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建主体责任,面临着党性教育觀念淡薄,民主制度滞后,党建主体地位缺失,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党建主体方法单一等主要问题。通过构建“人文党建”,开展组织标准化建设,健全监督和制度保障体系,转变工作作风,明确评价考核,可以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多渠道夯实基层党建主体责任。
【关键词】:人文党建 高校党建 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政工作的队伍。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与建设,基础在基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的最大化,就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成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
一、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落实现状
(一)党性教育观念落后,党建主体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主攻方向是教学科研及就业,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党性教育重视力度不够,观念落后。基层党支部的党性教育主要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形式开展,重在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上,教育主体为党组织书记而非普通党员。多数高校的党支部书记及辅导员选择专业技术岗位,为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通过考核,日常主要忙于教学、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缺少积极主动的接受系统的党性教育培训,也缺乏主动创造党建活动思维;党支部党性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殊性,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党性教育难度较高;高校学生安全是底线,党性教育普遍局限于围墙之内,因此教育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教育为辅,这就使得党性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受众参与度不够,党员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实践教育锻炼贫乏。以上原因导致高校基层党性教育不够细致深入,党性教育效果欠佳,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主体意识淡薄。
(二)民主制度落实滞后,党建主体地位缺失
按照党中央、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但是运行体系还不够健全、协调,导致实践性、操作性欠佳。例如,党内民主形式与新媒体的粘合度不够紧密,党内选举有时流于形式,使得选举人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不够通畅。高校内部 “三重一大”问题依旧由学校党委决定,普通党员了解不多,学生党员更难参与其中,党员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得不到落实。按照党内民主制要求,基层党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实际上,领导干部参与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较少,批评与自我批评碍于情面,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开展。民主建设的现实滞后状况,使得党员觉得练好专业内功比参加党内政治活动重要,因此“人在曹营心在汉”,只保“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党建主体地位缺失。
(三)党内关怀机制不健全,党建主体方法单一
高校党委根据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工作。然而,评优的尺度和范围却难以把握,基本以考察思想道德、业务工作和学业成绩为主。评优范围狭窄,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不能调动,并且容易激化矛盾。评优范围放宽,不能树立先进典型,不利于激励师生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除了建党周年开展大范围评选表彰外,完善的党内激励机制基本没有。在党内关怀方面,物质帮扶多,精神关怀甚少,政治关怀难以覆盖全体党员。建立了帮扶制度的高校党支部,帮扶的标准也无严格界定,使得真正困难的教职工党员碍于面子不愿意申请帮扶,学生党员的帮扶以物质为主,不能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特征和群体生活的特殊性,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系统、长效、动态的帮扶跟踪机制与帮扶档案。党建主体直接、单一的工作方法,导致实际帮扶成效微妙。
二、“人文党建”夯实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文党建”,指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全方位、全过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关注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精神与思想意识、社会生存与人生发展、基本需求和权益保障为主要内容,管理好组织工作,同时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党建理念。“人文党建”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小到物质生活,大到政治思想、精神追求等,是一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新党建理念和工作机制。
(一)“人文党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新理念
“人文党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建坐标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党建的根本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从人的个体意义上,对党员进行人文关怀、人文服务、人文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人文党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了办人民满意大学这一根本目标,也是我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需求。
(二)“人文党建”是党内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高校师生综合素质较高,大家对网络学习、远程教育和培训等的开会、学习形式,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即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特殊性。开展“人文党建”, 通过在政治上关心广大师生党员的成长与进步、保障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在工作和学习上发现他们的困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和诱惑时能自觉抵制,自我化解。通过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困惑在支部生活会上反馈给党组织,教师党员以一帮多的机制开展谈心谈话、走访服务、物质关怀、心理疏导,带动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实现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这是实现党内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三)“人文党建”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新方式
党员主体地位指的是党员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与强烈归属,能够作为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党内生活与社会实践,并享有最终决定权。通过构建“人文党建”,以服务强化责任,党内“组织本位”“义务本位”思想得以修正,将对普通党员的物质帮扶延伸到亲情关怀、政治慰问、思想辅导等方面,党员的各项权利落实到位,党员意志表达顺畅,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得以激发,建设和谐、温暖的党内政治生活软环境,党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展“人文党建”活动,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切实维护师生的利益,及时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以参与者是否更多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衡量“人文党建”成功与否为重要依据,避免为了热闹和创新而把党建活动搞成娱乐化、庸俗化甚至是低俗化。唯有如此,才能正确的调动广大师生党员参与党建和学校各项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在广大师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人文党建”夯实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的主要途径
