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和西夏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cod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婚姻制度和中原婚姻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应当说是一种进步,这跟西夏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相关,西夏国由氏族社会直接演化为封建社会,很多氏族家庭观被继承,她不同于中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繁琐复杂化。唐律属我国封建法制成熟化的代表,以后各代对其改变不大,尤其是唐律所蕴涵的儒家法思想,宋承唐律,其改动不大,因此本文就西夏与唐婚姻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欲以此考究西夏法律的独特之处。
  
  一、婚姻的缔结
  
  (一)婚姻决定权
  自西周以来,我国古代婚姻法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父母包办子女的婚姻,子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据《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中国古代礼法难分的社会里,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主持,再加上媒人撮合,才算符合礼法。唐代婚姻法继续沿用以前的规定,父母对子女拥有完全的主婚权,凡尊长在,“子孙无所自专”。即使子孙长期出门在外,其婚姻权也受到严格的限制,据《唐律疏议》卷14“卑幼自娶妻”条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祖父母、父母去世,就要听从同居次尊长的意志;如没有同居次尊长,须听从兄弟的意志。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诸人为婚嫁女顺序:亲父母可嫁,祖父母、伯叔、姨、兄弟、嫂等其他节亲不许嫁。若无亲父母,则祖父母及同居庶母、女之同母兄弟、嫂娣及亲伯叔、姨等共议所愿处为婚”。此条规定了西夏婚姻应当由父母做主,若无父母,则由其他同居节亲做主。这里有两点与唐《户婚律》规定不同,一是律令中规定若父母已亡,则由“祖父母及同居庶母、女之同母兄弟、嫂娣及亲伯叔、姨等共议所愿处为婚”,按照唐律,父母双亡,则顺推由祖父母决定,祖父母不在当由兄长决定,这与我国儒家思想家庭伦理关系相符。西夏律令规定由其他亲属共同商议,这也反映出了西夏社会对家庭亲属之间的等级关系不是特别严格,与唐金子塔型的家庭关系相比,西夏应为树型,他不是特别强调严格的尊亲关系,家庭关系显得更为松散。这也反映出了西夏由于其是从松散的氏族社会过渡而来,受到了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其仍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婚姻缔结上,当事人仍有相对的选择权。
  
  (二)婚价
  纳吉卜得吉兆以后,接下来就是纳征。纳征又称纳币,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财礼”“放定”。只有这次仪注完成了,男家才可以娶过女方来。纳征是我国婚姻礼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人们称我国传统婚姻为“买卖婚姻”,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纳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至唐,纳征已变成六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户婚律》只是囵囤地规定了“纳征”,对礼钱并无规定,这使得婚“礼”成了下层人民的负担,上层达观贵人攀比示富的机会。
  《天盛律令》显示,西夏对婚价和嫁妆的次第划分明显,数量规定具体,按官品大小、地位高低作出限制,不准超出。西夏法典对婚价还有变通规定,“实无力予价,则三年婿当往出劳力,期满,当予之妻子。”此规定更具特色。从《天盛律令》规定中不难看出,除劳役婚价外,西夏的婚价无论是多少种,皆为实物。西夏对婚价和嫁妆的具体规定实际上是对最高额度的限制。这种限制措施以及以劳力充婚价的做法、以实物为主的婚价和嫁妆形式,甚至可以不给嫁妆等,都比较适合于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西夏社会的实际。尽管西夏也是买卖婚姻,但不同的阶层有一个能够承受的婚价和嫁妆规定,客观上减轻了婚姻嫁娶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原地区“嫁娶必多取资”的弊病。
  
