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并且还是全国产的设备
“下班高峰期,用手机打车软件,可能司机长时间找不到你的准确上车位置。定位不准,耗时太长,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突破的。”当被问及高精度定位究竟是什么时,陈金培总是这样举例解释。
陈金培是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CEO。这家成立于2015年8月18日的公司,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各出资10亿元共同设立。从其出资方,或许可以看出它背负的国家使命以及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成立一年有余,千寻位置已在全国部署了1000余个基站,连成的全国一张网,已经能为行业及普通客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在陈金培看来,这是从独立“建电站”,发展到“组建电网”提供公共服务。
“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增强系统,能够实现更快、更准的位置服务,并且还是全国产的设备。”陈金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早在2014年初,阿里巴巴就斥资14亿美元收购高德控股有限公司。在定位导航、位置服务领域,阿里巴巴的步调并不慢。
“当时阿里巴巴已经关注到高精度定位技术,通过地基增强系统实现更精准的定位。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行业应用,对更高精度的定位是必然的要求,我们也认为这里面蕴含着极大的潜力。”陈金培说。
所谓地基增强系统,是指通过在地面上建立基站,提供差分修正信号,从而提高卫星导航精度。因技术门槛较高,这套系统一般应用于测绘、国防等专业领域。
2014年初,双方开始洽谈合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能建基站,有相关的技术实力,而阿里巴巴能提供云计算技术和更多使用场景的挖掘。
一年多后,千寻位置成立,两集团各占50%股份。公开资料显示,千寻位置的公司理念是“互联网 位置(北斗)”,构建位置服务云平台,满足国家、行业、大众市场对精准位置服务的需求。
“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已部署了覆盖全国的米级服务和17个省的厘米级服务,建成1000余个基站,到年底会建成1200个卫星导航参考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陈金培告诉本刊记者。
他自然很看好千寻位置的发展,在他的规划里,千寻位置最终将对外提供千万级客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成为最大地基增强系统运营商,而此前其他服务商仅能做到200个基站规模,并发服务能力更是少于1万。
陈金培说的“分布式”,指的就是千寻位置使用的阿里云计算服务。
基站将收集的数据全部传回基于云计算的国家北斗数据中心。在混合云架构下,机密数据在专有云内完成,云端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则通过MaxCompute完成,定位数据的播发则在公共云上进行。
“每个基站每秒实时传回大量数据,对系统的并发要求也非常高。”陈金培说。
在他看来,传统的IT基础设施投入太多,周期也太长,对于新公司有限的预算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因此他把所有系统都布局在云端,没有买一台服务器,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业务。
比如算法开发。陈金培说,千寻位置的算法团队有40人左右,算得上“中国最大的算法团队”。陈金培透露,因为有大数据,因此工程师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寻找规律,并根据规律总结出相关模式和机制,从而优化算法和系统,“这在技术上也是全新的尝试。”
建设这样一个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能满足用户基于实时精准位置的多种应用需求。这在陈金培看来,是实现了“建电网”的公共服务。
“以往的精准定位技术,都是测绘专业人士在用,相当于要自己‘建电站’自己发电。我们建立的这套分布式系统,最重要的是把‘电站’连接起来变成电网,做成‘电网运营系统’,那么就可以把专业技术变成公共服务,让更多人像用电那样使用精准定位,而不需要自建电站了。”陈金培说。
若要接入这张“电网”,需要硬件的支持,而这将是一个全生态链的重新构建,涉及到生态系统规则的制定、应用开发商的合作等等困难。
为了吸引更多合作伙伴,陈金培做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终端厂商的设备里嵌入千寻位置的高精度定位服务,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付费享受服务;另一种是硬件设备厂商获得一定折扣,统一打开高精度定位服务。
