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的总称,光是周礼中关于玉的规定就有100多条,诗经上也多次提到玉。在《诗经·秦风》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它的意思是我欣赏的他温文尔雅,就如同玉石一般;中国的古籍中也大量记载着玉。在古代,王和玉是同一个字,这就把玉石提高到了王的高度,可见人对玉石的尊重达到了什么程度;后来由于这两个字不好区别,就在王字上加了一点,變成了玉;现在的斜玉边还是写成一个王字。
在古代,玉石就使用的范围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领域;就其用途而言,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饰、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体现的功能而言,玉可以代表天地鬼神,象征王权,也是人格化的象征;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玉石的教化功能。
在《礼记·玉藻》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养心养德。中国的社会是管理型社会,在管理型社会里,管理者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被管理者接受管理,于是就有一个被管理者的教化问题。而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君子阶层,君子应该包括作为管理者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一部分贵族,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管理者的官僚队伍,其数量是有限的,以少数的官员去管理普天下的民众,这是怎样也无能力管好的。
管理者管理社会,一是通过规章制度、法律、军队、监狱,这是带有强制性质的,另外一个管理社会的方法,就是制造社会舆论,通过舆论去影响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怎样使社会舆论和管理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意识形态与民众合拍、同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能够营造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就是君子阶层。因此,君子就是当时主要的教化对象。把君子教化好了,那么由君子产生的社会舆论,自然就和管理者合拍。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从我们现今发现的玉石来看,最早的是在内蒙古兴隆村文化遗址,这个遗址距今有8000年。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这以后在山东、上海、浙江、西安、河南、陕西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玉石,这些遗址有的是5000多千年,有的是3000多年;在上古时代,人们的抽象思维是很不发达的,当时最活跃的是图像思维,中国的象形文字就发生在那些时代。象形文字就是图像思维的具体表现,那时候的人只能看图识字,抽象的东西又很难理解,教化就是对人的精神塑造,就是伦理道德塑造,伦理道德概念全是抽象的,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传达给君子阶层,这是一个难题。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这个难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智慧。他们借用玉石这个感性物,把人的思维向抽象的概念上导引,这是一个很大的创造;玉石有很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色泽温润,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洁白无瑕,这诸多特性使人联想起一些道德概念。
古人云: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还总结出玉有11德;因此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如何发挥玉德的教化作用?就让君子们佩玉。
玉佩戴在人身上,令人时刻在想着玉,时刻感受着玉的陶冶。
《礼记·玉藻》上记载,君子在车要有銮和(专门的铃铛在车行走时发出)之声;君子出行,必有佩玉之声。佩玉还有严格的规定:左徵角,右宫羽。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制:宫商角徵羽,和我们现在的七音制相比,没有fa和t音,只有daoruaimisaola。
左徵角,是指在胸膛左上方的佩玉要发出saomi的声音,胸膛右上方的佩玉要发出daola的声音,五音当中,这里就占了四音(daomisao-la);唯独没有ruai,这个ruai在五音当中称作商,商象征着杀伐之声,这对提倡“和为贵”的华夏民族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君子的身上是不能发出这个商音。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管理者是如何发挥玉的教化作用的。
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
从出土的文物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佩玉不是单独的一块,一块是发不出声音来的,它都是组合的玉佩,有管有珠,也不完全是玉,有时还配有玛瑙、绿松石、蛇纹石;身上佩玉要发出规定的声音,与人走路时的轻重缓急大有关系:人怎样迈步,怎样进退,那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见当时为了发挥玉的教化作用,对君子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
君子遇到灾难和丧葬的时候不佩玉,君子要去面见皇帝的时候,要把左上方的佩玉取掉,表示臣子的德不如帝王的德。君子佩玉不仅要接受玉的教化,玉也是君子德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就是用玉石来体现他的德,他把玉佩戴在身上,是对君子的一种约束。因为玉石代表君子的德,所以君子在言语、行为和人际交往上,就不能不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这只是用玉的声音来教化人,而不是用玉的色泽、纹理、质地来教化人,足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玉石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边际地发挥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不仅利用玉的形和质,还用玉的声音,如果不是《礼记》留下记载,现代人很难相信古人用玉的声音来感染人。
