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校家长委员会组建以来,家校协作日渐便利。站在学校的角度,感觉非常欣慰。学生是幼苗,如何享受阳光砥砺风雨,如何身心健康长远发展,家长的热情支持与主动参与,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足了教育底气。不过,深切的沟通与交流,让笔者逐渐对家校教育如何科学协作的问题产生了某些忧虑和质疑。
“老师,孩子学习的知识越来越深奥,我已经辅导不了了。孩子的作业习题,我连对错都看不出来了,怎么办啊?”
这是一位学生妈妈发来的邮件。发件时间:午夜12点55分。
见字如面,我们不难感受到来自邮件背后的急切与焦灼。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位对孩子学习高度负责的家长。试想,孩子稚嫩的背影剪刻在桌前灯下,妈妈鞍前马后,硬撑一身疲惫,却坚持着最温情的守候。孩子终于放笔,妈妈义不容辞,为作业展开一天最后的厮杀——对了,欣慰挂在脸上;错了,翻教材,看例题,查找根源,分析讲解。折腾够了,孩子终于明白了,妈妈辛苦的一天才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某一天,战争形势忽然严峻,妈妈十八般武艺应对不了知识的更迭变幻和日新月异,于是,忧心、困惑、焦虑了,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这样下去怎么办?
小学,初中,高中,孩子学习的知识必定越来越深奥,家长的辅导只会越来越吃力,习题的对错也只能越来越看不出,所以,怎么办?难不成也跟孩子一起从头学?诚然,我们身边不乏这样令人动容的典范和演绎,这固然不失为最高尚的协作与援助,可是,是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份精力,有这个意志,有这个能力?如果真的可以,那么,还要学校做什么?还要教师做什么?家长处心积虑,用心良苦,可如此越俎代庖的辅导,究竟能帮孩子多少?
面对家长的困惑,笔者不禁追问: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从教学到管理,为什么越是强调家校协作,这样的状况越明显?以前的家长不是这么难做啊!想想我们小时候,爸妈对学业监管了多少?辅导了多少?常常是放学后丢下书包就拾柴火,打猪草,有多少父母斗大的字不认一个,学生还不照样丑小鸭摇身变白天鹅,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症结究竟在哪里?
家校协作凝心聚力的初衷固然无可厚非。可是,我们不妨深想:作业,究竟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多次课改。无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如何创新,无论各学科如何倡导课外作业的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创造性,诸如此类,单从最简单、最朴实的复习巩固以及检验考查等基本功能来看,写写做做之类一席之地还是需要坚守的。此类作业如果费劲,主要不外乎两方面原因:要么是学生课堂听讲有问题,要么是学生作业态度有问题。家长协助学校监督作业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监督过程中,家长需要明确:我们要做什么?怎样做更科学?孩子遇到拦路虎了,是怒火中烧非打即骂?是忧心如焚扳过来就讲?还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孩子追根溯源,查漏补缺?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家长有能力循循善诱,引领孩子自己从对课堂学习的回顾中找到答案,自然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如果这招不灵,家长不是不可以讲,而是能不能永远这样讲下去?长此以往,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家长是不是在悄无声息中把自己养成了一根最便利、最温情的拐杖?孩子上课可以不听讲,因为回家有爸爸;孩子不明白可以不问老师,因为妈妈比我更着急!爸爸妈妈用无限的热情和耐心,义无反顾地为孩子挖掘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孩子越大,陷阱越深。不久的将来,当作业的责任逐渐消遁、转化,接踵而来的,身为公民的责任、身为员工的责任、身为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的责任……是不是当孩子面对如此林林总总诸类“作业”再次无以担当的时候,“拐杖”还可以挺身而出,还可以永无休止地越俎代庖?再便利再温情的拐杖,总有助力短缺的一天,当我们力不从心再也无以呵护的时候,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不是已经衰竭?有没有正在萎缩?还是否能经得起继续走下去的磨砺与考验?
孩子作业簿上家长细心批改的痕迹,总让人百感交集。纠结在爱与恨、感激与反省中。所谓“中国式父母”带给世人的“感动”“残酷”“悲壮”等,早已百味杂陈,让人欲语还休。我们的家长,已经无私地摒弃个人喜好,远离亲朋聚会,谢绝周末加班,甚至放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锻炼机会。
所谓协作,让我们的教育如沐春风,熏染不尽关爱与亲情,可是,面对如上爱的追攻与固守,我们如何作答?
