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情感体验,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学习 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和情感体验,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真正获得自主活动的权利。
一、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手是脑的老师”,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掌握知识,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除了动手外,还动口、动眼、动脑,全方位参与活动。还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第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学具中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得知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第二步由学生操作,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发现相对的四条棱长相等,再把长方体纸盒拆下来,比一比大小,就会发现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第三步要求学生对比长方体中的一般和特例(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到此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填写长方体特征表。这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在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学生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操作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程序;要把操作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从物化的操作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训练与发展数学思维。
二、在教材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应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实际,合理机智地改造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感知教材内容,形成表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和适当的文字,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学生大都乐意并有能力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因此,许多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感悟。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生活中买卖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并进一步理解算法。教师要灵活创设买卖东西的生活情境:爷爷到恒晟超市买运动鞋,身上有144元,球鞋每双99元,爷爷应该如何来付钱,可以剩几元钱呢?学生的想法很多,如有的同学想起平时买东西“付整找零”的经验,通过一算得出付出100元,再用44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44-100 1的算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学习过程是在质疑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难免遇到疑难问题,解决过程中总会有质疑。有了问题,再进行探究,学生就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营造轻松的氛围,积极构建和谐课堂,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紧张情绪,引导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养成提问和发言的好习惯。教师要用关怀的眼光,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表示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提问。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法,质疑能使学生感悟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如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是这样质疑的。
生:不同的两个量是不能进行相比的。
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两个球队比赛的比分2:0应改为0:2。
此时,学生动脑动手,讨论争议,清楚地理解了“比的意义”,明确了数学中的比与赛场中的比是不相同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四、在赏识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教学情景,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师生之间是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感觉则是亲近的,敬而亲,亲而近。教师要注意赞美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下,学生大胆发言,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如教学《周长》时,让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长4厘米,宽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1:(3 4)×2=14。
生2:3 3 4 4=14。
师(竖起拇指):说得真好!
生3(连忙):3×4 2=14。(同学们笑了起来。)
师:生3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4:我知道,我知道。他把4条边都看成是3,就得到3×4=12,再把剩下的1×2=2加上去就是3×4 2=14。(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摸了生4的头):你将来必定是位数学家。
师(笑看生3):你是这样想的吗?
生3:是的。
生4:老师还有这样的方法。把4条边都看成是4,就得到4×4=16,再把多算的1×2=2减去就是4×4-2=14。(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3错误的回答,却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教师以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机智的幽默“瓦解错误信息”。学生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思想受到启迪,视野得到拓宽,精神振奋,学习兴趣浓厚,使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资源,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和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与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学习 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和情感体验,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真正获得自主活动的权利。
一、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手是脑的老师”,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掌握知识,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除了动手外,还动口、动眼、动脑,全方位参与活动。还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第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学具中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得知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第二步由学生操作,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发现相对的四条棱长相等,再把长方体纸盒拆下来,比一比大小,就会发现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第三步要求学生对比长方体中的一般和特例(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到此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填写长方体特征表。这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在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学生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操作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程序;要把操作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从物化的操作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训练与发展数学思维。
二、在教材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应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实际,合理机智地改造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感知教材内容,形成表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和适当的文字,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学生大都乐意并有能力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因此,许多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感悟。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生活中买卖东西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并进一步理解算法。教师要灵活创设买卖东西的生活情境:爷爷到恒晟超市买运动鞋,身上有144元,球鞋每双99元,爷爷应该如何来付钱,可以剩几元钱呢?学生的想法很多,如有的同学想起平时买东西“付整找零”的经验,通过一算得出付出100元,再用44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44-100 1的算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学习过程是在质疑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难免遇到疑难问题,解决过程中总会有质疑。有了问题,再进行探究,学生就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营造轻松的氛围,积极构建和谐课堂,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紧张情绪,引导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养成提问和发言的好习惯。教师要用关怀的眼光,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表示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提问。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法,质疑能使学生感悟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如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是这样质疑的。
生:不同的两个量是不能进行相比的。
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两个球队比赛的比分2:0应改为0:2。
此时,学生动脑动手,讨论争议,清楚地理解了“比的意义”,明确了数学中的比与赛场中的比是不相同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四、在赏识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教学情景,以民主、平等、尊重为基础,师生之间是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感觉则是亲近的,敬而亲,亲而近。教师要注意赞美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下,学生大胆发言,乐于思考,思维活跃。如教学《周长》时,让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长4厘米,宽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1:(3 4)×2=14。
生2:3 3 4 4=14。
师(竖起拇指):说得真好!
生3(连忙):3×4 2=14。(同学们笑了起来。)
师:生3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4:我知道,我知道。他把4条边都看成是3,就得到3×4=12,再把剩下的1×2=2加上去就是3×4 2=14。(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摸了生4的头):你将来必定是位数学家。
师(笑看生3):你是这样想的吗?
生3:是的。
生4:老师还有这样的方法。把4条边都看成是4,就得到4×4=16,再把多算的1×2=2减去就是4×4-2=14。(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3错误的回答,却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教师以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机智的幽默“瓦解错误信息”。学生在发自内心的笑声中,思想受到启迪,视野得到拓宽,精神振奋,学习兴趣浓厚,使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资源,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和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与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