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英国华人中医连锁企业“康泰中医药”在英国伦敦莎士比亚大道开设了它在该市的第12家诊所。目前,在英国各大城市的商业街区、购物中心,都能见到这种十分新颖的“中医药店”。
康泰公司业务主任广峰表示,公司诊所之所以可以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形势下保持稳定甚至还开新店,是因为他们坚持了“以医为主,注重疗效”的方针。虽然它们的外表十分西化,但其集门诊、针灸、推拿、药剂于一身,与世界各地的中药店一样,保持着中医中药数千年来的传统。目前,仅在英国就有3000多家这种“中医药店”。
谁也不会想到,中医这种在海外长期被当代医学拒绝的非主流“传统医学”,以前只能栖身于唐人街的中药店中,走不出唐人街的一尺三寸地内,还要冒着“非法行医”的危险。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当代医学对部分中医治疗效果的认可,中医正在被更多的西方人接受。之后,借此势头,海外华人中医诊疗机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合理地吸收了当代医学的实证主义方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将原本一盘散沙的海外中医通过现代医学的规模化、正规化、合法化手段带上了一条国际化、商业化、品牌化的探索之路。
一把银针“点”开西方
早在中世纪,中医就经“丝绸之路”传往西方。在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就有中医诊脉的内容。17世纪,荷兰人布绍夫将针灸术介绍到西欧。19世纪,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欧美,更系统的中医诊疗技术开始传往西方。文献记载,1848年的美国出现了华人的草药店及华人中医,如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1887年在俄勒冈州约翰德市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当时,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中医的每日门诊量就数以百计。
但是,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差异,中医中药在海外长期不被主流社会所承认。中医只能成为蜗居于唐人街的店铺内,以华人为诊疗对象,设备差、规模小,处于不合法、无系统、受众少的状态。典型的中医诊所一般只有一间小屋,或者干脆隐藏在店铺的柜台后,只有一张桌子,配上一些纸笔文具与针灸器具,来求诊的也多半是街坊同乡,依靠“坐堂口碑”吸引客户。而在技术传承上,主要是口头相传或者随师自学,较为封闭。在30多年前,中医在美国公开进行针灸治疗,随时会被警察以“非法行医”嫌疑拘捕。
此现象,直到1970年代之后才逐步开始改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总统私人医生塔卡参观了中国医院的针灸麻醉手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行的《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更是接受了针灸麻醉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回国后,他们将这段经历告诉了美国人民。之后,美国出现了“针灸热”,“中医中药是巫术”的观念在西方人心中逐步改变,西方第一次开始接受中医的针灸诊疗术。借此机会,海外中医终于获得了一线生机。
1973年,美国马塞诸塞州首先承认针灸合法化;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以WHA29·72号文件发布将传统医学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华人开始真正将中医药当成事业来做,打出了中医的品牌。
用西方概念推广“包装”中医
曾在北京学习过中医针灸的爱尔兰人尤妮丝表示,现在西方国家的中医越来越多,他们传递了中医的“自然疗法”、“绿色疗法”的观念,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这些观念被很多西方人接受,而且越来越受欢迎。但尤妮丝所不知道的是,这些现状是海外几代中医探索努力数十年的结果。
20世纪80、90年代,旅欧的罗鼎辉等一批中医以针灸、按摩方法成功治疗疑难杂症,借西方的“替代医学”及“自然疗法”理念传播中医,主动向欧美大众展示自身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技术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改革了传统的煎药、拔罐等方式,将诊疗手法变得更卫生、规范,打消了一些西方病人“中医不科学”的猜疑。
匈牙利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伟迪回忆说,针灸、按摩疗法很适合匈牙利人崇尚自然的生活习惯,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是中医的最大优势。在瑞典,由于中医重调理、重治本,吸引了不少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门求诊,他们一旦诊疗有效,又会成为最好的广告,引来更多求诊者。这种“观念包装”的推广方式,使得海外中医作为一种“虽未被官方承认但法律上也未被禁止的‘传统医学’”,首先在社会上拥有了大众基础。
之后,海外中医又在技术上开始改革,合理地吸收了现代医学中的诊疗与实症方法,用西医的方式改革中医、推广中医。菲律宾马尼拉中医药诊疗中心中医郑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在菲律宾行医的多年经验,海外中医首先解决了语言沟通的障碍,使中医术语实现国际化。其次,中医向循证医学靠近,不仅要“望、闻、问、切”,而且还要使用现代化诊疗仪器对病症做出精确诊断。最后,对中草药剂的制作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即冲即饮浓缩中药配方颗粒”,更易被病人接受。
在突破了“品牌建设”阶段后,中医部分诊疗手段获西方大众的认可,海外中医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更大范围的国际化、商业化、品牌化探索。
