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控专业校企零对接的教学改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数控行业对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数控技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许多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开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这一两年数控专业中职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主要原因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双方都不满意,社会上还是缺口较大,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中职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没有实现零对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学生技术能力很弱,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差;学生没有专长和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
  一、現代制造业呼唤数控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60多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能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源基础越来越差,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由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方案调整没能及时跟上社会变化,没有一套适时的高质量教材,及与企业相适应的现代化设备,在实践教学的比例上还显得不够。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中职数控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活动为主线”,研究其职业分布和学生就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够用为度”来架构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数控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学生现状剖析
  (1)专业能力不强。生源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无法掌握。
  (2)技能不足。中职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或学校设备与企业无法对接,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
  (3)定位不准。很多中职生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4)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不力。目前很多学校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体系。
  2.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生现状,根据企业岗位群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为目的,针对性的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方法和内容、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就业指导、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改变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满足企业用人要求。
  (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专业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核心专业课程。确定以能力为中心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将专业课提前,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课,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撰写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在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建设几门校级精品课。
  (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是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6)校内、校外实训场地建设。根据培养目标,新建、扩建和完善一些实训场,为学生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满足学生企业生产管理环境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实习要求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结合,通过参与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和就业体系。落实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让他们在专业教育时就传递怎样做人、做事的知识,在实践中严格要求,使之潜移默化。积极拓展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设定专人负责学生就业和就业跟踪工作,并发动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将逐步完善有关配套措施:(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制度。
  (二)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三)结合专业立项,做好本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四)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旅行中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如果只允许你随身带一件物品,你会带什么呢?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还是一套拼图……  而我,会带上一本古诗集。我们都知道,诗在古代是人们用来抒发感情的朋友,我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懂了他的思鄉之情;读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看到了他对亲人的牵挂;读黄巢的“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领悟了农民起义领袖的豪迈气质……  所
期刊
教学激情是成就一个好教师并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它源自于教师对职业的信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怀.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营造愉悦的教学环
【摘 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尤其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初中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课堂上的英语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习兴趣始终起着至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教学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而在以实验基础的物理教学中.初步观察能力对中学生是獲得物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进程中,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也非常重要了。本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的源头.本文拟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例,分析经济在文化交流、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中国元素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艺术
书桌上相框里镶着一幅照片,照片上有两个很可爱的小男孩.看着照片,我不禁回想起一年前的那段美好时光……rn那还是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同学.看他长相,我是无法企及
期刊
【摘 要】 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从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類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二期课改提出:“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
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本文探讨了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