“效果很好,80%~90%的传统硬件厂商表达支持。我认为我们是一家B2B2C的公司,最终服务会抵达消费者,但前提是争取更多硬件厂商支持,建好整个生态系统。”陈金培解释说。
在布局了1000余个地面基站形成全国一张网后,千寻位置拥有了更优秀的精准定位能力。
“手机首次接入移动互联网后,通过最近的一个地面通信基站把位置上报给平台,就可以迅速找到该位置能接收的卫星信号,将定位时间由30秒到1分钟缩短至3~5秒,获得更快的定位时间。”千寻位置行业事业部总经理郦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同时,利用北斗导航系统与庞大的全国地基增强系统,千寻位置能做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目前大众使用的美国GPS导航定位精度是5~10米级的,而兼容北斗/GPS双模的大众导航终端定位精度大部分也在3~5米左右,我们把这一指标提高到厘米级,并不容易。”郦可说。
更重要的是,这个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还肩负着国家使命。陈金培告诉本刊记者,在以往的基站建设中,95%以上的设备都是进口的,而这次的基站建设,使用的全部都是国产设备。 “国产设备在数据质量和传输稳定性等方面稍有不足。但我们通过系统设计,让所有基站都可以在线进行系统升级,同时配合算法和大数据修正不断弥补这些不足。”陈金培说。
事实上,导航市场多年被美国GPS占领。为搭建一个中国的平台,千寻位置开发出FindNow,不但支持常用的A-GPS / A-GLONASS 卫星系统,而且还是全球首个支持A-北斗卫星系统的辅助定位系统。有评论称,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基础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郦可向本刊记者解释,实现精准定位包括终端、平台和应用三要素:终端硬件需要支持高精度位置服务,而平台则要提供差分改正信号校正位置信息,最后通过应用场景呈现在用户的手机上。
他向记者透露,目前百度、高德都没有提供高精度平台的能力,而大部分终端硬件也不支持高精度差分信号。
“我们是重构一个新的基础设施。”陈金培透露,千寻目前正在加紧与软硬件厂商的合作,如高精度手机、车载设备、监测场景下的设备以及传统高精度设备厂商等。
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蕴藏了大量的创新和颠覆行业的机会。郦可举了一个新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实际案例。
在新疆,极飞公司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喷洒农药。之前的处理方式,是用飞控手人为操纵无人机,这就比较容易受到风力、光线、地形等影响,成本高、效率低。而在使用精准定位服务后,能够避开新疆白天的大风,在凌晨完成农药喷洒。
“高精度定位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已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他介绍,在新疆精准农业区,每亩农田大概可以增产100元,基于精准定位的无人自主农机车,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
郦可则告诉本刊记者,这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他解释称,通过云端算法,让每一台农机设备通过云端连接,实时交互位置信息,并通过传感器回传当地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实现自动耕地、播种、收获,精细农药喷洒、作物浇灌。
此外,高精度技术在专业的危房形变监测、智能驾培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自动驾驶在未来3~5年内前景非常好,我们通过高精度定位技术,以及传感器的辅助定位手段,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郦可说。
据他介绍,在试验园区,已经能够用手机把自动驾驶车召唤过来,完成行程后,车辆还能自动去充电桩充电。在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分毫不差”的高精度定位技术。
2016年7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推出号称全球首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其搭载的YunOS智能操作系统,采用了“车道级”高精定位和高清地图,即便进入山洞等卫星信号难以覆盖的区域,也能通过惯性算法提供精确位置,使得该车成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居民”。
当然,最大的应用场景仍是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高精度定位需求。“这个市场是十亿量级规模的大蓝海,我们未来会把场景闭环打通,我相信全国一千万的专车司机,都会很乐于使用高精度手机的。”郦可说。
还不止于此。
