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母与刘姥姥都是历经世事的老人,她们都有自己的智慧。在分析这智慧之前,不妨先对二人的身世等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贾母原为金陵史侯家的小姐,后出嫁为贾代善之妻,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逐渐成了贾家最高统治者。刘姥姥是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仅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被庄稼人女婿接来养活,为女婿家操劳。
可以说,刘姥姥是乡下人;贾母是“城里人”,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城里人,是显赫的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因而两人在世事中历练出不同的生活智慧。贾母因为地位最高,又有许多子孙后代,不愁生计,所以她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精明上。她曾为重孙媳妇,后又守寡,试想若无精明能干之才怎能得到如此地位?后来她不再管家,而面对聚赌现象时,态度坚决,一一查检,便是深知此事对家族之害,亦见其阅历丰富。她的智慧是上层人的智慧,是统治者的智慧。
刘姥姥则大不同。刘姥姥出场主要是三进大观园,而每一次出场都能极丰富地表现她的处世之老练。这之中以二进大观园描写最为详尽。她来便带着蔬果,不言讨求而先送蔬果,这就使人不得不留还个人情。之后刘姥姥讲故事最见其智慧。她是鄉下人,到富贵人家里去讨钱,自然要讨好人家。在场的“哥儿姐儿们”和贾母,她先针对“哥儿姐儿”讲一个雪中小姑娘抽柴火的故事。这等“灵异”故事,自然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然而不料忽报起火,刘姥姥立刻停止这个故事,因为她知道贾母信神信佛,自己的故事现在看来不太吉利。因此,她换了另一件事,讲九十岁老妇虔诚念佛,曾经丧子,后因神佛保佑,得了一个孙子,并证明“这些神佛是有的”。这正契合了贾母的真实经历,迎合了贾母的心意。刘姥姥仅用几个故事便吸引了众人,并让他们产生一种“乡下来的老妇知道许多新鲜事”的感觉,表现出她善于洞明人心,针对性强。至于其后游玩中满头插花、吟宴出窘、喝茶、报行酒令等事,更是明知之而故意为之。刘姥姥的智慧既是朴实的智慧,又是通达人情的智慧,很能代表求生存的小人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写地位悬殊的两位老人的智慧,也是表达自己对人情世故应对之法的意见以及慨叹,是他历经世态炎凉的心境表现。
然而,同是具有智慧的老人,地位高、生活好的贾母在目睹家道衰落中悲苦去世,而刘姥姥的家庭生活已然大幅提升,“解决温饱奔小康”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表现出“老”的可怜之处了。不过,这里的“老”不单指人年龄大。一个人老了,他会有更多经验,同时也会倾向于凭经验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越老,这种倾向的程度就越大,再发展就成了守旧。一小群人构成一个家族,一大群人构成一个社会。
贾母老了,她在展现精明、统治贾家的同时沉溺于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她喜欢享乐,如打牌、装饰,因而与她有关的活动一定要排场大,内容多。她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尤其是以“宗法最高统治者”的身份这样做。后辈子孙鬼混私通,她没有明确严厉禁止和惩罚,而贾赦要纳她亲近的仆人鸳鸯为妾,她则坚决地拒绝:“就是不能要这个丫头!”这样一种浸淫在宗法观念中的安逸导致她去世时是何等凄凉!
