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要认识到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要求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新课程方案 实施
[作者简介]赵永振(1963- ),男,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0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课程方案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即将两年,但一些高校的个别领导和思政课教师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模糊认识,认为课程设置经常变动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程门数和课时的减少意味着对思政课的削弱,整合后的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教师要求太高难以适应等,这不利于对该方案的全面贯彻落实。作为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按要求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
一、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 高校开设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高校整体课程设置的重大变化,使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必须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
1.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这是我国几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政课“85课程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6门必修课。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思政课“98课程方案”对“85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规定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有文科开设),另外还有“形势与政策”。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此相适应,2003年教育部决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延伸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5年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提出距党的十六大召开将近三年,所以在进行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时,既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 ;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对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已经进入了原有的思政课教材,但通过课程设置改革,能够使人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对它们的理解,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2.高校整个课程设置改革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最初,从正规化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规定高校学生的总课时数较多,并特别强调必修课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逐渐减少了对总课时数的要求并加大了选修课的课时。“高校本科总课时已从过去制定的3800学时减少到目前的2400学时”。③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又提出了更多灵活性的要求。思政课“98课程方案”规定除“形势与政策”课外,理科本科生开设6门必修课285学时,文科为7门必修课335学时,约分别占过去总学时的7.5%、9%。如果仍按这一方案设置课程,文、理科就分别占到了目前学生总学时数的11.9%、14%,学时数偏多且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规定,除“形势与政策”课外,无论文科、理科本科生都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4门必修课,共14学分。按照每学分18学时的比例(目前高校的通行做法是16~18学时折合1学分),14学分可换算为252学时,占目前总学时数的10.5%。另外还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由此可见,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虽然把过去的6~7门必修课压缩到4门(包括新增设的“纲要”),总课时理科减少了33学时、文科减少了83学时,但相对比例并没有减少,而且理科、文科还分别增加了3%、1.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政课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还有所加强,这符合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方案不规定课时而规定学分,是与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要求相适应的,为各高校开设课程提供了方便。对于选修课,既没规定课时,也没规定学分,反映出此方案给高校和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对思政课选修课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趋势等决定是否选修。总之,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是与目前高校整
个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内容
1.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全面。思政课“98课程方案”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角度分别设置课程的,虽然为文、理本科学生共同设置了6门必修课,但实际上还缺少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思政课新课程方案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道德法律规范合一的角度,把原来的6门必修课整合为4门,课程门数减少了1/3,但内容的覆盖面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所扩大,除了新增设的“纲要”外,在“原理”课中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在“概论”课中明确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使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全面,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本囊括其中。
2.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内容更加优化和系统。思政课新课程方案4门必修课中除“纲要”为新设置的外,其他3门表面上看是“98课程方案”中有关课程的合并,但新课程并非原有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重新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优化和系统。从目前新课程的教材来看,在体例格局上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形成了新的课程内容。“原理”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再加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块拼凑成的一门课,而是打破了三大块的思维定式,构成了一块“整钢”,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本质特征,更有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重大理论成果分开讲述,而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重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基础”也一样,它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融为一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两翼,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教育,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共振”,④ 更好地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虽然整合后的课程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但确实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和现实的需要,更符合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各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4门必修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虽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原理”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其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纲要”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概论”提供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知识;“概论”课旨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基础”课以“原理”和“概论”为理论指南,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同时也是整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
总之,各门课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原理”是基础,“纲要”是主线,“概论”是中心,“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拓展,“基础”是落脚点。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三、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保证
1.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是基础。党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并将之纳入自己管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3月,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为了保证大纲和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严肃性,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进行。第一,在全国高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从几百位专家申报的提纲中每门课程遴选出三份提纲,再吸收其中各自的优点,综合成一个提纲。并围绕遴选的提纲,确定首席专家,组建编写组。第二,编写组在首席专家召集主持下,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开展学术攻关的基础上形成编写提纲初稿。第三,初稿经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部党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别审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9月中旬审定通过了教材编写提纲。第四,集中编写教材。从2005年9月开始到200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4门课程教材的送审稿,又经过层层审议,最后由中央审定通过,再出版发行。
2.高质量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关键是教师。教育部在新课程方案正式实施前就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了周密安排,社科司司长杨光指出:培训工作要有计划、分层次进行。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各省(区、市)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培训;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本省(区、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每期培训骨干教师三百人左右,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每门新课程开设前举办了相应的培训班,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③王小兵.高校思政课“05方案”与“98方案”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7.
