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模式、学习评价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新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独特作用。但当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仍旧依附于普通高校的课程模式,并没有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而“发展”和“补偿”,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如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职业的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切入点
  在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单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为主的思想,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以及培养和提高职业体能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学会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一般技能,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医疗急救措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要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体育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将确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二、突出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体育教学作为其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体育在培养人们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原有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当前我国一些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这种状况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要选择那些实用性强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不但对自己的专业有帮助,而且对未来的工作也大有好处。如,计算机操作、电子维修、财会等职业,对手指灵活性要求较高,可以选择徒手与克服阻力的各种手指、手腕练习;又如,服装工艺、宾馆服务等职业,可以选择形体动作、体育舞蹈、健美操等练习;再如,电工、建筑等职业,可以选择攀爬运动练习。其次要选择那些“抑其过补其不足”的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功能的内容。再者,要注意选择那些延续性强(青年、中年、老年都可以练习的)、实用和健身价值都较高的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篮球、排球、健身操、体育舞蹈、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身长跑等。还要选择一些理论教学内容,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及运动创伤的预防、运动中的医务监督、健身效果的评价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实用性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设置适合自己院校实际的课程模式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因此,今后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应结合自己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社会需要和改革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体育课程模式有以下几种:
  1.“1+1”模式。每学年第一学期为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2.“1+2”模式。入学第一学期先学习体育基础课,然后再学习两个学期的职业实用体育课。这种模式是新学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准职业人”岗位体育课程的比较理想的设置模式。
  3.“2+1”模式。在开设1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修学1学年或1个学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4.“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一学期或1个学分的形式,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5.“1+1+1”模式。在开设一学期基础课学习后,再选修一学期课程,最后一学期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
  6.“1+1+x”模式。在“1+1+x”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中,第一个“1”指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为体育基础课教学阶段。以《国家体育健康标准》为基本目标,从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生活习惯养成的培养逻辑来构建课程体系。第二个“1”指第二学年安排选项课,应根据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场地器材条件特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安排等各方面情况,设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游泳、武术、田径、健美操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项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特点、自己身体条件和未来工作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后选择项目,每人每学期只选择一个项目。“x”代表早操和俱乐部训练。从新生军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出早操的良好习惯,不仅对锻炼身体有益,而且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对健康也有益;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单项俱乐部训练,既能强化学生喜好项目的训练时间,又能提高学习的深度,对提高竞技水平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7.“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8.“短期实训”模式。通过短期培训、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等途径对“准职业人”进行短期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训练,这是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和未来职业特色设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地方性、生源基础的复杂性等特点,取消普修体育课,普及选项课,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特色体育的教学模式。
  四、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或只对结果的评价。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院体育教育应坚持“全面育人”的现代体育观,把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起来。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融为一体,使育心真正渗透到育体之中,注重体育的行为规范培养和科学锻炼身体态度的养成。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因为以往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显性指标”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成分较大。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仅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身”效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兼顾“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此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自我努力的程度,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五、充分地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受到限制,体育教学不能够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实施,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束缚。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将为实现素质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好的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场地器材、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以及制作简易器材等发挥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价值。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1.体育俱乐部。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开拓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制定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以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
  2.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0min的大课间活动,这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一些运动或是体育欣赏、体育信息类的活动,这样既能缓解学生课堂内的学习压力和疲劳,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董红印.论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 宫华,黄滨.试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3] 叶宋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 张永涛.高职院校体育教改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S1).
  [5] 任永欣,王世景.论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6,(19).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穿支筋膜瓣嵌合髂骨瓣在下颌骨复合性缺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8例下颌骨复合性缺损的患者应用旋髂深动脉穿支筋膜瓣嵌合髂骨瓣行修复重建。术前头
从2007年4月起,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华国栋教授的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及差异,分别开设了“科学提升智力能力”和
工程项目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式下备受瞩目,如果想要工程效益得到保证,我们就必须在工程质量上多加注意。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是建筑项目管理提升工程效益的必要前提。目前提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点状知识而忽略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以及平均化教学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和卫生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受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水平支配的.然而,医疗行业人数与社会人群总额相比微不足道,两者的社会力量更是无法对
当前,中国走出去战略步伐日益加快,与国际社会交往不断增多,作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为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加深中国与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的交往和联系,商务部和湖北省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市中欧国际职业培训中心,致力于中国成功经验的传播,并通过文化、社会交往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
国家进口固体废物重要性和随之带来环境安全危害的必然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对进口固体废物环境安全的管理,现阶段还依赖于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机构,虽然联合发布的《固体废物
1 血管内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发展过程1.1 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回顾宽颈动脉瘤如果采用常规的开颅神经外科手术 (动脉瘤颈夹闭术) 手术成功率较低,主要是因为瘤颈宽大,不容
目的研究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LNCa P增殖能力的影响及通路关键蛋白TGF-βRⅡ、Smad2、Smad7
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是一个不断自行调节的母子系统,妇科肿瘤医生可以运用控制论方法,通过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处理的能动过程,使系统保持稳定状态或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