(一)开展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作为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党组织领导、党员教育培养、党员吸收、队伍管理、后勤保障五大方面贯彻落实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主动思考和探索以思想意识关怀为主的交心谈心制度、关爱探望特殊党员群体制度,积极开展和建立以学生学习、教师职业发展关怀为主的党内结对辅导制度。例如,在党员活动室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学校党委探索统一制定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年级或者专业为单位,建立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使党员活动室真正成为党员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在党员党性教育培养方面,设想按照学校-学院-党支部三级教育培养体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采取“双线培养”互相补充,“课程+谈心+实践”模式,新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统一制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课时计划、集体备课与考核标准。通过组织标准化建设,使得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系统提升党员政治素质,使党员的主体意识归位。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多渠道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
构建系统完善的监督和责任制度保障体系是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今天,西方多元文化和主流思潮纷涌而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考验和风险,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和履行主体责任,不仅形成“书记抓好党建、党建抓牢书记”的良好局面,更需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责任监督和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书记与学校党委签订党建责任目标和任务书,各师生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党组织签订党建责任目标和任务书,支部全体党员与支部委员会签订履行党员义务责任目标和任务书,形成“个人+党支部+党委(党总支)”的党建问责追责管理体系。并且在三级述职过程中,支部党员代表可以交叉参与考评打分,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与得分挂钩。设置微信、QQ、信箱等监督曝光平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建新环境。
(三)转变工作作风,明确考核标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师生党支部是高校精英群体中的基层党组织,它是保障党内关怀机制即“人文党建”能否落到实处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发挥师生党支部主导作用,尊重师生党员主体地位,从上到下转变各级党组织工作作风,坚决抓住院系党组织为师生党支部服务,师生党支部为师生党员服务,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师生党员为全校师生和社会服务的“三全服务”主线。从党建基础工作、主要工作、创新工作着手,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專项考核评价,将落实党建工作朝着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服务师生、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校园的方向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人文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既是高校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明确评价考核应从考核评价的指标、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考量,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层面充分收集全校师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意识。在评价过程中,优化评价机制,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最后,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性,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教党[2017]8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3/t20170310_298978.html.
【2】王莉. 新时代高校党组织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4):97-101.
【3】何菊.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 传承,2014(12):80-81.
【4】王一凡,刘申. 高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路径选择——以海南大学为例[J]. 党史博采(下),2018(08):58-59.
【5】刘自康. 高校党委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责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51-52.
作者简介:李鸽(1986—),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讲师,法学硕士,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遵义医学院党建课题研究项目《主体责任视野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党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J-2015-08。
【关键词】:人文党建 高校党建 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政工作的队伍。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与建设,基础在基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的最大化,就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成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
一、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落实现状
(一)党性教育观念落后,党建主体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主攻方向是教学科研及就业,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党性教育重视力度不够,观念落后。基层党支部的党性教育主要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形式开展,重在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上,教育主体为党组织书记而非普通党员。多数高校的党支部书记及辅导员选择专业技术岗位,为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通过考核,日常主要忙于教学、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缺少积极主动的接受系统的党性教育培训,也缺乏主动创造党建活动思维;党支部党性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殊性,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党性教育难度较高;高校学生安全是底线,党性教育普遍局限于围墙之内,因此教育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教育为辅,这就使得党性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受众参与度不够,党员的权力得不到保障,实践教育锻炼贫乏。以上原因导致高校基层党性教育不够细致深入,党性教育效果欠佳,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主体意识淡薄。
(二)民主制度落实滞后,党建主体地位缺失
按照党中央、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但是运行体系还不够健全、协调,导致实践性、操作性欠佳。例如,党内民主形式与新媒体的粘合度不够紧密,党内选举有时流于形式,使得选举人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不够通畅。高校内部 “三重一大”问题依旧由学校党委决定,普通党员了解不多,学生党员更难参与其中,党员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得不到落实。按照党内民主制要求,基层党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实际上,领导干部参与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较少,批评与自我批评碍于情面,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开展。民主建设的现实滞后状况,使得党员觉得练好专业内功比参加党内政治活动重要,因此“人在曹营心在汉”,只保“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党建主体地位缺失。
(三)党内关怀机制不健全,党建主体方法单一
高校党委根据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工作。然而,评优的尺度和范围却难以把握,基本以考察思想道德、业务工作和学业成绩为主。评优范围狭窄,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不能调动,并且容易激化矛盾。评优范围放宽,不能树立先进典型,不利于激励师生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除了建党周年开展大范围评选表彰外,完善的党内激励机制基本没有。在党内关怀方面,物质帮扶多,精神关怀甚少,政治关怀难以覆盖全体党员。建立了帮扶制度的高校党支部,帮扶的标准也无严格界定,使得真正困难的教职工党员碍于面子不愿意申请帮扶,学生党员的帮扶以物质为主,不能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特征和群体生活的特殊性,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系统、长效、动态的帮扶跟踪机制与帮扶档案。党建主体直接、单一的工作方法,导致实际帮扶成效微妙。
二、“人文党建”夯实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文党建”,指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全方位、全过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关注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精神与思想意识、社会生存与人生发展、基本需求和权益保障为主要内容,管理好组织工作,同时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党建理念。“人文党建”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小到物质生活,大到政治思想、精神追求等,是一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新党建理念和工作机制。