玉石作为一个教化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有一些内涵已经随着历史灰飞烟灭,我们已无法考证,只能从古文献上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古人非常喜欢圆形的玉,圆形的玉代表天地之间的和谐圆满,所以玉环、玉扣、玉子特别受到古人的喜爱,这里也有教化作用,让人把和谐圆满当作至高无上的准则。
诚然,古人把玉有些神化,古人认为佩戴玉器可以凝神聚气、定惊和趋吉避邪,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古人有时候用一个玉器来象征一个观念,比如说“玉块”,帝王给大臣赐一个玉块,就等于给大臣传授了一个观念,在遇到紧急的时刻,处事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彷徨,这自然也是一种教化。像这样代表一个单独观念的玉件和玉器,还有很多,有些我们已无法还原它的内涵。
中国的儒家就继承了几千年的玉石文化,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性忠孝,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概念是对玉德的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就是中国的源头文化——玉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代,社会文明已上升到了理性高度;抽象思维已经能够代表图像思维,所以儒家文化就代替了玉石文化;因此中国历史的教化功能就用儒学来代替。我们研究玉石文化,要尽量地还原玉石的文化内涵,让玉石在建树今天新道德中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调动人去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也能激起人的物欲,甚至贪欲,我们的社会文化如果不防止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就有可能引起社会道德的滑坡,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强化伦理道德应该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用道德观念去抵消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要在人的精神领域构筑起道德的长城。
构筑道德长城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渠道也是多种的。由于市场经济正反两种作用,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的防御力量也应渗透于社会的生活深处,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方面都能建造成道德防线。这个任务是繁重的,玉石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中对人起过教化作用,教化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今天,我们借用玉石对人进行文化感染,依然是有效的。现在许多人仅仅把玉石当作一个商品,仅看到玉石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我们要重新给玉石赋予文化内涵。
玉石所包含的玉德,对我们的道德感染依然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在古代,玉石就使用的范围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领域;就其用途而言,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饰、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体现的功能而言,玉可以代表天地鬼神,象征王权,也是人格化的象征;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玉石的教化功能。
在《礼记·玉藻》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养心养德。中国的社会是管理型社会,在管理型社会里,管理者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被管理者接受管理,于是就有一个被管理者的教化问题。而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君子阶层,君子应该包括作为管理者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一部分贵族,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管理者的官僚队伍,其数量是有限的,以少数的官员去管理普天下的民众,这是怎样也无能力管好的。
管理者管理社会,一是通过规章制度、法律、军队、监狱,这是带有强制性质的,另外一个管理社会的方法,就是制造社会舆论,通过舆论去影响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怎样使社会舆论和管理者的主观意图,也就是意识形态与民众合拍、同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能够营造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就是君子阶层。因此,君子就是当时主要的教化对象。把君子教化好了,那么由君子产生的社会舆论,自然就和管理者合拍。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从我们现今发现的玉石来看,最早的是在内蒙古兴隆村文化遗址,这个遗址距今有8000年。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这以后在山东、上海、浙江、西安、河南、陕西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玉石,这些遗址有的是5000多千年,有的是3000多年;在上古时代,人们的抽象思维是很不发达的,当时最活跃的是图像思维,中国的象形文字就发生在那些时代。象形文字就是图像思维的具体表现,那时候的人只能看图识字,抽象的东西又很难理解,教化就是对人的精神塑造,就是伦理道德塑造,伦理道德概念全是抽象的,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传达给君子阶层,这是一个难题。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这个难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智慧。他们借用玉石这个感性物,把人的思维向抽象的概念上导引,这是一个很大的创造;玉石有很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色泽温润,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洁白无瑕,这诸多特性使人联想起一些道德概念。
