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周三的下午,米丹宁在星巴克匆匆吃了午饭,紧接着还要在这里和北京的云计算运营商讨论合作。“我做过CIO,但我现在想去创业!”2012年4月,米丹宁从盛大网络CIO的岗位上辞职,两个月后他已经在创业的路上。
从CIO到创业,这样职业的变化在米丹宁看来是对自我的挑战,而在20年企业信息化管理领域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则成为米丹宁创业的原动力。
寻找自我价值突破
1993年在同学的引荐下,米丹宁进入北大方正集团,1999年11月开始担任集团CIO。“上世纪90年代初,IT作为新兴产业步入快行轨道,我在方正工作的12年正赶上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极具创新的时期,企业文化创新、产品创意、技术革新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米丹宁认为 ,要想了解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需要花时间、做准备、沉进去。米丹宁事业发展赶上了好时候,“创新”和“积累”成为他的最初创业基因。
离开方正来到盛大网络,米丹宁的工作重点变成了改善盛大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米丹宁急于想找到信息化的突破口。互联网企业的CIO职能及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米丹宁认为,“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技术具有敏锐的嗅觉,接受企业IT应用的意识超前,并对应用的先进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但由于IT技术遍布整个公司,大部分互联网企业CIO与CTO权责没有明确划分,CIO甚至需要向CTO汇报,信息部门不独立,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不到位。”
互联网企业信息化该怎样建设?米丹宁认为,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供应、物流等流程比较重视,信息化重点在于生产控制与业务过程,业务需要与IT深刻结合;但互联网企业的业务直接基于IT平台,不需要信息化的刻意整合,传统信息化模式对互联网企业基本不适用。互联网企业的流程化管控,需要满足创新性和快速变化,需要高效的决策和强大的执行力。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重点在于面向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决策落实和强化执行力为核心。经过周密的分析,米丹宁对盛大的信息化改造就从“工作流”模式开始了。
“所有快速发展的企业普遍面临一个难题。”对于盛大的信息化建设,米丹宁坦言,“企业上市后,快速发展、部门人员迅速膨胀,但企业决策和管理流程仍采用传统方式,效率太低,进展不明确,企业发展与管理授权不能平衡。”盛大信息化的独创是以“工作流”的模式总揽企业信息化,以流程管理为抓手,大大拓展了灵活性和柔性。盛大基于“工作流”的独创模式成功后,腾讯、淘宝、阿里、新浪等各互联网企业也纷纷采用。米丹宁强调:“发展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不能照搬国内外大企业的成熟模式,要在成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回顾以往的工作,米丹宁将企业IT价值与CIO的价值牢牢捆绑在一起,他认为企业IT的价值越来越大,CIO的地位在逐渐提升;但IT部门的服务角色会使CIO的位置受到挑战,想当好CIO,就一定要抓住核心业务进行IT平台建设。”
“云计算所代表的技术理念的落地一定是未来企业IT应用的方向。”米丹宁选择迎接更多挑战,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将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转化成产品,是米丹宁做出创业选择的根本原因。
从CIO到服务CIO
云计算、虚拟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被重构。当IT技术与服务成为公共资源时,公共效益将不断显现,IT服务内容极大丰富,成本显著下降。企业所有者和CIO就有了全新的选择。
米丹宁的创业内容是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云在线租赁服务平台,用云服务的模式和社交理念,搭建一个企业员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社区协作平台。“协同办公、社区化、组件化是我们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到之处,我相信互联网模式可以产生巨大的利益。”提起为何在这一领域创新,米丹宁说道,“目前一个新的机会正在出现——云服务模式及企业社交,恰好这两个应用都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趋势密切相关。我在想互联网怎样与企业应用结合?”这就是米丹宁创业初始的想法。
在顺利得到孵化机构支持后,米丹宁和他的团队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所有新公司的注册流程,新公司在上海浦东软件园区正式开门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方正电脑的成功极大地来自业务模式与IT应用的创新,而中国互联网领域则天生具有创新性,尽管互联网企业管理基本都很粗放,但普遍都是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了产业的高附加值、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拥有很高的回报。”
在做CIO的日子,米丹宁要做好的是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如今,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商业的方式推广产品和服务,把价值变现。“为什么一定要企业变?”米丹宁认为云计算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可以使IT应用服务化。IT的服务化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可以革新使用方式,实现按需供给、灵活配置,并且获得最佳的用户体验。
