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有幸来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参加2013年度 种植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近三个月时间内,我们研习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强化了种植专业知识与技能,參观考察了秦皇岛市及周边的一些农业示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感到受益匪浅。然而,学习期间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国培的顶层设计无疑是好的,但在现实运行的过程中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能采用一种更好的培训模式,将会使培训效果更加理想。
下面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国培班为例,提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来看这个班的学员构成情况和培训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一:2013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专业国培学员基本情况表
(培训时间:2013年10月25日至2014年1月16日)
表二:2013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专业国家级培训基本情况表
根据此次国培情况,结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1.种植专业培训课程不宜逆栽培周期安排
作为北方省份的河北省,四季分明,作物生长季节一般在每年的3~10月份。本次培训所在地——秦皇岛市昌黎县周边地区有一年一熟的种植习惯,而本次培训却安排在10月25日至来年的1月16日,正是该地区的休作期。因此,本次培训安排的主要课程比如“农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有害昆虫的识别与防治”“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番茄种子生产技术”“果树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菜用枸杞的种植与加工”“花卉生产栽培技术”“酿酒葡萄栽培”等只能在教室里进行,不能进行实地大田观测,更谈不上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培训质量难免打折扣。只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两门课还能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
2.课程设置针对性有待加强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员来自全国北至内蒙、甘肃,南至云南、贵州、广西和福建,作物类型和品种根本不在一个区域范围。只有中原的河南省与河北省相对接近,但培训地秦皇岛因在河北省东北部,距河南省也有千余公里。课程设置完全以当地的作物栽培为准,因此对很多学员来说,所学内容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即使学成回去以后,也大多难以派上用场。二是学员为中职学校教师,而不是学校的本科生,课程在设置和授课体系上却没有体现出差别,仍是重理论轻实践。
3.培训内容过多
由表二可以看出,此次培训的培训项目总数为53项,总学时480学时,每项平均学时为9.1学时,仅仅为一个工作日多一点,培训者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一项知识和技能。作为国家级层次的培训,应该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让学员们学好学精。
4.集中封闭式培训时间过长
培训期间,学员中17人有12人请假回家。何以产生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学员在单位都是骨干,有的还是领导,虽身在外学习,但单位的工作不可能完全脱离,长达80余天远离家乡,其间肯定会有事需请假离开。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有如下解决途径:一是培训项目设置应少而精;二是要根据培训科目选对时机,延长项目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三是实行就近原则,学员应选择种植模式相近、地域相近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学习。
同时,笔者认为,实行“弹性学时+学分制”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培训基地网上公布培训项目、培训学时和培训时间,学员可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和学习项目,并通过各个项目的学习完成总学时,每项考核合格后即可认定结业。采用这种模式一是培训和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二是使培训更符合人性化原则,学员可以兼顾工作与培训、家事与学习;三是能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总之,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是国家投入经费的培训项目,广大学员都是抱着学有所成的迫切心理参加培训的。因此,好的项目一定要实施好,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责编 陈 颖)
下面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国培班为例,提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来看这个班的学员构成情况和培训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一:2013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专业国培学员基本情况表
(培训时间:2013年10月25日至2014年1月16日)
表二:2013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种植专业国家级培训基本情况表
根据此次国培情况,结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1.种植专业培训课程不宜逆栽培周期安排
作为北方省份的河北省,四季分明,作物生长季节一般在每年的3~10月份。本次培训所在地——秦皇岛市昌黎县周边地区有一年一熟的种植习惯,而本次培训却安排在10月25日至来年的1月16日,正是该地区的休作期。因此,本次培训安排的主要课程比如“农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有害昆虫的识别与防治”“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番茄种子生产技术”“果树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菜用枸杞的种植与加工”“花卉生产栽培技术”“酿酒葡萄栽培”等只能在教室里进行,不能进行实地大田观测,更谈不上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培训质量难免打折扣。只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两门课还能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
2.课程设置针对性有待加强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员来自全国北至内蒙、甘肃,南至云南、贵州、广西和福建,作物类型和品种根本不在一个区域范围。只有中原的河南省与河北省相对接近,但培训地秦皇岛因在河北省东北部,距河南省也有千余公里。课程设置完全以当地的作物栽培为准,因此对很多学员来说,所学内容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即使学成回去以后,也大多难以派上用场。二是学员为中职学校教师,而不是学校的本科生,课程在设置和授课体系上却没有体现出差别,仍是重理论轻实践。
3.培训内容过多
由表二可以看出,此次培训的培训项目总数为53项,总学时480学时,每项平均学时为9.1学时,仅仅为一个工作日多一点,培训者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一项知识和技能。作为国家级层次的培训,应该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让学员们学好学精。
4.集中封闭式培训时间过长
培训期间,学员中17人有12人请假回家。何以产生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学员在单位都是骨干,有的还是领导,虽身在外学习,但单位的工作不可能完全脱离,长达80余天远离家乡,其间肯定会有事需请假离开。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有如下解决途径:一是培训项目设置应少而精;二是要根据培训科目选对时机,延长项目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三是实行就近原则,学员应选择种植模式相近、地域相近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学习。
同时,笔者认为,实行“弹性学时+学分制”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培训基地网上公布培训项目、培训学时和培训时间,学员可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和学习项目,并通过各个项目的学习完成总学时,每项考核合格后即可认定结业。采用这种模式一是培训和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二是使培训更符合人性化原则,学员可以兼顾工作与培训、家事与学习;三是能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总之,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是国家投入经费的培训项目,广大学员都是抱着学有所成的迫切心理参加培训的。因此,好的项目一定要实施好,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