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类型新闻事件中,时事政治类是最大量也是最容易出新闻的部分,影响往往深远,地位十分重要和突出。因此,做好此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寻找时政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会帮助记者看得远些,更好地指导我们对时政新闻的采访。具体来说,这些方法主要有:
上下结合
时政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之一是从“上面”的政策规定、交流材料中搜集。这些来自“上面”的信息如果没有基层的具体的信息作支撑,有的显得宽泛而空洞,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不具体;有的与基层实际不相符。时政新闻的采访应该是上下结合,既要采访上级领导机关、管理部门,又要采访基层单位。从实践来看,时政新闻采访的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可以用来验证信息的真伪,可以为综合信息寻找具体的注脚和解读,也可以为政策信息寻找反馈。
例如,2007年2月2日发生的河南渑池县天池镇兴安煤矿火灾事故,死亡人数被当地政府公布为7人,而随后,河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兴安煤矿火灾事故调查组组长李九成10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经初步认定死亡人数已达24人,有17人被故意瞒报。正是由于记者谨慎对待“上面”的信息,敢于质疑,作了上下结合的深入调查采访,才没有偏听偏信,维护了新闻真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也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从认识论上来看时政新闻“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就是我们在采访中不但要认识,还要去实践,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时政新闻采访做得更好,更加真实、全面,为受众所信任。
点、线、面相结合
时政采访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做到多角度全方位。时政报道要注重“面”和“线”上的采访,做到胸有全局,居高临下。没有“面”和“线”,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导向偏差,甚至犯错误。有了全局的“面”和“线”,还要从“点”上贴近人们的生活,深入基层采访,形式多元地反映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忽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别,单纯的“面”和“线”上的采访也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这样的报道也会造成误导。例如,报道教育方面的成就,高校连连扩招,形势喜人,但如果沉下去采访,会发现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存在着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就业的困难等暗流。如果一味用增长的数字说话,做面上工夫,就可能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也会忽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引申为:对时政新闻的采访要全面、客观,防止片面的采访。这里的全面与片面是指看待问题要用全面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不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这样才是正确的。“点”、“线”、“面”三结合就是要在采访时面面俱到,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因为每一个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效果,在采访时要对微观上有所了解,还要将它们放在一个整体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全面地采访到事实真相。
寻找“镜子”
很多时候,仅仅通过一个时政新闻事件的采访是不能了解大局的,因为很多时政新闻具有周期性或相对性,这就需要将这次的采访与之前的或正在发生的其他事件进行对比,才能更深入、有目的地采访到想要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寻找一面“镜子”。寻找“镜子”,实际上就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点和点相比较来挖掘主题。以史为镜,这样的采访才更有方向和高度。例如,汶川大地震时,一些记者用唐山地震的情况为镜,表现抗灾的同与不同,深化主题:“亲民”的总理温家宝与周总理相比,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万国帐篷”与唐山的自助自救相比,体现了政府融入国际的新风……这些采访报道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寻找“镜子”这一时政新闻的采访方法,使我们可以联想到哲学方法论中的联系,即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记者只有对时政事件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透、思考得深、感受得强烈,才能对事实或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孤立地去采访某一事实,心中没有“镜子”,就可能失去发现新闻的慧眼,甚至看不到事实真相。
抓取有特点的细节
记者都知道,细节是可贵的。但是,并不是指所有的细节,而是指那些有特点的细节。著名记者华山同志把他的采访经验提炼成这样一句话:“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时政事件有些是带有例行公事性质的活动、程序性的活动,或者是形式上完全雷同的重复性的活动。对于这种事件报道,如果不突出其特点细节,就很难有吸引力,甚至很难成为新闻。因此,时政新闻的采访要抓取有特点的细节。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日程紧张,但他仍挤出休息时间满足香港记者采访的要求。在回答完所有提问后,他看到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就走过去亲切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去了伊拉克,既为你的敬业精神所打动,但又确实很为你担心。后来知道你安全地回来了,心里才踏实。因此我送你两句话:第一,事业要追求;第二,安全也要保证。好不好?”这场活动虽然不在计划报道范围之内,但随行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亮认为它表现出了重大国事活动所无法涵盖的另外一面,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节目播出后,胡锦涛主席关心记者、平易近人的这一细节,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①
细节是采访中的一个部分,时政新闻采访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哲学方法论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括各个部分,整体由部分相互联结而组成,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割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孤立静止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哲学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时政新闻采访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抓取有特点的细节,因为或许一个有特点的细节就能影响这个整体,影响整个新闻采访。细节与时政新闻的采访是紧密相联的,割裂开它们就等于割裂了整体与部分。因此,抓取有特点的细节也是时政新闻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智能Agent在网络新闻中的应用研究》的一部分)
