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千里之外会出现一位伊诺克·阿登先生。
我喜爱的《哈利·波特》电影系列里,第七部有一个特别催泪的开头:
黑云压城,魔法部长誓言与邪恶势力决一死战。麻瓜纷纷走避,哈利站在房前目送姑父一家收拾行李开车远去,赫敏的父母看电视节目对澳大利亚的介绍,决定去往澳洲定居。
赫敏在父母身后掏出魔杖,念出一句咒语。
赫敏消失在家庭合影中。婴儿赫敏、童年赫敏、少女赫敏……一个接一个,尽数消失。澳洲蓝天白云下的父母将不再记得,在阴霾密布的伦敦,他们有一个叫赫敏的女儿。
看完电影,我问很多人:“如果呆有一支魔仗,你最想抹去什么?”
答案各色各样。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是麻瓜,手里没有魔杖。更多的时候,我们站在魔杖的另一端,毫无预兆,突如其来,眼睁睁看见了消失。
小说《无声告白》有一段写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玛丽琳让房屋清理公司来人搬走了母亲的遗物后,抱着教家政课的母亲生前最珍视的一本烹饪书,想到了消失。
“它们要去哪里呢?”玛丽琳怀抱着烹饪书想,哪些床垫、照片、清空了的书架?”去人死后去的地方,一切都将归向那里,远去,消失,离开你的生活。
死亡就是从人间消失。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命遗产》,一开场就是前驻印度军官波特少校在俱乐部里跟人讲八卦,说前不久一个叫戈登·克洛德的富绅在一场诡异爆炸中身亡,而他的年轻妻子罗莎琳已经是第二次做寡妇。罗莎琳的第一任丈夫罗伯特-安得海曾任尼日利亚的地方行政官,在开普敦遇到“一副命运不济的模样”的罗莎琳,后者为摆脱当时的处境嫁给了他。可是,婚后的罗莎琳在尼日利亚住不惯,她讨厌丛林,害怕土著,百无聊赖——她原本理想的生活是周游各地,结交名流,和圈内人士聊明星秘闻。
安得海在这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同意罗莎琳离婚的要求,给她自由。可他是天主教徒,不能离婚,他就想了个办法,“如果有我的死讯传回来,罗莎琳就会变成寡妇,如此就可以遂了她的心愿。”至于他自己,“也许远在一千英里之外的地方会出现一位伊诺克·阿登先生,改头换面开始新生活。”
果然,六个月后,安得海在某处丛林得热病发高烧去世。这场“死亡”埋下的千里伏线,在数年后的1946年,变成了赫尔克里·波洛手中的一个案件。
“为爱消失”的罗伯特·安得海,穿越尼日利亚丛林辗转来到东方,在东野圭吾的《祈祷落幕时》里改名浅居忠雄:为让女儿博美能好好活下去,父亲忠雄隐姓埋名几十年,最终一把火烧死了自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为爱消失”。很多感情受挫的人恰逢闯深圳下海南的浪潮,于是顺应时势去往他方,决意在异乡改头换面再活一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做到了。
还有一种被强加的消失,叫做“最好的前任应该像死人一样”:你消失后,我才能放心过生活,所以你必须消失。然而“像死人”毕竟只是“像”,与真正的死翘翘还有很大差距——要是哪天突然诈尸,黑驴蹄子有没有备好一只先?
