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可以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精彩的意外生成中,在多样的课外延伸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魅力;品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7-1
一、在情境创设中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的情境中,还能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发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语言文字的教学建构了智慧的平台。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的题目富有儿童气息,贴近儿童世界。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片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姐姐的兴趣,引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融于大自然的渴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然后让学生在夏姐姐的带领下去感受夏天,去领略夏天的情怀,寻找夏天的足迹,用这样的情境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优美情境所带来的语言文字的绝妙。
二、在品读感悟中体会
语文学科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我设计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情”感染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
三、在实践活动中理解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大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辩论、游戏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理解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并且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精美的童话故事,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童话形象,把风与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将文本语言用辩论的方式呈现,在这个活动空间中,理解了文本内容,懂得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在意外生成中创新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资源,给学生带来的探究欲望,有时远远胜过一般课堂带给学生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些生成点,并充分借助这些生成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如教学《闪光的金子》这一课,文中写到徐虎在不同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箱上的话,然后思考你觉得徐虎是个怎样的人?大家都觉得徐虎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正当我为学生认真上课,积极思考的态度感到欣慰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他觉得徐虎也是一个对家庭,对孩子不负责的人。这样的理解倒是让我吃了一惊。我让学生们围绕他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得出了徐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而且更深地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认知冲突引发的课堂生成,既突破了学生的困惑,又对文本有了更深更新地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五、在课外延伸中运用
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感悟和积累只是对外在语言的吸收和融入,学会运用才是对语感的内化和实践的过程,才能使外在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如何运用好文本语言,课外延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外的延伸中学会运用文本语言,真正学会学以致用。
如一年级上册《家》这首儿歌的前四句,都是说哪里是谁的家。我让学生从这四句中找到这一句式的共同点。接着利用多媒体提供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很多素材,在具体可感的物象中,学生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有一首歌里唱过这么一句话:“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让我们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内容精彩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感悟、体会、理解、创新、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魅力;品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7-1
一、在情境创设中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的情境中,还能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发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语言文字的教学建构了智慧的平台。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的题目富有儿童气息,贴近儿童世界。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片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姐姐的兴趣,引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融于大自然的渴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然后让学生在夏姐姐的带领下去感受夏天,去领略夏天的情怀,寻找夏天的足迹,用这样的情境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优美情境所带来的语言文字的绝妙。
二、在品读感悟中体会
语文学科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我设计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情”感染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就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
三、在实践活动中理解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大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开展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辩论、游戏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理解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并且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精美的童话故事,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童话形象,把风与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将文本语言用辩论的方式呈现,在这个活动空间中,理解了文本内容,懂得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在意外生成中创新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资源,给学生带来的探究欲望,有时远远胜过一般课堂带给学生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些生成点,并充分借助这些生成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如教学《闪光的金子》这一课,文中写到徐虎在不同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箱上的话,然后思考你觉得徐虎是个怎样的人?大家都觉得徐虎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正当我为学生认真上课,积极思考的态度感到欣慰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他觉得徐虎也是一个对家庭,对孩子不负责的人。这样的理解倒是让我吃了一惊。我让学生们围绕他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得出了徐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而且更深地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认知冲突引发的课堂生成,既突破了学生的困惑,又对文本有了更深更新地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五、在课外延伸中运用
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感悟和积累只是对外在语言的吸收和融入,学会运用才是对语感的内化和实践的过程,才能使外在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如何运用好文本语言,课外延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外的延伸中学会运用文本语言,真正学会学以致用。
如一年级上册《家》这首儿歌的前四句,都是说哪里是谁的家。我让学生从这四句中找到这一句式的共同点。接着利用多媒体提供了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很多素材,在具体可感的物象中,学生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有一首歌里唱过这么一句话:“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让我们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内容精彩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感悟、体会、理解、创新、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