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话”为源,“山寨”为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山寨版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山寨版的手机、山寨版的晚会以及山寨版的人物,等等。山寨现象差不多无处不在,随时可能被制造,而且制造越来越简便。从2008年开始,“山寨文化”差不多成了当下中国大陆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且被套用在各种现象上。
一个正宗的、某一品牌的文化形象或现象,被一个非正宗的、和它很类似的、对其进行低劣化的模仿或抄袭的、非原创且价格低廉的文化形象,我们可以将后者称之为“山寨现象”。山寨是相对于正统的官方或官府的一个词汇,如隋末的瓦岗寨。从字面上看山寨是历史悠久的,山寨最早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生活或政治现象。而在当下大众文化领域里,“山寨”成为一种草根文化的表征。而究其来历,则源自早些时候出现的“大话文化”。
“大话文化”出自周星驰的电影。到1990年代末,电影《大话西游》,周星驰开始成为了大众文化偶像。伴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崛起,互联网BBS论坛出现了一系列套用《大话西游》里的语汇,由此在坊间广泛流行。电影里创造的经典模式,如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语汇和人物,将原来的母本加以改造,将师徒四人排除万难取得真经的这样一个故事模式加以改造,以搞笑戏谑的方式篡改和颠覆了一个古典文化的经典,也成为了后现代的一个文化经典。同时互联网上早期流行的“鸡过马路”的各种版本,如明星版、诗人版、IT名人版等,套用和模仿不同名人在某一时刻的话语,来解释“鸡过马路”这样一个事情,仅仅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快感,这也是大话文化的一个变种。还有在互联网上称为“大史记”的作品,将一些经典电影片段拼接出一个新的故事,如大史记一,大史记二等。媒体用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来排解过于正统的主流文化的沉闷和压抑。再到后来互联网上民间人士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来反讽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完全颠覆了原有模本的价值指向,这个也表明了民间的这种反讽的力量具有强大的颠覆力和批判力。
从《大话西游》高成本大规模通过院线放映这样的一种文化工业产品,过渡到互联网上“鸡过马路”这样简陋的低成本的网民制作品,到“大史记”是一批专业人士通过视频剪辑技术制作的作品,到一个叫胡戈的网友业余制作的具有颠覆性和批判性的作品,以视频剪辑技术、PS技术、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使民间自主进行文化创作活动越来越便利,同时也使民间批判性的立场越来越容易表达。
“山寨”与“宫廷”的价值冲突
“山寨”从语义上乃是与“宫廷”相对立。一般而言,宫廷文化追求一种精致化,虽然有可能是一种虚假的精致化。如电影《无极》、《黄金甲》等,即可视作这种虚假精致化的代表。山寨文化则首先是一种赝品,它自身可能不生产价值。因此,“山寨”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山寨版是文化垃圾化的标志,它把已经经典化的严肃化的价值拆得七零八落,把一座有价值的稳定的美学大厦拆散变成了文化废墟,只有消费和娱乐的价值,是文化废墟化的过程,是一次文化灾难。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那些所谓的经典化的高雅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假象,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所谓精英们建构的一种假象,它是一种对每个个体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一种压抑,以前只有文化人掌握了知识的解释和垄断权,具有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能力,由其创造的价值是一种统治性和强制性的价值,特别是在一个极权社会里,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垄断就成了一种压迫人的工具。而山寨文化里每一个民众自主的表达本身从美学反派来看就是追求一种简陋的、粗糙的东西,来破坏和抵御这种以精致面目出现的意识形态的垄断。
