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文艺化再生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我们所在的城市,这个适合居住的海滨小城,近十多年来慢慢穿上了“最小资、最文艺”的外衣。这件外衣,以大海为底色,小岛为材质,绣上“鼓浪屿”这个logo,辅以“家庭旅馆”、“咖啡馆”、“杂货铺”等文艺配件,即便如某些人所说这个城市文化底气不足,但就形式感上来说,也不负“文艺之城”的盛名。更何况,厦门的文艺,质量十足,“质”或许见仁见智,但“量”上,厦门的文艺据点之多是足以令质疑者吃惊的。
  一个小小的鼓浪屿岛,1.87平方公里,竟然有近300家家庭旅馆,而前一段时间很红火的“文艺渔村”曾厝?,据村民说,这个四五百户民居的渔村里,竟然有一半以上都是家庭旅馆。再算上厦门其它的文艺聚落里的家庭旅馆,就密度来说,国内家庭旅馆如此地一般盛况的城市,不会太多。如果说家庭旅馆的发展是依托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那“厦门是全国咖啡馆密度最高的城市”则更彻底地表现出这个城市的文艺气息。在厦门,咖啡馆就如同便利店一样,转角即见。而这些文艺据点的主力建设者,并不是厦门本地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
  厦门本地人,注重人情,闲散而无野心,更重市井之乐,这看似与文艺毫无关联的性格,却给各地而来的文艺青年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因为厦门人的性格不争,且与许多城市的人相较,并不排外,给了外地人改变这个城市的机会。而外地文青们,也没有错过机会,干得相当不错,并带动了不少新生代厦门人也热情参与其中。
  外地文青在厦门建设文艺据点的成功,除了他们自身为梦想挥洒汗水,也有厦门这个城市先天的良好条件,这良好的条件,除了大海、岛的诱惑,有一项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厦门具有适合改造成文艺据点的大量“老房子”。
  “我想开一家咖啡馆,我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家庭旅馆,我就想守着一家自由自在的杂货铺……”如果没有合适的地点,这些梦想都会失去绽放的根。老房子,它先天具备的文艺基因,让它成为最适合改造成文艺据点、最适合承载文艺梦想的现实载体之一。
  厦门文艺据点的密度之高,数量之多,与厦门有着足量的适合改造、可以改造的老房子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观厦门如今最热的几个文艺聚落区,都有着老房子的身影。
  厦门目前最大也最知名的文艺聚落——鼓浪屿岛,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美誉,岛上拥有许多各国风格的老别墅,不少家庭旅馆就是通过改造这些老别墅而成,这也正是鼓浪屿家庭旅馆最突出的特色。
  而近来兴起的曾厝?,更是从一个渔村被改造成文艺群落,村里老房子大多都改造成家庭旅馆、咖啡馆、杂货铺、书店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当地的一个宗祠被改成了咖啡馆,被称为“庙吧”。
  记得,几年前,厦门知名创意人杨君等人,提出“老别墅再生计划”,于是厦门华新路别墅群的创意聚落兴起一时,私房菜馆、红茶馆、家庭旅馆、咖啡馆、创作工作室都落户在了这一区的老别墅。后来,此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没有持续给力,但也在华新路留下了颇具代表性的“32HOW”创意院落。最近,有一家名为“不在”的书店,也落户在华新路的某栋老别墅,据说是国内唯一一家开在别墅里的书店,如今势头不错,网络上传为“中国最美书店”。
  还有,以厦门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厦大文艺聚落区,这一区最重要的文艺据点分布在南华路别墅群和顶澳仔老街,都是以老房子为基础改造而成的文艺生活区域。其中,顶澳仔区域,虽不是老别墅群,但却是老厦门城区之一,而此间名气最大的“黑糖咖啡”、“沙茶杂货铺”、“蔡家坡私房菜”也都是老房子改造的经典之作。
  从“温馨到文艺,从悠闲到小资”,在厦门城市气质的这种变化过程中,“老房子的再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对于执文艺梦想而来的各地文青,这已经是一个关于城市气质改造的成功案例,但对于这个城市本身这并不完美,甚至于功过得失都不好在今天评价。而随着厦门文艺氛围形成,伪文青真商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对于老房子的改造自然是粗暴。而这改造目的的单一,也折射出厦门文艺的形式感有余,而底蕴不足。
其他文献
一座离神较近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果不深入地了解一番,实在想象不出与神宫或者教堂做邻居,没事就到庙里跟神仙聊个天,或者到教堂跟上帝做个祷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厦门靠海,海纳百川。这座城市自然表现出一种“诸神聚会”的特点,不同职业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原生态的、自发性的民间信仰,还是有着严格教义的佛教、基督教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大批的信众,而且大家都能够共存共融,有时候一户
期刊