“中医连锁店”与“中医医院”
海外中医在品牌化与规模化之路上,走在前沿的是西欧国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的中医连锁店模式。
由于英国社会对“替代医学”的宽容态度及英国本土古已有之的服用草药的传统,英国社会很早就自发引进了各种“传统医学”,如印度草药医、瑜伽、日本汉方、中医针灸等。此外,由于英国人享有的NHS(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提供的公费医疗效率太低,一些疑难病症西医无法治疗,导致医生会明确告诉病人:“你的病我帮不了你,去看中医吧。”这就成为了中医部分诊疗手段大规模进入英国的前提,于是就出现了集门诊、针灸、推拿、药剂于一身“中医药店”的出现。
在伦敦附近的纽伯里镇有一家中医药店“药园”。老板陈先生是一名中医,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在国内执业十几年,现在负责为病人诊疗和针灸。这座小镇只有15万人口,但却有1%的病人前来看中医。到了周末,他甚至一天要接待20多个病人,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据英国官方估计,现在英国大约有3000多家中药店,在英伦三岛每一个城镇,都会有“中医药店”的存在,伦敦更有800多家“中医药店”遍布大街小巷。在大型购物中心,一些装饰华丽、古色古香的中药店都会占有一席之地,这里除了有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分店之外,还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所开办的中医连锁店,都是以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为主的连锁店,在全英建立了近百家连锁店,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当地被称为“中医公司老板代言人”的英国中医药联盟FTCM主席马伯英认为“购物城中医”和大型诊所连锁公司,实际上为海外中医摆脱小规模经营的“小农地位”,扩大海外中医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北欧的瑞典,中医走上了与西医合作建立中医院、门诊部和治疗中心的发展之路。
虽然,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欧美的中医机构受到了经济萎靡的冲击,但中医在海外的商业突破与尝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将传统医学技术、当代企业管理理念、当代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海外中医变革新路将更利于被当地主流社会接受。
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梅万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医在新情况下需要重新发展,把最新的认知和知识与传统智慧相结合,想融入主流,我们要在英国建立起一个有规模、有影响的正规学院、医院和科研基地,同时在吸纳新东西进行重新发展的时候,中医精髓,如‘辨证施治’的医学观不能丢掉,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要继承。”
康泰公司业务主任广峰表示,公司诊所之所以可以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形势下保持稳定甚至还开新店,是因为他们坚持了“以医为主,注重疗效”的方针。虽然它们的外表十分西化,但其集门诊、针灸、推拿、药剂于一身,与世界各地的中药店一样,保持着中医中药数千年来的传统。目前,仅在英国就有3000多家这种“中医药店”。
谁也不会想到,中医这种在海外长期被当代医学拒绝的非主流“传统医学”,以前只能栖身于唐人街的中药店中,走不出唐人街的一尺三寸地内,还要冒着“非法行医”的危险。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当代医学对部分中医治疗效果的认可,中医正在被更多的西方人接受。之后,借此势头,海外华人中医诊疗机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合理地吸收了当代医学的实证主义方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将原本一盘散沙的海外中医通过现代医学的规模化、正规化、合法化手段带上了一条国际化、商业化、品牌化的探索之路。
一把银针“点”开西方
早在中世纪,中医就经“丝绸之路”传往西方。在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就有中医诊脉的内容。17世纪,荷兰人布绍夫将针灸术介绍到西欧。19世纪,随着华人大规模移民欧美,更系统的中医诊疗技术开始传往西方。文献记载,1848年的美国出现了华人的草药店及华人中医,如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1887年在俄勒冈州约翰德市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当时,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中医的每日门诊量就数以百计。
但是,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差异,中医中药在海外长期不被主流社会所承认。中医只能成为蜗居于唐人街的店铺内,以华人为诊疗对象,设备差、规模小,处于不合法、无系统、受众少的状态。典型的中医诊所一般只有一间小屋,或者干脆隐藏在店铺的柜台后,只有一张桌子,配上一些纸笔文具与针灸器具,来求诊的也多半是街坊同乡,依靠“坐堂口碑”吸引客户。而在技术传承上,主要是口头相传或者随师自学,较为封闭。在30多年前,中医在美国公开进行针灸治疗,随时会被警察以“非法行医”嫌疑拘捕。
此现象,直到1970年代之后才逐步开始改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总统私人医生塔卡参观了中国医院的针灸麻醉手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行的《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更是接受了针灸麻醉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回国后,他们将这段经历告诉了美国人民。之后,美国出现了“针灸热”,“中医中药是巫术”的观念在西方人心中逐步改变,西方第一次开始接受中医的针灸诊疗术。借此机会,海外中医终于获得了一线生机。