(一)“人文党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新理念
“人文党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建坐标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党建的根本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从人的个体意义上,对党员进行人文关怀、人文服务、人文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人文党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了办人民满意大学这一根本目标,也是我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需求。
(二)“人文党建”是党内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高校师生综合素质较高,大家对网络学习、远程教育和培训等的开会、学习形式,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即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特殊性。开展“人文党建”, 通过在政治上关心广大师生党员的成长与进步、保障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在工作和学习上发现他们的困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和诱惑时能自觉抵制,自我化解。通过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困惑在支部生活会上反馈给党组织,教师党员以一帮多的机制开展谈心谈话、走访服务、物质关怀、心理疏导,带动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服务活动,实现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这是实现党内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三)“人文党建”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新方式
党员主体地位指的是党员对党组织的高度认同与强烈归属,能够作为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党内生活与社会实践,并享有最终决定权。通过构建“人文党建”,以服务强化责任,党内“组织本位”“义务本位”思想得以修正,将对普通党员的物质帮扶延伸到亲情关怀、政治慰问、思想辅导等方面,党员的各项权利落实到位,党员意志表达顺畅,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得以激发,建设和谐、温暖的党内政治生活软环境,党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展“人文党建”活动,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切实维护师生的利益,及时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以参与者是否更多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衡量“人文党建”成功与否为重要依据,避免为了热闹和创新而把党建活动搞成娱乐化、庸俗化甚至是低俗化。唯有如此,才能正确的调动广大师生党员参与党建和学校各项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在广大师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人文党建”夯实高校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的主要途径
(一)开展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作为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党组织领导、党员教育培养、党员吸收、队伍管理、后勤保障五大方面贯彻落实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主动思考和探索以思想意识关怀为主的交心谈心制度、关爱探望特殊党员群体制度,积极开展和建立以学生学习、教师职业发展关怀为主的党内结对辅导制度。例如,在党员活动室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学校党委探索统一制定党员活动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年级或者专业为单位,建立标准化建设示范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使党员活动室真正成为党员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在党员党性教育培养方面,设想按照学校-学院-党支部三级教育培养体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采取“双线培养”互相补充,“课程+谈心+实践”模式,新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统一制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课时计划、集体备课与考核标准。通过组织标准化建设,使得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系统提升党员政治素质,使党员的主体意识归位。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多渠道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
构建系统完善的监督和责任制度保障体系是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今天,西方多元文化和主流思潮纷涌而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考验和风险,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和履行主体责任,不仅形成“书记抓好党建、党建抓牢书记”的良好局面,更需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责任监督和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书记与学校党委签订党建责任目标和任务书,各师生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党组织签订党建责任目标和任务书,支部全体党员与支部委员会签订履行党员义务责任目标和任务书,形成“个人+党支部+党委(党总支)”的党建问责追责管理体系。并且在三级述职过程中,支部党员代表可以交叉参与考评打分,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与得分挂钩。设置微信、QQ、信箱等监督曝光平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建新环境。
(三)转变工作作风,明确考核标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师生党支部是高校精英群体中的基层党组织,它是保障党内关怀机制即“人文党建”能否落到实处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发挥师生党支部主导作用,尊重师生党员主体地位,从上到下转变各级党组织工作作风,坚决抓住院系党组织为师生党支部服务,师生党支部为师生党员服务,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师生党员为全校师生和社会服务的“三全服务”主线。从党建基础工作、主要工作、创新工作着手,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專项考核评价,将落实党建工作朝着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服务师生、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校园的方向评价考核。建立和完善“人文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既是高校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明确评价考核应从考核评价的指标、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考量,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层面充分收集全校师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师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意识。在评价过程中,优化评价机制,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最后,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性,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教党[2017]8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3/t20170310_298978.html.
【2】王莉. 新时代高校党组织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4):97-101.
【3】何菊.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 传承,2014(12):80-81.
【4】王一凡,刘申. 高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路径选择——以海南大学为例[J]. 党史博采(下),2018(08):58-59.
【5】刘自康. 高校党委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责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51-52.
作者简介:李鸽(1986—),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讲师,法学硕士,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5年度遵义医学院党建课题研究项目《主体责任视野下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党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DJ-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