  二、婚姻的解除
  
  七出。即七條丈夫无须经官府即可休妻的法定理由。不顺父母是对尊亲的不敬,无子是对家族的打击,淫是对封建伦理的背叛,恶疾是对家族的威胁,以上七条使婚姻中的女性如履薄冰,一方面要侍奉公婆、丈夫及其他夫家节亲,另一方面,必须小心翼翼地生活,因为夫家可以随意得找一个借口将其休掉,在唐及其他中原封建王朝世俗的眼光看来,出嫁女被休是个极大的耻辱,这也是对女性的一个否定。唐休妻的权利主要集中在长辈手中,父母在由父母决定,父母无则由祖父母决定,丈夫有的应当是提议权。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十七年》何休注:“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娶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尝更三年丧是为了表彰女子的孝行,而另二者与儒家的基本伦理观念有关。同时唐律把恶疾与奸淫作为不适用三不去的两种例外,淫乱足以紊乱血统,神不歆非类,自更不为夫家所容,所以构成重大的离婚罪,而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无法为祖先准备祭祀物品,丧失“上以事宗庙”的婚姻功能。恶疾在医疗水平不甚发达的古代往往传染至家族中的其他人,对家族成员的生命及下继后世的目的构成极大的威胁,不得不出。因此“三不去”与“三不去”的例外考虑的也都是家族的利益与维护血统的纯洁。
  律令中亦规定了七出,同唐七出相比,西夏七出制度仍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西夏规定,若妻子有七出中的一种,除了淫一种外,丈夫应与公婆商议休妻。“共议”体现出了西夏社会中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子女享有一定的权利,或许子女在休与不休时能起到主导作用,这在中原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朝是不可能的。因七出而给予妻子凭据,并剪妻子头发,这应当是西夏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剪发对女性具有羞辱的意思。
  《天盛律令》《为婚门》规定:彼有六种错,然一者能行孝礼于公婆,二者娶时贫苦低微后富贵戚上,三者迎娶时送者迎人根断而无住处,三种所不出及无罪错妇人等,妻丈夫有出妇之心,女父母亦日“我赎出”,则当出,女当还回。女父母不欲赎,丈夫日“出妻子媳等”,则当罚聘价,退还嫁妆,随其预往。父母不知不愿,则反告诉讼程序、期限与前述相同。相对唐律“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和。”《天盛律令》的规定更为灵活,合理。《天盛律令》中规定,即使有三不去的情况,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当出。另外,即使女方父母不愿意赎,但是如果丈夫执意要出妻,则当罚聘价,退还嫁妆,随其欲往。因西夏家庭观念较中原宽松,男女有相对较大的自由权,加之西夏再婚较普遍。相对而言,中原的唐朝,家庭伦理观念强烈,婚姻受到封建伦理制度的强烈约束,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因此,若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不但受杖刑,而且要追回。
  与唐相比较,西夏社会体现出的优越性,归根于两者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不存在好与坏,每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一个社会的浓缩,它反映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一切,单从文化上评判,西夏社会有其进步的、可贵的东西。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检察院)
其他文献
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作为干部考察中基本而重要的环节,不仅对于建立适应形势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效地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数量不断扩增,人们对信息自主化、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微信公众平台,即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凭借其便捷、低成本的特点,依附于
摘要:歌剧《卡门》中大量西班牙和吉普赛音乐元素的运用,不僅展现了故事的民俗背景,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突出作品的悲剧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这部歌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歌剧;卡门;比才;西班牙;吉普赛  J832  引言  比才的《卡门》(Carmen)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歌剧精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流传开来,久演不衰,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歌剧《卡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生
摘要:本文就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跨学科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我在全区公开课上的水平二、三年级的《跪跳起》教学设计为实践案例(以下称之为本课例),浅析体育课堂中体育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内容相整合的方法,为小学体育课堂与多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提供分析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课堂整合;小学体育;多学科;有效学习  G623.8  引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自元代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以来,得到了古往今来众多批评家和文人的青睐,赏析和评注极为丰富。随着西方认知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传入中国,我们对传统文学有了新的阐释角度和解读方式。笔者在接触了组块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后发现,这些理论可以让我们在解读古诗词过程中从另外的角度找到一些新发现。本文尝试从这两个理论角度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一些新的解读。  在那些并非从事与文学相关职业
一个国家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人
垦区广大纪检干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及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结合垦区实际,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新的作风、新的
通过总结工程类专业认识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探讨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及专业初步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侧髌骨支持带松解和半腱肌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本组21例病人(25个膝关节),男4例,女17例,其中4例女性为双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