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开心辞典”“一站到底”到“诗词大会”,答题类综艺节目总能引来关注。2018年新年伊始,直播答题更是掀起了一波全民答题热潮,成为全民娱乐,不少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答题软件和答题节目,并通过疯狂烧钱吸引用户参与,参与人数与专场奖金均进入百万量级。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新玩家不断入场;投资者“我撒币,我乐意”,奖金池继续膨胀……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规则、无边界,这也造就了互联网的野蛮生长。行业野蛮的生长让奖金从单场10万飙升到500万,直播答题刷新着用户对于奖金的预期,当然也在加速政策监管的来临。在直播答题软件迅速蹿红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奖金设置,中间是否有造假,用户在线量是否属实,使用辅助软件甚至外挂等,这些不仅需要平台的规范管理,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及时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更好地规范互联网平台的运作。
——曹磊
把知识、金钱和娱乐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实现了知识的趣味普及,激发了大家对各个学科知识的追求,“靠学习更多知识赚钱”,这种观念可以将文化产业元素与企业相结合,直播答题平台还可以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崔凯
能不能以知识为引信,引爆差异化探索,找到各自的定位,持续推出优质内容产品,是真正决定平台生命力的关键。毕竟,一旦新鲜感过去,潮水会带着鱼儿一起离去,已是被无数次证明的互联网铁律。这也启示更多后来者,创新不仅是“一招鲜,吃遍天”,更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过程,守成者没有前途,奋进者才有未来。
——何鼎鼎
■
全民大娱乐时代已经到来,当今娱乐文化市场颇有潜力: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消费意愿提升、文化消费满意度不足。游戏成为娱乐文化产业标配,原始文学及影视剧互相转化的传统娱乐行业,融入游戏产业而变得更加立体丰富。
——邝小翚
答题成为直播行业最新风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直播软件的流量焦虑。多项数据显示,网络直播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增长趋缓。不过直播不是答题的起点,答题也不可能是网络直播的终点。无论答题如何火爆,都不可能完全取代网络直播的既有业务,也无法形成更丰富的商业模式。
——魏蔚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文化建设,就要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李媛媛
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其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朱昌俊
技术无关好坏,关键要看使用技术的人。直播技术极大释放了内容生产者的想象力,这一技术还可拓展到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去。
——邱超奕
携手时尚 冷静而思
网络创新,一窝蜂可不行
◎杨 暄
2018年伊始,直播全民答题迅速成为全民娱乐,一批“撞脸”的APP几乎同时出现,参与人数与专场奖金均进入百万量级。可以想见,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新玩家还会不断入场;投资者“我撒币,我乐意”,奖金池还会继续膨胀。
有人说,这是一场知识“买卖”的狂欢。“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憧憬知识消费的“钱”景。知识消费,挺好。这种手机版“开心辞典”,在直播平台上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但仔细一想,知识“买卖”就是一种买卖,只是它穿着知识的外衣,通过娱乐的方式,打着商业的算盘,玩着资本的游戏,收割着用户的注意力。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取得了惊人成就。外国人眼中的“新四大发明”中,就有3个来自互联网,创新活力可窥一斑。然而,“一窝蜂式创新”同样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反复出现:每当新风口出现,大家蜂拥而入、跑马圈地,但模式基本相同,手法并无二样,门槛低、易复制,狂撒币、比烧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体验、不一样的设计,以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题热就面临这样的担忧。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后,气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场,活下来的选手再瓜分地盘。这样的竞争很“市场”,但就是这样的“一窝蜂”,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治理成本的激增。其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由我们所有人来承受。正因如此,许多所谓创新走红的同时,吐槽和质疑纷飞伴舞,也在情理之中。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热的知识消费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识含量;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则,利尽则友散,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如浮萍一般,极易被雨打风吹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创新活力 美美与共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我们离经典有多远?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著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规则、无边界,这也造就了互联网的野蛮生长。行业野蛮的生长让奖金从单场10万飙升到500万,直播答题刷新着用户对于奖金的预期,当然也在加速政策监管的来临。在直播答题软件迅速蹿红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奖金设置,中间是否有造假,用户在线量是否属实,使用辅助软件甚至外挂等,这些不仅需要平台的规范管理,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及时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更好地规范互联网平台的运作。
——曹磊
把知识、金钱和娱乐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实现了知识的趣味普及,激发了大家对各个学科知识的追求,“靠学习更多知识赚钱”,这种观念可以将文化产业元素与企业相结合,直播答题平台还可以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崔凯
能不能以知识为引信,引爆差异化探索,找到各自的定位,持续推出优质内容产品,是真正决定平台生命力的关键。毕竟,一旦新鲜感过去,潮水会带着鱼儿一起离去,已是被无数次证明的互联网铁律。这也启示更多后来者,创新不仅是“一招鲜,吃遍天”,更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过程,守成者没有前途,奋进者才有未来。
——何鼎鼎
■
全民大娱乐时代已经到来,当今娱乐文化市场颇有潜力: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消费意愿提升、文化消费满意度不足。游戏成为娱乐文化产业标配,原始文学及影视剧互相转化的传统娱乐行业,融入游戏产业而变得更加立体丰富。
——邝小翚
答题成为直播行业最新风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直播软件的流量焦虑。多项数据显示,网络直播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增长趋缓。不过直播不是答题的起点,答题也不可能是网络直播的终点。无论答题如何火爆,都不可能完全取代网络直播的既有业务,也无法形成更丰富的商业模式。
——魏蔚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文化建设,就要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李媛媛
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其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朱昌俊
技术无关好坏,关键要看使用技术的人。直播技术极大释放了内容生产者的想象力,这一技术还可拓展到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去。
——邱超奕
携手时尚 冷静而思
网络创新,一窝蜂可不行
◎杨 暄
2018年伊始,直播全民答题迅速成为全民娱乐,一批“撞脸”的APP几乎同时出现,参与人数与专场奖金均进入百万量级。可以想见,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新玩家还会不断入场;投资者“我撒币,我乐意”,奖金池还会继续膨胀。
有人说,这是一场知识“买卖”的狂欢。“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憧憬知识消费的“钱”景。知识消费,挺好。这种手机版“开心辞典”,在直播平台上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但仔细一想,知识“买卖”就是一种买卖,只是它穿着知识的外衣,通过娱乐的方式,打着商业的算盘,玩着资本的游戏,收割着用户的注意力。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取得了惊人成就。外国人眼中的“新四大发明”中,就有3个来自互联网,创新活力可窥一斑。然而,“一窝蜂式创新”同样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反复出现:每当新风口出现,大家蜂拥而入、跑马圈地,但模式基本相同,手法并无二样,门槛低、易复制,狂撒币、比烧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体验、不一样的设计,以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题热就面临这样的担忧。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后,气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场,活下来的选手再瓜分地盘。这样的竞争很“市场”,但就是这样的“一窝蜂”,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治理成本的激增。其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由我们所有人来承受。正因如此,许多所谓创新走红的同时,吐槽和质疑纷飞伴舞,也在情理之中。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热的知识消费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识含量;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则,利尽则友散,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如浮萍一般,极易被雨打风吹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创新活力 美美与共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我们离经典有多远?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著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