细想,其实不单纯是家长的责任。
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论坛……花样琳琅满目,学校如此殚心竭力、加强协作的初衷没有错,可问题在于合作的双方,尤其是家长,更需要理性引领和深层思考: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做什么?怎样做更给力?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课程標准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那么,走出课堂,回到家里,当孩子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放心,放手,即使出手,也需要灵活,需要智慧,需要润物无声教于无形呢?
笔者家孩子小时候常有来自作业的纠结与愤慨:考试一百分,老师奖励一颗“星”;家庭作业一百分,奖励竟然也是一颗“星”!孩子认为这不公平,因为考试是独立完成的,得一百分有难度;而作业可以由家长帮助。最让她觉得不公平的是:其他同学的家长大都尽职尽责,一题题检查,一课课辅导,这样的一百分自然手到擒来,轻而易举。而笔者所做的,只是签名。笔者的理由是:作业是布置给你的,检查纠错之类自然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作为家长,可以关注,也可以随时了解情况,至于帮不帮忙检查,提不提醒纠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需要替孩子担作业对错的责任。孩子因作业失误与奖励“星”失之交臂的故事时有发生,经历过几次不占上风的家庭辩论之后,孩子对笔者也不再寄予希望。如此,孩子逐渐在笔者袖手旁观的“冷淡”下,学会了独自承担责任。由此看来,家长的偷懒与刁难,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睿智的手段和策略。环顾周边让人纠结愤懑难以释怀的案例,走近身陷家庭教育困境无法自拔的诸多父母,想一想:无论培养或鼓励孩子做什么,当家长的热情领跑到孩子前面的时候,是不是距离彻底失望已经近在咫尺?
除此,我们家校论坛还有如下忧虑与抱怨,频繁出现:
“老师,我们是低薪阶层,最大愿望就是孩子有出息,可是,就我们这水平,真不知道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老师,孩子对作文越来越没兴趣,可是,又几乎对所有不该关心的事情都感兴趣……”
针对如上困惑尤其是作文兴趣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与思考,作简单回复如下:
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又是跟家长共同在经历,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跟孩子建立“家庭流动日记”,每天一个主笔人,其他人负责评价,写什么都可以,怎么评价都行,只要真情实感,只要讲清道理就可以。实践证明,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不懂得陪伴以及不懂得如何陪伴上。如此,把情感沟通与思维碰撞,潜移默化浸润到指间岁月,起点可能是作文,收获的可能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更丰富、更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老师,孩子学习的知识越来越深奥,我已经辅导不了了。孩子的作业习题,我连对错都看不出来了,怎么办啊?”
这是一位学生妈妈发来的邮件。发件时间:午夜12点55分。
见字如面,我们不难感受到来自邮件背后的急切与焦灼。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位对孩子学习高度负责的家长。试想,孩子稚嫩的背影剪刻在桌前灯下,妈妈鞍前马后,硬撑一身疲惫,却坚持着最温情的守候。孩子终于放笔,妈妈义不容辞,为作业展开一天最后的厮杀——对了,欣慰挂在脸上;错了,翻教材,看例题,查找根源,分析讲解。折腾够了,孩子终于明白了,妈妈辛苦的一天才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某一天,战争形势忽然严峻,妈妈十八般武艺应对不了知识的更迭变幻和日新月异,于是,忧心、困惑、焦虑了,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这样下去怎么办?
小学,初中,高中,孩子学习的知识必定越来越深奥,家长的辅导只会越来越吃力,习题的对错也只能越来越看不出,所以,怎么办?难不成也跟孩子一起从头学?诚然,我们身边不乏这样令人动容的典范和演绎,这固然不失为最高尚的协作与援助,可是,是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份精力,有这个意志,有这个能力?如果真的可以,那么,还要学校做什么?还要教师做什么?家长处心积虑,用心良苦,可如此越俎代庖的辅导,究竟能帮孩子多少?
面对家长的困惑,笔者不禁追问: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从教学到管理,为什么越是强调家校协作,这样的状况越明显?以前的家长不是这么难做啊!想想我们小时候,爸妈对学业监管了多少?辅导了多少?常常是放学后丢下书包就拾柴火,打猪草,有多少父母斗大的字不认一个,学生还不照样丑小鸭摇身变白天鹅,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症结究竟在哪里?