陈金培认为新时代已经来了:“在未来,我们也会扩展到海外市场,通过租或建基站的方式,输出系统和运营能力,扩展到全球。一定会的。”
说起这一打算时,陈金培的语气无比坚定。
“下班高峰期,用手机打车软件,可能司机长时间找不到你的准确上车位置。定位不准,耗时太长,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突破的。”当被问及高精度定位究竟是什么时,陈金培总是这样举例解释。
陈金培是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CEO。这家成立于2015年8月18日的公司,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各出资10亿元共同设立。从其出资方,或许可以看出它背负的国家使命以及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成立一年有余,千寻位置已在全国部署了1000余个基站,连成的全国一张网,已经能为行业及普通客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在陈金培看来,这是从独立“建电站”,发展到“组建电网”提供公共服务。
“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增强系统,能够实现更快、更准的位置服务,并且还是全国产的设备。”陈金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为什么联姻
早在2014年初,阿里巴巴就斥资14亿美元收购高德控股有限公司。在定位导航、位置服务领域,阿里巴巴的步调并不慢。
“当时阿里巴巴已经关注到高精度定位技术,通过地基增强系统实现更精准的定位。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行业应用,对更高精度的定位是必然的要求,我们也认为这里面蕴含着极大的潜力。”陈金培说。
所谓地基增强系统,是指通过在地面上建立基站,提供差分修正信号,从而提高卫星导航精度。因技术门槛较高,这套系统一般应用于测绘、国防等专业领域。
2014年初,双方开始洽谈合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能建基站,有相关的技术实力,而阿里巴巴能提供云计算技术和更多使用场景的挖掘。
一年多后,千寻位置成立,两集团各占50%股份。公开资料显示,千寻位置的公司理念是“互联网 位置(北斗)”,构建位置服务云平台,满足国家、行业、大众市场对精准位置服务的需求。
“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已部署了覆盖全国的米级服务和17个省的厘米级服务,建成1000余个基站,到年底会建成1200个卫星导航参考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陈金培告诉本刊记者。
他自然很看好千寻位置的发展,在他的规划里,千寻位置最终将对外提供千万级客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成为最大地基增强系统运营商,而此前其他服务商仅能做到200个基站规模,并发服务能力更是少于1万。
“建电站”和“建电网”
陈金培说的“分布式”,指的就是千寻位置使用的阿里云计算服务。
基站将收集的数据全部传回基于云计算的国家北斗数据中心。在混合云架构下,机密数据在专有云内完成,云端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则通过MaxCompute完成,定位数据的播发则在公共云上进行。
“每个基站每秒实时传回大量数据,对系统的并发要求也非常高。”陈金培说。
在他看来,传统的IT基础设施投入太多,周期也太长,对于新公司有限的预算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因此他把所有系统都布局在云端,没有买一台服务器,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业务。
比如算法开发。陈金培说,千寻位置的算法团队有40人左右,算得上“中国最大的算法团队”。陈金培透露,因为有大数据,因此工程师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寻找规律,并根据规律总结出相关模式和机制,从而优化算法和系统,“这在技术上也是全新的尝试。”
建设这样一个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能满足用户基于实时精准位置的多种应用需求。这在陈金培看来,是实现了“建电网”的公共服务。
“以往的精准定位技术,都是测绘专业人士在用,相当于要自己‘建电站’自己发电。我们建立的这套分布式系统,最重要的是把‘电站’连接起来变成电网,做成‘电网运营系统’,那么就可以把专业技术变成公共服务,让更多人像用电那样使用精准定位,而不需要自建电站了。”陈金培说。
若要接入这张“电网”,需要硬件的支持,而这将是一个全生态链的重新构建,涉及到生态系统规则的制定、应用开发商的合作等等困难。
为了吸引更多合作伙伴,陈金培做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终端厂商的设备里嵌入千寻位置的高精度定位服务,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付费享受服务;另一种是硬件设备厂商获得一定折扣,统一打开高精度定位服务。