回到《哈7》的开头,赫敏念出的那句咒语叫“一忘皆空”。遗忘即是消失,这个道理后来被《寻梦环游记》的小男孩米格穿越两界再度证明:“死亡不会让人从这个世界消失,当一个人被活着的人忘记时,他才算真正死亡。”
被遗忘,才是终极的,不可撤销的消失。
所以“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记住”。所以小男孩米格会唱“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记住我”。被铭记的人永不消失,就像《哈7》中邓布利多问斯内普“这么多年后你是否还爱着莉莉”时,斯内普的回答:
“Always。”
我喜爱的《哈利·波特》电影系列里,第七部有一个特别催泪的开头:
黑云压城,魔法部长誓言与邪恶势力决一死战。麻瓜纷纷走避,哈利站在房前目送姑父一家收拾行李开车远去,赫敏的父母看电视节目对澳大利亚的介绍,决定去往澳洲定居。
赫敏在父母身后掏出魔杖,念出一句咒语。
赫敏消失在家庭合影中。婴儿赫敏、童年赫敏、少女赫敏……一个接一个,尽数消失。澳洲蓝天白云下的父母将不再记得,在阴霾密布的伦敦,他们有一个叫赫敏的女儿。
看完电影,我问很多人:“如果呆有一支魔仗,你最想抹去什么?”
答案各色各样。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是麻瓜,手里没有魔杖。更多的时候,我们站在魔杖的另一端,毫无预兆,突如其来,眼睁睁看见了消失。
小说《无声告白》有一段写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玛丽琳让房屋清理公司来人搬走了母亲的遗物后,抱着教家政课的母亲生前最珍视的一本烹饪书,想到了消失。
“它们要去哪里呢?”玛丽琳怀抱着烹饪书想,哪些床垫、照片、清空了的书架?”去人死后去的地方,一切都将归向那里,远去,消失,离开你的生活。
死亡就是从人间消失。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命遗产》,一开场就是前驻印度军官波特少校在俱乐部里跟人讲八卦,说前不久一个叫戈登·克洛德的富绅在一场诡异爆炸中身亡,而他的年轻妻子罗莎琳已经是第二次做寡妇。罗莎琳的第一任丈夫罗伯特-安得海曾任尼日利亚的地方行政官,在开普敦遇到“一副命运不济的模样”的罗莎琳,后者为摆脱当时的处境嫁给了他。可是,婚后的罗莎琳在尼日利亚住不惯,她讨厌丛林,害怕土著,百无聊赖——她原本理想的生活是周游各地,结交名流,和圈内人士聊明星秘闻。
安得海在这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同意罗莎琳离婚的要求,给她自由。可他是天主教徒,不能离婚,他就想了个办法,“如果有我的死讯传回来,罗莎琳就会变成寡妇,如此就可以遂了她的心愿。”至于他自己,“也许远在一千英里之外的地方会出现一位伊诺克·阿登先生,改头换面开始新生活。”
果然,六个月后,安得海在某处丛林得热病发高烧去世。这场“死亡”埋下的千里伏线,在数年后的1946年,变成了赫尔克里·波洛手中的一个案件。
“为爱消失”的罗伯特·安得海,穿越尼日利亚丛林辗转来到东方,在东野圭吾的《祈祷落幕时》里改名浅居忠雄:为让女儿博美能好好活下去,父亲忠雄隐姓埋名几十年,最终一把火烧死了自己。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为爱消失”。很多感情受挫的人恰逢闯深圳下海南的浪潮,于是顺应时势去往他方,决意在异乡改头换面再活一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做到了。
还有一种被强加的消失,叫做“最好的前任应该像死人一样”:你消失后,我才能放心过生活,所以你必须消失。然而“像死人”毕竟只是“像”,与真正的死翘翘还有很大差距——要是哪天突然诈尸,黑驴蹄子有没有备好一只先?
回到《哈7》的开头,赫敏念出的那句咒语叫“一忘皆空”。遗忘即是消失,这个道理后来被《寻梦环游记》的小男孩米格穿越两界再度证明:“死亡不会让人从这个世界消失,当一个人被活着的人忘记时,他才算真正死亡。”
被遗忘,才是终极的,不可撤销的消失。
所以“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记住”。所以小男孩米格会唱“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记住我”。被铭记的人永不消失,就像《哈7》中邓布利多问斯内普“这么多年后你是否还爱着莉莉”时,斯内普的回答: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