古人云: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还总结出玉有11德;因此在君子当中倡导玉德,就是对君子进行教化。
如何发挥玉德的教化作用?就让君子们佩玉。
玉佩戴在人身上,令人时刻在想着玉,时刻感受着玉的陶冶。
《礼记·玉藻》上记载,君子在车要有銮和(专门的铃铛在车行走时发出)之声;君子出行,必有佩玉之声。佩玉还有严格的规定:左徵角,右宫羽。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制:宫商角徵羽,和我们现在的七音制相比,没有fa和t音,只有daoruaimisaola。
左徵角,是指在胸膛左上方的佩玉要发出saomi的声音,胸膛右上方的佩玉要发出daola的声音,五音当中,这里就占了四音(daomisao-la);唯独没有ruai,这个ruai在五音当中称作商,商象征着杀伐之声,这对提倡“和为贵”的华夏民族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君子的身上是不能发出这个商音。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管理者是如何发挥玉的教化作用的。
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
从出土的文物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佩玉不是单独的一块,一块是发不出声音来的,它都是组合的玉佩,有管有珠,也不完全是玉,有时还配有玛瑙、绿松石、蛇纹石;身上佩玉要发出规定的声音,与人走路时的轻重缓急大有关系:人怎样迈步,怎样进退,那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见当时为了发挥玉的教化作用,对君子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
君子遇到灾难和丧葬的时候不佩玉,君子要去面见皇帝的时候,要把左上方的佩玉取掉,表示臣子的德不如帝王的德。君子佩玉不仅要接受玉的教化,玉也是君子德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就是用玉石来体现他的德,他把玉佩戴在身上,是对君子的一种约束。因为玉石代表君子的德,所以君子在言语、行为和人际交往上,就不能不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这只是用玉的声音来教化人,而不是用玉的色泽、纹理、质地来教化人,足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玉石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边际地发挥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不仅利用玉的形和质,还用玉的声音,如果不是《礼记》留下记载,现代人很难相信古人用玉的声音来感染人。
玉石作为一个教化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有一些内涵已经随着历史灰飞烟灭,我们已无法考证,只能从古文献上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古人非常喜欢圆形的玉,圆形的玉代表天地之间的和谐圆满,所以玉环、玉扣、玉子特别受到古人的喜爱,这里也有教化作用,让人把和谐圆满当作至高无上的准则。
诚然,古人把玉有些神化,古人认为佩戴玉器可以凝神聚气、定惊和趋吉避邪,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古人有时候用一个玉器来象征一个观念,比如说“玉块”,帝王给大臣赐一个玉块,就等于给大臣传授了一个观念,在遇到紧急的时刻,处事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彷徨,这自然也是一种教化。像这样代表一个单独观念的玉件和玉器,还有很多,有些我们已无法还原它的内涵。
中国的儒家就继承了几千年的玉石文化,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性忠孝,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概念是对玉德的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就是中国的源头文化——玉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代,社会文明已上升到了理性高度;抽象思维已经能够代表图像思维,所以儒家文化就代替了玉石文化;因此中国历史的教化功能就用儒学来代替。我们研究玉石文化,要尽量地还原玉石的文化内涵,让玉石在建树今天新道德中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调动人去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也能激起人的物欲,甚至贪欲,我们的社会文化如果不防止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就有可能引起社会道德的滑坡,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强化伦理道德应该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用道德观念去抵消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要在人的精神领域构筑起道德的长城。
构筑道德长城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渠道也是多种的。由于市场经济正反两种作用,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的防御力量也应渗透于社会的生活深处,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方面都能建造成道德防线。这个任务是繁重的,玉石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中对人起过教化作用,教化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今天,我们借用玉石对人进行文化感染,依然是有效的。现在许多人仅仅把玉石当作一个商品,仅看到玉石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我们要重新给玉石赋予文化内涵。
玉石所包含的玉德,对我们的道德感染依然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