如何看待山寨与宫廷之争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个难题。作为知识分子,处在山寨和宫廷之间,既和官方的主流文化息息相关,要传播官方的主流文化;同时知识分子又有批判的使命,代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立言的使命,应该支持草根群众发泄欲望、颠覆和消费的权利,但这种颠覆性,在文化上颠覆的正是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经典的核心的价值,那种优雅的语言、精美的文本,是知识分子所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民族的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精致的东西,同时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戏谑的权利、嘲笑权威的权利,这本身也是弱者反抗的方式,互联网本来就是让每个人自由表达的平台,每个人都有低俗的权利,即使是低俗的权利也不能被剥夺。这实际上是一种矛盾,是个人主权和族群文化之间的一个矛盾。
“山寨”在价值上的堕落
社会上两种不同的声音如何同时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山寨文化表现为草根阶层的粗粝性,其在经济上是廉价的,同时却有反垄断的意义。正如民营小工厂尽管生产效率不高,但也有自身生存的权利。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却不能一直停留在山寨阶段。一种文化要成为有稳定价值的、族群高度认同的文化,就必须走向精致化。然而,此时的山寨却又成为庙堂了——这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山寨的颠覆性也是有限的,它反叛,却又从形态上模仿和认同其反叛对象,是其批判对象的附庸。这种派生性的价值,很难成为族群的价值核心。
“山寨”文化甚至与“大话”文化也有所不同。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一种有意识的批判和颠覆,而山寨本身并不拒绝和否认它的母本的主流价值,山寨的内在逻辑只是对母本的一个模仿而希望有朝一日变成宫廷的东西。山寨相对于大话文化而言,虽然在技术上有了进步,但本身在价值方面却是一个堕落,它本身并没有价值立场,缺乏原创的文化精神,而是对权力的依附和追随。如果一个民族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下,那么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将会在强大的全球化进程下逐渐萎缩。
从大话文化到山寨文化,从技术上和功能上,以及传播的效用和发展的普及面来看有了极大的进步,差不多实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创造者的梦想。但是从价值方面来看却是一种倒退,甚至在逐渐丧失民间草根原有的一种颠覆的批判的反讽的精神,而这样一种精神如何在民间大众文化中获得一种批判性的力量,同时又如何保证这种民间文化粗犷的原创性和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山寨版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山寨版的手机、山寨版的晚会以及山寨版的人物,等等。山寨现象差不多无处不在,随时可能被制造,而且制造越来越简便。从2008年开始,“山寨文化”差不多成了当下中国大陆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且被套用在各种现象上。
一个正宗的、某一品牌的文化形象或现象,被一个非正宗的、和它很类似的、对其进行低劣化的模仿或抄袭的、非原创且价格低廉的文化形象,我们可以将后者称之为“山寨现象”。山寨是相对于正统的官方或官府的一个词汇,如隋末的瓦岗寨。从字面上看山寨是历史悠久的,山寨最早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生活或政治现象。而在当下大众文化领域里,“山寨”成为一种草根文化的表征。而究其来历,则源自早些时候出现的“大话文化”。
“大话文化”出自周星驰的电影。到1990年代末,电影《大话西游》,周星驰开始成为了大众文化偶像。伴随着网络的大规模崛起,互联网BBS论坛出现了一系列套用《大话西游》里的语汇,由此在坊间广泛流行。电影里创造的经典模式,如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语汇和人物,将原来的母本加以改造,将师徒四人排除万难取得真经的这样一个故事模式加以改造,以搞笑戏谑的方式篡改和颠覆了一个古典文化的经典,也成为了后现代的一个文化经典。同时互联网上早期流行的“鸡过马路”的各种版本,如明星版、诗人版、IT名人版等,套用和模仿不同名人在某一时刻的话语,来解释“鸡过马路”这样一个事情,仅仅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快感,这也是大话文化的一个变种。还有在互联网上称为“大史记”的作品,将一些经典电影片段拼接出一个新的故事,如大史记一,大史记二等。媒体用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来排解过于正统的主流文化的沉闷和压抑。再到后来互联网上民间人士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来反讽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完全颠覆了原有模本的价值指向,这个也表明了民间的这种反讽的力量具有强大的颠覆力和批判力。