头一次见到一座庙宇的大门上的守卫竟然是太监,而非四大天王或者关公秦琼,这便是厦门的青礁慈济宫,《厦门日报》的地理版的资深编辑卢志明解释说:“因为这里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属于帝制,所以要由太监守门。”保生大帝的故事说来并不复杂,他原名吴本,北宋人,从小便立志学医,长大后结庐深山,采药炼丹,为人治病莫不妙手回春,最可贵的是,他救人不分贵贱,不分人畜,心里无半分杂念私念,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却因为上山采药不
期刊
古时厦门的寺庙修建算是在一条线上,以厦门的第一座佛家寺庙觉性院(现在厦门枋湖)为头,到最尾端的南普陀寺,几乎每一个山头都有寺庙,比如普照寺,万石莲寺,都是中段的组成,只不过有些寺庙已经拆掉了,历史的洪流之后,所留下的佛教中最慈悲的身影,不得不说是南普陀寺。  修建厦门第一座佛教寺庙觉性院的是唐代名士陈黯家族,他是最早到达厦门的中原人士。有一段墓志铭中提到古时的厦门“四向沧波,非利渋之舟,人所罕至”
期刊
掌控乐祺酒吧气氛的,永远会是现场乐队。所以一进大门,文艺腔调是迎面而来的,整个酒吧被一团浓稠的光晕包裹着。这团光晕,是爱音乐的人会喜欢的。  乐祺的常驻乐队,是在厦门待了12年的X-OVER。X-OVER的成员来自菲律宾,摇滚爵士乡村流行样样精通,时不时还会秀一下中文甚至闽南语歌,字正腔圆。听到中文歌时,酒吧总经理夏志翔偶尔会让X-OVER“故意”唱出外国腔来,而不是毫无破绽地原音重现。“有的时候
期刊
刚见过厦大里芙蓉湖的小儿女情态,步行两分钟,就能看到南普陀寺的放生池。僧与俗的距离仅百步之遥,“古朴和摩登并存,小和尚与大学生相邻”。但是与高等学府相似,作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寺也算得上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埔军校”。  寺庙里初秋的池塘已显现出一派成熟明媚的光景,粉嫩的荷花不多,倒是荷叶历历在目,阳光下一片圆融碧绿,不由得想到曾在这里讲经弘法的弘一法师的一首佛偈:“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期刊
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城市厦门,与万国建筑同样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堂,40余家教堂,分布在市区与鼓浪屿,静在山间,动在市井,几乎走过几条小巷子,就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一座教堂,而每家教堂,都是教徒们洗涤心灵的场所。  在鼓浪屿住了半个世纪的何丙仲,近年来才迁回居厦门岛内,他热衷于明清历史和闽南文化的研究,说:“从晋代到唐五代,有很多的人移民到福建,也就带来了很多宗教文化。”  厦门传教第一人  
期刊
近来微博正流行这么一句话:想毁掉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庆旅行。刚刚过去的长假仍像昨晚的喧嚣一梦,拥挤的人潮让许多深爱旅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十月已过,大地渐入萧条。抓住这秋天的尾尖,来厦门一游,也是件足以慰藉心灵的事。  静谧主旋律  如果把厦门的客栈看做人物,其出身可是各有特色的:有的如雅士,喜欢弄花弄草,颇有田园隐幽之趣,如毓园旁的绿岛小院——前院种满了碧绿的滴水观音、凤凰树、三角梅。也有拥有
期刊
蒿志强:牧师,厦门基督教两会总干事。1969年生于内蒙,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  鼓浪屿,一个1.78万平米的小岛,与厦门隔海相望。  岛上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有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无数的商店,每天过往游客动辄上万,却依然能显出它的平和安逸。在黄色红色黑色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建筑中,一眼就能看见白色或砖石色、顶部带着十字架的教堂。  牧师蒿志强在这座小岛上已经生活了25年,伴随着潮涨潮落,他孜孜
期刊
喜欢一座城市,每个人总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理由。但归根结底,总逃离不了美景与美食这两大诱惑。美丽海岛的厦门,秀外慧中悠闲沉静让人沉迷于中自不必赘言。美食更是无可挑剔,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这方水土的地道美食,最能代表厦门美食自然是海鲜,最能体现海鲜“鲜味”的莫过于厦门的海鲜大排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厦门的食肆排档,菜肴间少不了的就是林林总总各色海鲜。品种繁多、门类多样、口味繁复的不同海鲜,完美展示了这
期刊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厦门人很早就认识到饮茶有益人体健康。现在不但多数家庭皆设具品饮功夫茶,在全市各个角落还设“茶桌仔”、早茶店和茶艺馆。厦门本岛虽然没有生产茶叶,但却是我国最早由海路出口茶叶的重要港口,是当时闽台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地理环境上的这个机遇,使得这个南方小城形成了品茗斗茶的习俗。  1940年代,仅厦门市区,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