注释:
①郭亮:《广播时政报道:细节决定成败》,《新闻记者》,2004(9)。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上下结合
时政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之一是从“上面”的政策规定、交流材料中搜集。这些来自“上面”的信息如果没有基层的具体的信息作支撑,有的显得宽泛而空洞,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不具体;有的与基层实际不相符。时政新闻的采访应该是上下结合,既要采访上级领导机关、管理部门,又要采访基层单位。从实践来看,时政新闻采访的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可以用来验证信息的真伪,可以为综合信息寻找具体的注脚和解读,也可以为政策信息寻找反馈。
例如,2007年2月2日发生的河南渑池县天池镇兴安煤矿火灾事故,死亡人数被当地政府公布为7人,而随后,河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兴安煤矿火灾事故调查组组长李九成10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经初步认定死亡人数已达24人,有17人被故意瞒报。正是由于记者谨慎对待“上面”的信息,敢于质疑,作了上下结合的深入调查采访,才没有偏听偏信,维护了新闻真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也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从认识论上来看时政新闻“上下结合”的采访方法,就是我们在采访中不但要认识,还要去实践,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时政新闻采访做得更好,更加真实、全面,为受众所信任。
点、线、面相结合
时政采访要注重“点”“线”“面”结合,做到多角度全方位。时政报道要注重“面”和“线”上的采访,做到胸有全局,居高临下。没有“面”和“线”,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导向偏差,甚至犯错误。有了全局的“面”和“线”,还要从“点”上贴近人们的生活,深入基层采访,形式多元地反映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忽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别,单纯的“面”和“线”上的采访也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这样的报道也会造成误导。例如,报道教育方面的成就,高校连连扩招,形势喜人,但如果沉下去采访,会发现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存在着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就业的困难等暗流。如果一味用增长的数字说话,做面上工夫,就可能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也会忽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引申为:对时政新闻的采访要全面、客观,防止片面的采访。这里的全面与片面是指看待问题要用全面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不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这样才是正确的。“点”、“线”、“面”三结合就是要在采访时面面俱到,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因为每一个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效果,在采访时要对微观上有所了解,还要将它们放在一个整体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全面地采访到事实真相。
寻找“镜子”
很多时候,仅仅通过一个时政新闻事件的采访是不能了解大局的,因为很多时政新闻具有周期性或相对性,这就需要将这次的采访与之前的或正在发生的其他事件进行对比,才能更深入、有目的地采访到想要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寻找一面“镜子”。寻找“镜子”,实际上就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点和点相比较来挖掘主题。以史为镜,这样的采访才更有方向和高度。例如,汶川大地震时,一些记者用唐山地震的情况为镜,表现抗灾的同与不同,深化主题:“亲民”的总理温家宝与周总理相比,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万国帐篷”与唐山的自助自救相比,体现了政府融入国际的新风……这些采访报道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寻找“镜子”这一时政新闻的采访方法,使我们可以联想到哲学方法论中的联系,即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记者只有对时政事件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透、思考得深、感受得强烈,才能对事实或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孤立地去采访某一事实,心中没有“镜子”,就可能失去发现新闻的慧眼,甚至看不到事实真相。
抓取有特点的细节
记者都知道,细节是可贵的。但是,并不是指所有的细节,而是指那些有特点的细节。著名记者华山同志把他的采访经验提炼成这样一句话:“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时政事件有些是带有例行公事性质的活动、程序性的活动,或者是形式上完全雷同的重复性的活动。对于这种事件报道,如果不突出其特点细节,就很难有吸引力,甚至很难成为新闻。因此,时政新闻的采访要抓取有特点的细节。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日程紧张,但他仍挤出休息时间满足香港记者采访的要求。在回答完所有提问后,他看到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就走过去亲切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去了伊拉克,既为你的敬业精神所打动,但又确实很为你担心。后来知道你安全地回来了,心里才踏实。因此我送你两句话:第一,事业要追求;第二,安全也要保证。好不好?”这场活动虽然不在计划报道范围之内,但随行采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亮认为它表现出了重大国事活动所无法涵盖的另外一面,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节目播出后,胡锦涛主席关心记者、平易近人的这一细节,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①
细节是采访中的一个部分,时政新闻采访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哲学方法论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括各个部分,整体由部分相互联结而组成,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割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孤立静止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哲学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时政新闻采访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抓取有特点的细节,因为或许一个有特点的细节就能影响这个整体,影响整个新闻采访。细节与时政新闻的采访是紧密相联的,割裂开它们就等于割裂了整体与部分。因此,抓取有特点的细节也是时政新闻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智能Agent在网络新闻中的应用研究》的一部分)
注释:
①郭亮:《广播时政报道:细节决定成败》,《新闻记者》,2004(9)。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