从《大话西游》高成本大规模通过院线放映这样的一种文化工业产品,过渡到互联网上“鸡过马路”这样简陋的低成本的网民制作品,到“大史记”是一批专业人士通过视频剪辑技术制作的作品,到一个叫胡戈的网友业余制作的具有颠覆性和批判性的作品,以视频剪辑技术、PS技术、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使民间自主进行文化创作活动越来越便利,同时也使民间批判性的立场越来越容易表达。
“山寨”与“宫廷”的价值冲突
“山寨”从语义上乃是与“宫廷”相对立。一般而言,宫廷文化追求一种精致化,虽然有可能是一种虚假的精致化。如电影《无极》、《黄金甲》等,即可视作这种虚假精致化的代表。山寨文化则首先是一种赝品,它自身可能不生产价值。因此,“山寨”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山寨版是文化垃圾化的标志,它把已经经典化的严肃化的价值拆得七零八落,把一座有价值的稳定的美学大厦拆散变成了文化废墟,只有消费和娱乐的价值,是文化废墟化的过程,是一次文化灾难。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那些所谓的经典化的高雅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假象,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所谓精英们建构的一种假象,它是一种对每个个体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一种压抑,以前只有文化人掌握了知识的解释和垄断权,具有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能力,由其创造的价值是一种统治性和强制性的价值,特别是在一个极权社会里,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垄断就成了一种压迫人的工具。而山寨文化里每一个民众自主的表达本身从美学反派来看就是追求一种简陋的、粗糙的东西,来破坏和抵御这种以精致面目出现的意识形态的垄断。
如何看待山寨与宫廷之争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个难题。作为知识分子,处在山寨和宫廷之间,既和官方的主流文化息息相关,要传播官方的主流文化;同时知识分子又有批判的使命,代底层民众弱势群体立言的使命,应该支持草根群众发泄欲望、颠覆和消费的权利,但这种颠覆性,在文化上颠覆的正是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经典的核心的价值,那种优雅的语言、精美的文本,是知识分子所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民族的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精致的东西,同时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反抗的戏谑的权利、嘲笑权威的权利,这本身也是弱者反抗的方式,互联网本来就是让每个人自由表达的平台,每个人都有低俗的权利,即使是低俗的权利也不能被剥夺。这实际上是一种矛盾,是个人主权和族群文化之间的一个矛盾。
“山寨”在价值上的堕落
社会上两种不同的声音如何同时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山寨文化表现为草根阶层的粗粝性,其在经济上是廉价的,同时却有反垄断的意义。正如民营小工厂尽管生产效率不高,但也有自身生存的权利。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却不能一直停留在山寨阶段。一种文化要成为有稳定价值的、族群高度认同的文化,就必须走向精致化。然而,此时的山寨却又成为庙堂了——这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山寨的颠覆性也是有限的,它反叛,却又从形态上模仿和认同其反叛对象,是其批判对象的附庸。这种派生性的价值,很难成为族群的价值核心。
“山寨”文化甚至与“大话”文化也有所不同。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一种有意识的批判和颠覆,而山寨本身并不拒绝和否认它的母本的主流价值,山寨的内在逻辑只是对母本的一个模仿而希望有朝一日变成宫廷的东西。山寨相对于大话文化而言,虽然在技术上有了进步,但本身在价值方面却是一个堕落,它本身并没有价值立场,缺乏原创的文化精神,而是对权力的依附和追随。如果一个民族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下,那么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将会在强大的全球化进程下逐渐萎缩。
从大话文化到山寨文化,从技术上和功能上,以及传播的效用和发展的普及面来看有了极大的进步,差不多实现了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创造者的梦想。但是从价值方面来看却是一种倒退,甚至在逐渐丧失民间草根原有的一种颠覆的批判的反讽的精神,而这样一种精神如何在民间大众文化中获得一种批判性的力量,同时又如何保证这种民间文化粗犷的原创性和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