“效果很好,80%~90%的传统硬件厂商表达支持。我认为我们是一家B2B2C的公司,最终服务会抵达消费者,但前提是争取更多硬件厂商支持,建好整个生态系统。”陈金培解释说。
国家使命
在布局了1000余个地面基站形成全国一张网后,千寻位置拥有了更优秀的精准定位能力。
“手机首次接入移动互联网后,通过最近的一个地面通信基站把位置上报给平台,就可以迅速找到该位置能接收的卫星信号,将定位时间由30秒到1分钟缩短至3~5秒,获得更快的定位时间。”千寻位置行业事业部总经理郦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同时,利用北斗导航系统与庞大的全国地基增强系统,千寻位置能做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目前大众使用的美国GPS导航定位精度是5~10米级的,而兼容北斗/GPS双模的大众导航终端定位精度大部分也在3~5米左右,我们把这一指标提高到厘米级,并不容易。”郦可说。
更重要的是,这个分布式地基增强系统,还肩负着国家使命。陈金培告诉本刊记者,在以往的基站建设中,95%以上的设备都是进口的,而这次的基站建设,使用的全部都是国产设备。 “国产设备在数据质量和传输稳定性等方面稍有不足。但我们通过系统设计,让所有基站都可以在线进行系统升级,同时配合算法和大数据修正不断弥补这些不足。”陈金培说。
事实上,导航市场多年被美国GPS占领。为搭建一个中国的平台,千寻位置开发出FindNow,不但支持常用的A-GPS / A-GLONASS 卫星系统,而且还是全球首个支持A-北斗卫星系统的辅助定位系统。有评论称,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基础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郦可向本刊记者解释,实现精准定位包括终端、平台和应用三要素:终端硬件需要支持高精度位置服务,而平台则要提供差分改正信号校正位置信息,最后通过应用场景呈现在用户的手机上。
他向记者透露,目前百度、高德都没有提供高精度平台的能力,而大部分终端硬件也不支持高精度差分信号。
“我们是重构一个新的基础设施。”陈金培透露,千寻目前正在加紧与软硬件厂商的合作,如高精度手机、车载设备、监测场景下的设备以及传统高精度设备厂商等。
想象空间有多大
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蕴藏了大量的创新和颠覆行业的机会。郦可举了一个新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实际案例。
在新疆,极飞公司已实现无人机自动喷洒农药。之前的处理方式,是用飞控手人为操纵无人机,这就比较容易受到风力、光线、地形等影响,成本高、效率低。而在使用精准定位服务后,能够避开新疆白天的大风,在凌晨完成农药喷洒。
“高精度定位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已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他介绍,在新疆精准农业区,每亩农田大概可以增产100元,基于精准定位的无人自主农机车,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
郦可则告诉本刊记者,这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他解释称,通过云端算法,让每一台农机设备通过云端连接,实时交互位置信息,并通过传感器回传当地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实现自动耕地、播种、收获,精细农药喷洒、作物浇灌。
此外,高精度技术在专业的危房形变监测、智能驾培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自动驾驶在未来3~5年内前景非常好,我们通过高精度定位技术,以及传感器的辅助定位手段,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郦可说。
据他介绍,在试验园区,已经能够用手机把自动驾驶车召唤过来,完成行程后,车辆还能自动去充电桩充电。在这背后,依靠的就是“分毫不差”的高精度定位技术。
2016年7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推出号称全球首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其搭载的YunOS智能操作系统,采用了“车道级”高精定位和高清地图,即便进入山洞等卫星信号难以覆盖的区域,也能通过惯性算法提供精确位置,使得该车成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居民”。
当然,最大的应用场景仍是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高精度定位需求。“这个市场是十亿量级规模的大蓝海,我们未来会把场景闭环打通,我相信全国一千万的专车司机,都会很乐于使用高精度手机的。”郦可说。
还不止于此。
陈金培认为新时代已经来了:“在未来,我们也会扩展到海外市场,通过租或建基站的方式,输出系统和运营能力,扩展到全球。一定会的。”
说起这一打算时,陈金培的语气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