贾家是一个很老的家族。从宁国公、荣国公到贾母,再到宝玉,已有四代左右。这家族太老了,以至于老得腐朽。家族风气不正(“只有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怎能培养出接管家族的后辈?族人都贪图享乐、钩心斗角、谋营私利,家族又怎能“新”?因此在元春薨逝、贾母去世后,看似坚固的家族金字塔轰然倒塌。贾家太老了,老得子孙都不记得祖上是因功得赏,不记得生存之道是革新立功,而只知维持虚浮的外表。
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老在制度腐朽、礼教愚昧。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一个人、一个家族反映了社会,社会也折射在一个家族、一个人身上。“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什么都太“老”了,“老”得积重难返,根深蒂固。曹雪芹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因而他通过两位老人的智慧以及结局的鲜明对比警示世人。奈何作者本身也在这样的腐朽与束缚中挣扎着,因此,他把深深的痛苦埋藏在人物命运中。
老有老的智慧,而太老只会迎来可怜的结局。老而不新,乐此不改,乃积安逸之羽而沉命运之舟也。
贾母原为金陵史侯家的小姐,后出嫁为贾代善之妻,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逐渐成了贾家最高统治者。刘姥姥是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仅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被庄稼人女婿接来养活,为女婿家操劳。
可以说,刘姥姥是乡下人;贾母是“城里人”,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城里人,是显赫的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因而两人在世事中历练出不同的生活智慧。贾母因为地位最高,又有许多子孙后代,不愁生计,所以她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精明上。她曾为重孙媳妇,后又守寡,试想若无精明能干之才怎能得到如此地位?后来她不再管家,而面对聚赌现象时,态度坚决,一一查检,便是深知此事对家族之害,亦见其阅历丰富。她的智慧是上层人的智慧,是统治者的智慧。
刘姥姥则大不同。刘姥姥出场主要是三进大观园,而每一次出场都能极丰富地表现她的处世之老练。这之中以二进大观园描写最为详尽。她来便带着蔬果,不言讨求而先送蔬果,这就使人不得不留还个人情。之后刘姥姥讲故事最见其智慧。她是鄉下人,到富贵人家里去讨钱,自然要讨好人家。在场的“哥儿姐儿们”和贾母,她先针对“哥儿姐儿”讲一个雪中小姑娘抽柴火的故事。这等“灵异”故事,自然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然而不料忽报起火,刘姥姥立刻停止这个故事,因为她知道贾母信神信佛,自己的故事现在看来不太吉利。因此,她换了另一件事,讲九十岁老妇虔诚念佛,曾经丧子,后因神佛保佑,得了一个孙子,并证明“这些神佛是有的”。这正契合了贾母的真实经历,迎合了贾母的心意。刘姥姥仅用几个故事便吸引了众人,并让他们产生一种“乡下来的老妇知道许多新鲜事”的感觉,表现出她善于洞明人心,针对性强。至于其后游玩中满头插花、吟宴出窘、喝茶、报行酒令等事,更是明知之而故意为之。刘姥姥的智慧既是朴实的智慧,又是通达人情的智慧,很能代表求生存的小人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写地位悬殊的两位老人的智慧,也是表达自己对人情世故应对之法的意见以及慨叹,是他历经世态炎凉的心境表现。
然而,同是具有智慧的老人,地位高、生活好的贾母在目睹家道衰落中悲苦去世,而刘姥姥的家庭生活已然大幅提升,“解决温饱奔小康”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表现出“老”的可怜之处了。不过,这里的“老”不单指人年龄大。一个人老了,他会有更多经验,同时也会倾向于凭经验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越老,这种倾向的程度就越大,再发展就成了守旧。一小群人构成一个家族,一大群人构成一个社会。
贾母老了,她在展现精明、统治贾家的同时沉溺于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她喜欢享乐,如打牌、装饰,因而与她有关的活动一定要排场大,内容多。她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尤其是以“宗法最高统治者”的身份这样做。后辈子孙鬼混私通,她没有明确严厉禁止和惩罚,而贾赦要纳她亲近的仆人鸳鸯为妾,她则坚决地拒绝:“就是不能要这个丫头!”这样一种浸淫在宗法观念中的安逸导致她去世时是何等凄凉!
贾家是一个很老的家族。从宁国公、荣国公到贾母,再到宝玉,已有四代左右。这家族太老了,以至于老得腐朽。家族风气不正(“只有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怎能培养出接管家族的后辈?族人都贪图享乐、钩心斗角、谋营私利,家族又怎能“新”?因此在元春薨逝、贾母去世后,看似坚固的家族金字塔轰然倒塌。贾家太老了,老得子孙都不记得祖上是因功得赏,不记得生存之道是革新立功,而只知维持虚浮的外表。
封建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老在制度腐朽、礼教愚昧。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一个人、一个家族反映了社会,社会也折射在一个家族、一个人身上。“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什么都太“老”了,“老”得积重难返,根深蒂固。曹雪芹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因而他通过两位老人的智慧以及结局的鲜明对比警示世人。奈何作者本身也在这样的腐朽与束缚中挣扎着,因此,他把深深的痛苦埋藏在人物命运中。
老有老的智慧,而太老只会迎来可怜的结局。老而不新,乐此不改,乃积安逸之羽而沉命运之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