家校协作凝心聚力的初衷固然无可厚非。可是,我们不妨深想:作业,究竟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多次课改。无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如何创新,无论各学科如何倡导课外作业的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创造性,诸如此类,单从最简单、最朴实的复习巩固以及检验考查等基本功能来看,写写做做之类一席之地还是需要坚守的。此类作业如果费劲,主要不外乎两方面原因:要么是学生课堂听讲有问题,要么是学生作业态度有问题。家长协助学校监督作业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监督过程中,家长需要明确:我们要做什么?怎样做更科学?孩子遇到拦路虎了,是怒火中烧非打即骂?是忧心如焚扳过来就讲?还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孩子追根溯源,查漏补缺?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家长有能力循循善诱,引领孩子自己从对课堂学习的回顾中找到答案,自然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如果这招不灵,家长不是不可以讲,而是能不能永远这样讲下去?长此以往,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家长是不是在悄无声息中把自己养成了一根最便利、最温情的拐杖?孩子上课可以不听讲,因为回家有爸爸;孩子不明白可以不问老师,因为妈妈比我更着急!爸爸妈妈用无限的热情和耐心,义无反顾地为孩子挖掘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孩子越大,陷阱越深。不久的将来,当作业的责任逐渐消遁、转化,接踵而来的,身为公民的责任、身为员工的责任、身为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的责任……是不是当孩子面对如此林林总总诸类“作业”再次无以担当的时候,“拐杖”还可以挺身而出,还可以永无休止地越俎代庖?再便利再温情的拐杖,总有助力短缺的一天,当我们力不从心再也无以呵护的时候,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不是已经衰竭?有没有正在萎缩?还是否能经得起继续走下去的磨砺与考验?
孩子作业簿上家长细心批改的痕迹,总让人百感交集。纠结在爱与恨、感激与反省中。所谓“中国式父母”带给世人的“感动”“残酷”“悲壮”等,早已百味杂陈,让人欲语还休。我们的家长,已经无私地摒弃个人喜好,远离亲朋聚会,谢绝周末加班,甚至放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锻炼机会。
所谓协作,让我们的教育如沐春风,熏染不尽关爱与亲情,可是,面对如上爱的追攻与固守,我们如何作答?
细想,其实不单纯是家长的责任。
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论坛……花样琳琅满目,学校如此殚心竭力、加强协作的初衷没有错,可问题在于合作的双方,尤其是家长,更需要理性引领和深层思考: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做什么?怎样做更给力?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课程標准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那么,走出课堂,回到家里,当孩子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放心,放手,即使出手,也需要灵活,需要智慧,需要润物无声教于无形呢?
笔者家孩子小时候常有来自作业的纠结与愤慨:考试一百分,老师奖励一颗“星”;家庭作业一百分,奖励竟然也是一颗“星”!孩子认为这不公平,因为考试是独立完成的,得一百分有难度;而作业可以由家长帮助。最让她觉得不公平的是:其他同学的家长大都尽职尽责,一题题检查,一课课辅导,这样的一百分自然手到擒来,轻而易举。而笔者所做的,只是签名。笔者的理由是:作业是布置给你的,检查纠错之类自然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作为家长,可以关注,也可以随时了解情况,至于帮不帮忙检查,提不提醒纠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需要替孩子担作业对错的责任。孩子因作业失误与奖励“星”失之交臂的故事时有发生,经历过几次不占上风的家庭辩论之后,孩子对笔者也不再寄予希望。如此,孩子逐渐在笔者袖手旁观的“冷淡”下,学会了独自承担责任。由此看来,家长的偷懒与刁难,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睿智的手段和策略。环顾周边让人纠结愤懑难以释怀的案例,走近身陷家庭教育困境无法自拔的诸多父母,想一想:无论培养或鼓励孩子做什么,当家长的热情领跑到孩子前面的时候,是不是距离彻底失望已经近在咫尺?
除此,我们家校论坛还有如下忧虑与抱怨,频繁出现:
“老师,我们是低薪阶层,最大愿望就是孩子有出息,可是,就我们这水平,真不知道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老师,孩子对作文越来越没兴趣,可是,又几乎对所有不该关心的事情都感兴趣……”
针对如上困惑尤其是作文兴趣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与思考,作简单回复如下:
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又是跟家长共同在经历,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跟孩子建立“家庭流动日记”,每天一个主笔人,其他人负责评价,写什么都可以,怎么评价都行,只要真情实感,只要讲清道理就可以。实践证明,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不懂得陪伴以及不懂得如何陪伴上。如此,把情感沟通与思维碰撞,潜移默化浸润到指间岁月,起点可能是作文,收获的可能是每一个家庭成员更丰富、更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