④吴学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课程内容的品格特征阐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新课程方案 实施
[作者简介]赵永振(1963- ),男,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6-010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课程方案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即将两年,但一些高校的个别领导和思政课教师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模糊认识,认为课程设置经常变动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程门数和课时的减少意味着对思政课的削弱,整合后的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教师要求太高难以适应等,这不利于对该方案的全面贯彻落实。作为高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按要求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
一、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 高校开设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高校整体课程设置的重大变化,使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必须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
1.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这是我国几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政课“85课程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6门必修课。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思政课“98课程方案”对“85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规定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有文科开设),另外还有“形势与政策”。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此相适应,2003年教育部决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延伸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5年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提出距党的十六大召开将近三年,所以在进行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时,既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 ;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对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已经进入了原有的思政课教材,但通过课程设置改革,能够使人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对它们的理解,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2.高校整个课程设置改革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最初,从正规化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规定高校学生的总课时数较多,并特别强调必修课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逐渐减少了对总课时数的要求并加大了选修课的课时。“高校本科总课时已从过去制定的3800学时减少到目前的2400学时”。③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又提出了更多灵活性的要求。思政课“98课程方案”规定除“形势与政策”课外,理科本科生开设6门必修课285学时,文科为7门必修课335学时,约分别占过去总学时的7.5%、9%。如果仍按这一方案设置课程,文、理科就分别占到了目前学生总学时数的11.9%、14%,学时数偏多且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规定,除“形势与政策”课外,无论文科、理科本科生都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4门必修课,共14学分。按照每学分18学时的比例(目前高校的通行做法是16~18学时折合1学分),14学分可换算为252学时,占目前总学时数的10.5%。另外还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由此可见,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虽然把过去的6~7门必修课压缩到4门(包括新增设的“纲要”),总课时理科减少了33学时、文科减少了83学时,但相对比例并没有减少,而且理科、文科还分别增加了3%、1.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政课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还有所加强,这符合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方案不规定课时而规定学分,是与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要求相适应的,为各高校开设课程提供了方便。对于选修课,既没规定课时,也没规定学分,反映出此方案给高校和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对思政课选修课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趋势等决定是否选修。总之,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是与目前高校整
个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内容
1.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全面。思政课“98课程方案”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及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角度分别设置课程的,虽然为文、理本科学生共同设置了6门必修课,但实际上还缺少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思政课新课程方案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道德法律规范合一的角度,把原来的6门必修课整合为4门,课程门数减少了1/3,但内容的覆盖面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所扩大,除了新增设的“纲要”外,在“原理”课中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在“概论”课中明确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使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全面,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本囊括其中。
2.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内容更加优化和系统。思政课新课程方案4门必修课中除“纲要”为新设置的外,其他3门表面上看是“98课程方案”中有关课程的合并,但新课程并非原有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重新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优化和系统。从目前新课程的教材来看,在体例格局上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形成了新的课程内容。“原理”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再加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块拼凑成的一门课,而是打破了三大块的思维定式,构成了一块“整钢”,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本质特征,更有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重大理论成果分开讲述,而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重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基础”也一样,它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融为一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两翼,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教育,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共振”,④ 更好地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虽然整合后的课程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但确实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和现实的需要,更符合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各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4门必修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虽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原理”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其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纲要”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概论”提供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知识;“概论”课旨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基础”课以“原理”和“概论”为理论指南,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同时也是整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
总之,各门课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原理”是基础,“纲要”是主线,“概论”是中心,“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拓展,“基础”是落脚点。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三、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保证
1.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是基础。党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并将之纳入自己管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3月,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为了保证大纲和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严肃性,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进行。第一,在全国高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从几百位专家申报的提纲中每门课程遴选出三份提纲,再吸收其中各自的优点,综合成一个提纲。并围绕遴选的提纲,确定首席专家,组建编写组。第二,编写组在首席专家召集主持下,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开展学术攻关的基础上形成编写提纲初稿。第三,初稿经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部党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别审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9月中旬审定通过了教材编写提纲。第四,集中编写教材。从2005年9月开始到200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4门课程教材的送审稿,又经过层层审议,最后由中央审定通过,再出版发行。
2.高质量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方案,关键是教师。教育部在新课程方案正式实施前就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了周密安排,社科司司长杨光指出:培训工作要有计划、分层次进行。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各省(区、市)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培训;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本省(区、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每期培训骨干教师三百人左右,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每门新课程开设前举办了相应的培训班,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③王小兵.高校思政课“05方案”与“98方案”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7.
④吴学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课程内容的品格特征阐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