语、俗语、或者成语来赞美姥姥的“熟能生巧”。学生脱口而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在诵读中积累文中的特色言语,延伸拓展课外的民间俗语、谚语。学生是在积累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言语的同时,也在练习着如何运用。积累和应用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言语应用的能力也在同步提高,并且烙上了“中国印”。
(二)多驰神静思,促言意共生
言,即文本自身的魅力;意 ,即文本情感、思想的合称。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让言意共生,绽放魅力呢?
1.重点处静思,言意双赢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句,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想像挖掘词句的形象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静思的时间,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琢磨,动笔批注,然后再讨论。
例如:在执教第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接着提问:李时珍吃的是“一点苦”吗?然后,我创设情景,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思考想象李时珍每天在野外考察药性药效,从衣、食、住、行方面看,都吃了哪些苦,想好简单写下来。
这样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简单的、凝固的“一点苦”,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样的小练笔,丰富了学生对李时珍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为“万民造福”的精神意志,使学生进入了意象的世界。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元素。可见,抓住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课堂练笔,“言”和“意”也就得到了双赢,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实践着本色语文课堂。
2.移情处静思,言意兼得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在文本中,移情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因为作者要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让小学生一下子读懂这些,有点难度。
仍以《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为例,文中典型的运用了移情手法。在文章结尾一段中,“窗花”和“田野”是理解的难点,作者想窗花干嘛,想田野干嘛,根本没有必要想。因此在这里,窗花不是窗花,我认为是指广结善缘的姥姥;田野也不是田野,而是四季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姥姥。这里是一种移情的修辞手法,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两种意象。窗花,我们由窗花可以想到很多,不仅仅是广结善缘,同时还有姥姥的心灵手巧的形象。
在这段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情景有声有色自然而然地再现于我的心境和梦境?”问题牵动学生全面回顾课文,并且是对全文的再思考,因此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整合的时间。 学生会发现剪纸贯穿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文字离开过剪纸。姥姥的剪纸是这篇课文的一条明线。剪纸就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姥姥的一个意象,寄托着姥姥对我的爱、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怀念。
学生思考后,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而且在头脑中整合了整个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用言语表述出来,这是一种高级的言语实践活动。
3.留白处静思,言意共生
含蓄美是一种美: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细品,去深思。留白会激起创造的欲望,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披文入情,填补空白,也是随文练笔的重头戏。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文的空白点及未定点,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这样一句话:彭德怀背过脸去……我认为这是一个“留白”,我抓住这个留白,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想一想,彭德怀为什么要背过脸去?并要求静静思考,批注。学生有的说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有的说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特别浓,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我追问:彭德怀背过脸去,会是一张怎样的脸?然后再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写下来。同学们有的说彭德怀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有的说彭德怀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还有的说一向坚强的彭德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我看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悟出彭德怀当时的心情,就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写法,就问: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这次同学们反映更快,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还有的说,这样写,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看到同学们领悟如此之快,就赶快点拨写法:是啊,作者故意这样写,是要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对于彭德怀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作者有意的留白呀!
总之,表达总是理解思考后的表达,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在理解、感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以言传言,在表达倾诉中获得情思、诗思、意味、意蕴的精神生长。
(三)多欣赏习得,促语用发展
课文中内容优美、结构合理的语句、段落,都是学生积累的最好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这样优美的句段与众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不过,只欣赏还是不够的,因为小学语文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实践性”,突出的就是言语实践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运用,因此,在有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机会时,发现了作者表达的秘密,模仿是最好的途径。
1.修辞手法习得
修辞是最具有表现力,修辞的运用,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有的还能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一课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我先让他们大声诵读,接着欣赏讨论这段话写得好不好,有什么特别的表达形式?好在哪里?学生马上就说出是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比喻、夸张。用这些修辞的好处是语句短促,节奏感强烈,激情飞扬!每一个比喻都掷地有声,每一个句子表达的情感都令人兴奋不已。
在欣赏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后,然后再让他们反复齐读。这样的修辞及表达形式,特别适合写激情的场面。于是我让当堂学生的模仿练笔:足球联赛期间,我班对二班比赛印象,学生果然是一学就会,他们不但背诵了作者的描写,自己也仿出了不少高品质的语句:暴雨一样,是短促的停留;狂风一样,是席卷的疯狂;战争一样,是激烈的争夺;风沙一样,是弥漫的紧张;烟花一样,美好的瞬间。
2.特色语段习得
有特色的段落,也是文章中的精华,这样的语段,往往给文章增色添彩,极富表现力。
《姥姥的剪纸》中,有一段乡亲们的夸赞:“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我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过后,问他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们纷纷表示发现了,但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确实一下子想不起来。我让他们再齐读,就有学生说有点像口语,我马上肯定他说得对,就是口语,只不过是民间口语中一种固定用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却有着不可低估的表现力。我出示:“剪个娃娃——剪个小伙——剪只鸟儿——剪条鱼儿——……”让学生填空。出示:“美术老师神了——”让学生仿写。
在每个文本中,都有类似的可以学习、借鉴、模仿的语段,只要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恰当的利用文本材料,在欣赏之余,大胆的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语文课就会逐渐高效,就会逐渐回归本色。
四、思考和困惑
具体的言语形式是无限复杂微妙的,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最切实用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言语形式如此神秘,要想掌握,并且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就更不容易了。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做学术研究,只能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从实践的角度来尝试,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在尝试言语形式的教学中,我收获着,喜悦着;但是也失败着,也困惑着。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关注言语形式,就必须分析欣赏、诵读积累、拓展延伸,“言”“意”转换……,总之,那么多的内容,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实践,一堂课往往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远远达不到名师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怎样有机地组合,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语文核心价值的文本解读》 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讲座
[2]徐长军《关注言语形式 坚守语文本位》[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 第5期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N]《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4]唐建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上海 特级接教师李春华 [博客] 2012、3转
[5]陆华山 讲座《言语实践:走向语用的本体语境》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6]连鸿霞《浅析追求课堂言语实践的有效性》《成才之路》2010年28期
[7]拇指教育《言意共生,追寻语文课堂的本味》
[8]魏星《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J]江苏教育2011·1
[9]宋飞《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J]江苏教育2012·3
[10]《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2010-03-06 17:44做一片美的叶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