1973年,美国马塞诸塞州首先承认针灸合法化;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以WHA29·72号文件发布将传统医学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华人开始真正将中医药当成事业来做,打出了中医的品牌。
用西方概念推广“包装”中医
曾在北京学习过中医针灸的爱尔兰人尤妮丝表示,现在西方国家的中医越来越多,他们传递了中医的“自然疗法”、“绿色疗法”的观念,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这些观念被很多西方人接受,而且越来越受欢迎。但尤妮丝所不知道的是,这些现状是海外几代中医探索努力数十年的结果。
20世纪80、90年代,旅欧的罗鼎辉等一批中医以针灸、按摩方法成功治疗疑难杂症,借西方的“替代医学”及“自然疗法”理念传播中医,主动向欧美大众展示自身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技术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改革了传统的煎药、拔罐等方式,将诊疗手法变得更卫生、规范,打消了一些西方病人“中医不科学”的猜疑。
匈牙利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伟迪回忆说,针灸、按摩疗法很适合匈牙利人崇尚自然的生活习惯,不用吃药、没有副作用,是中医的最大优势。在瑞典,由于中医重调理、重治本,吸引了不少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门求诊,他们一旦诊疗有效,又会成为最好的广告,引来更多求诊者。这种“观念包装”的推广方式,使得海外中医作为一种“虽未被官方承认但法律上也未被禁止的‘传统医学’”,首先在社会上拥有了大众基础。
之后,海外中医又在技术上开始改革,合理地吸收了现代医学中的诊疗与实症方法,用西医的方式改革中医、推广中医。菲律宾马尼拉中医药诊疗中心中医郑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在菲律宾行医的多年经验,海外中医首先解决了语言沟通的障碍,使中医术语实现国际化。其次,中医向循证医学靠近,不仅要“望、闻、问、切”,而且还要使用现代化诊疗仪器对病症做出精确诊断。最后,对中草药剂的制作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即冲即饮浓缩中药配方颗粒”,更易被病人接受。
在突破了“品牌建设”阶段后,中医部分诊疗手段获西方大众的认可,海外中医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更大范围的国际化、商业化、品牌化探索。
“中医连锁店”与“中医医院”
海外中医在品牌化与规模化之路上,走在前沿的是西欧国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的中医连锁店模式。
由于英国社会对“替代医学”的宽容态度及英国本土古已有之的服用草药的传统,英国社会很早就自发引进了各种“传统医学”,如印度草药医、瑜伽、日本汉方、中医针灸等。此外,由于英国人享有的NHS(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提供的公费医疗效率太低,一些疑难病症西医无法治疗,导致医生会明确告诉病人:“你的病我帮不了你,去看中医吧。”这就成为了中医部分诊疗手段大规模进入英国的前提,于是就出现了集门诊、针灸、推拿、药剂于一身“中医药店”的出现。
在伦敦附近的纽伯里镇有一家中医药店“药园”。老板陈先生是一名中医,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在国内执业十几年,现在负责为病人诊疗和针灸。这座小镇只有15万人口,但却有1%的病人前来看中医。到了周末,他甚至一天要接待20多个病人,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据英国官方估计,现在英国大约有3000多家中药店,在英伦三岛每一个城镇,都会有“中医药店”的存在,伦敦更有800多家“中医药店”遍布大街小巷。在大型购物中心,一些装饰华丽、古色古香的中药店都会占有一席之地,这里除了有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分店之外,还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所开办的中医连锁店,都是以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为主的连锁店,在全英建立了近百家连锁店,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当地被称为“中医公司老板代言人”的英国中医药联盟FTCM主席马伯英认为“购物城中医”和大型诊所连锁公司,实际上为海外中医摆脱小规模经营的“小农地位”,扩大海外中医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北欧的瑞典,中医走上了与西医合作建立中医院、门诊部和治疗中心的发展之路。
虽然,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欧美的中医机构受到了经济萎靡的冲击,但中医在海外的商业突破与尝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将传统医学技术、当代企业管理理念、当代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海外中医变革新路将更利于被当地主流社会接受。
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梅万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医在新情况下需要重新发展,把最新的认知和知识与传统智慧相结合,想融入主流,我们要在英国建立起一个有规模、有影响的正规学院、医院和科研基地,同时在吸纳新东西进行重新发展的时候,中医精髓,如‘辨证施治’的医学观不能丢掉,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要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