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