“由于产品设计理念很新,我们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压力很大,担心无法得到用户认可,但现在来看,我们可以放心了。”米丹宁坦言,“当企业的管理没有到位的时候,一个管理软件产品要让企业用起来、用好,还是有些压力的。”
采访手记
创业不创业是个问题
在CIO商务社交网站——e行网上,一个关于创业的帖子十分走俏:“站在职业生涯的转折路口,作为CIO的你会选择创业么?”,话题一出,各路CIO就纷纷“亮剑”。
发帖人——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黄嘉粤明确表示自己不赞同CIO创业。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客户、产品和公司运作,CIO的资源未必充足。此外,客户看中企业的品牌和资源,离开了原来的企业,CIO未必能得到认可。再者,企业中的CIO多负责控制流程和运营风险,但真正的企业运作远远不止如此。”黄嘉粤笑谈自己当总经理的经历,“那几年,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一睁眼就想着同志们的生存问题、产品的销售问题和客户的刁难问题。”
CIO是否适合创业?深信服科技副总裁张开翼的论述非常理性,“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商业价值,而是依托于某种商业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效率、促进变革、提供创新可能。所以,只擅长技术的CIO并不适合创业,他们更多的是将组织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并协调落地。从业务线成长起来的CIO相对适合创业,只有真正深入业务、理解商业模式、了解企业战略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战略发展,这样的CIO才具备创业的可能性。”
北京殷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中国优秀CIO朱东的观点是:“创业需要对人生短暂、搏击生命的透彻认识,这些与是不是CIO没有关系。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即整合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如果是CIO,有信息化领域的积淀,碰巧创业的过程中又能用到这些积淀,这就是幸事!”
为什么CIO创业的话题会如此火热呢?信息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技术、业务和管理的熟谙使 CIO逐渐向多面手发展。CIO的使命是提供良好的IT支持,但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业务中,决定了CIO在企业中的价值。如果只是在IT应用出问题或上项目时,才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那么CIO的商业价值何时能够得到持续真正的认可呢?创业、转型、被猎头,CIO职业生涯的每一次重新定位,都必须清楚地问问自己:机会、客户、资源,我拥有着怎样的积累?我到底要闯向哪里?
(文/张宇婷)
从CIO到创业,这样职业的变化在米丹宁看来是对自我的挑战,而在20年企业信息化管理领域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则成为米丹宁创业的原动力。
寻找自我价值突破
1993年在同学的引荐下,米丹宁进入北大方正集团,1999年11月开始担任集团CIO。“上世纪90年代初,IT作为新兴产业步入快行轨道,我在方正工作的12年正赶上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极具创新的时期,企业文化创新、产品创意、技术革新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米丹宁认为 ,要想了解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需要花时间、做准备、沉进去。米丹宁事业发展赶上了好时候,“创新”和“积累”成为他的最初创业基因。
离开方正来到盛大网络,米丹宁的工作重点变成了改善盛大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米丹宁急于想找到信息化的突破口。互联网企业的CIO职能及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米丹宁认为,“互联网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技术具有敏锐的嗅觉,接受企业IT应用的意识超前,并对应用的先进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但由于IT技术遍布整个公司,大部分互联网企业CIO与CTO权责没有明确划分,CIO甚至需要向CTO汇报,信息部门不独立,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不到位。”
互联网企业信息化该怎样建设?米丹宁认为,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供应、物流等流程比较重视,信息化重点在于生产控制与业务过程,业务需要与IT深刻结合;但互联网企业的业务直接基于IT平台,不需要信息化的刻意整合,传统信息化模式对互联网企业基本不适用。互联网企业的流程化管控,需要满足创新性和快速变化,需要高效的决策和强大的执行力。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重点在于面向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决策落实和强化执行力为核心。经过周密的分析,米丹宁对盛大的信息化改造就从“工作流”模式开始了。
“所有快速发展的企业普遍面临一个难题。”对于盛大的信息化建设,米丹宁坦言,“企业上市后,快速发展、部门人员迅速膨胀,但企业决策和管理流程仍采用传统方式,效率太低,进展不明确,企业发展与管理授权不能平衡。”盛大信息化的独创是以“工作流”的模式总揽企业信息化,以流程管理为抓手,大大拓展了灵活性和柔性。盛大基于“工作流”的独创模式成功后,腾讯、淘宝、阿里、新浪等各互联网企业也纷纷采用。米丹宁强调:“发展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不能照搬国内外大企业的成熟模式,要在成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回顾以往的工作,米丹宁将企业IT价值与CIO的价值牢牢捆绑在一起,他认为企业IT的价值越来越大,CIO的地位在逐渐提升;但IT部门的服务角色会使CIO的位置受到挑战,想当好CIO,就一定要抓住核心业务进行IT平台建设。”
“云计算所代表的技术理念的落地一定是未来企业IT应用的方向。”米丹宁选择迎接更多挑战,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将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转化成产品,是米丹宁做出创业选择的根本原因。
从CIO到服务CIO
云计算、虚拟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被重构。当IT技术与服务成为公共资源时,公共效益将不断显现,IT服务内容极大丰富,成本显著下降。企业所有者和CIO就有了全新的选择。
米丹宁的创业内容是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云在线租赁服务平台,用云服务的模式和社交理念,搭建一个企业员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社区协作平台。“协同办公、社区化、组件化是我们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到之处,我相信互联网模式可以产生巨大的利益。”提起为何在这一领域创新,米丹宁说道,“目前一个新的机会正在出现——云服务模式及企业社交,恰好这两个应用都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趋势密切相关。我在想互联网怎样与企业应用结合?”这就是米丹宁创业初始的想法。
在顺利得到孵化机构支持后,米丹宁和他的团队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所有新公司的注册流程,新公司在上海浦东软件园区正式开门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方正电脑的成功极大地来自业务模式与IT应用的创新,而中国互联网领域则天生具有创新性,尽管互联网企业管理基本都很粗放,但普遍都是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了产业的高附加值、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拥有很高的回报。”
在做CIO的日子,米丹宁要做好的是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如今,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商业的方式推广产品和服务,把价值变现。“为什么一定要企业变?”米丹宁认为云计算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可以使IT应用服务化。IT的服务化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可以革新使用方式,实现按需供给、灵活配置,并且获得最佳的用户体验。
“由于产品设计理念很新,我们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压力很大,担心无法得到用户认可,但现在来看,我们可以放心了。”米丹宁坦言,“当企业的管理没有到位的时候,一个管理软件产品要让企业用起来、用好,还是有些压力的。”
采访手记
创业不创业是个问题
在CIO商务社交网站——e行网上,一个关于创业的帖子十分走俏:“站在职业生涯的转折路口,作为CIO的你会选择创业么?”,话题一出,各路CIO就纷纷“亮剑”。
发帖人——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黄嘉粤明确表示自己不赞同CIO创业。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客户、产品和公司运作,CIO的资源未必充足。此外,客户看中企业的品牌和资源,离开了原来的企业,CIO未必能得到认可。再者,企业中的CIO多负责控制流程和运营风险,但真正的企业运作远远不止如此。”黄嘉粤笑谈自己当总经理的经历,“那几年,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一睁眼就想着同志们的生存问题、产品的销售问题和客户的刁难问题。”
CIO是否适合创业?深信服科技副总裁张开翼的论述非常理性,“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商业价值,而是依托于某种商业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效率、促进变革、提供创新可能。所以,只擅长技术的CIO并不适合创业,他们更多的是将组织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并协调落地。从业务线成长起来的CIO相对适合创业,只有真正深入业务、理解商业模式、了解企业战略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战略发展,这样的CIO才具备创业的可能性。”
北京殷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中国优秀CIO朱东的观点是:“创业需要对人生短暂、搏击生命的透彻认识,这些与是不是CIO没有关系。创业需要‘企业家精神’,即整合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如果是CIO,有信息化领域的积淀,碰巧创业的过程中又能用到这些积淀,这就是幸事!”
为什么CIO创业的话题会如此火热呢?信息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技术、业务和管理的熟谙使 CIO逐渐向多面手发展。CIO的使命是提供良好的IT支持,但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业务中,决定了CIO在企业中的价值。如果只是在IT应用出问题或上项目时,才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那么CIO的商业价值何时能够得到持续真正的认可呢?创业、转型、被猎头,CIO职业生涯的每一次重新定位,都必须清楚地问问自己:机会、客户、资源,我拥有着怎样的积累?我到底要闯向哪里?
(文/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