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词、一句话只有进入了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才具备某种确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这些不是词典中所能查得到的静态意义,也不是读者直截了当就能看得出的平常内涵。如果断章取义,或者望文生义,甚至凭空臆断,就势必蹈入阅读理解的误区。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依据语言环境,捕捉有效信息,通过解读把脉,推敲揣摩,听弦外之音,悟言外之意,品个中真味。
一、前后关联,对比筛选
对于两个或多个相近的词句,如果蜻蜒点水式地阅读,或者对其中的相似之处进行孤立的分析,就难以分辨其细微之处。只有前后勾联,联系具体的情境,对比分析,逐步筛选,特别是同中求异,尽可能地把差异突显出来,加以甄别,才能把握其实质,领悟各自奥妙,真正于模棱两可时判定真伪,从似是而非处明辨泾渭。
我们来分析一道经典试题:
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_。
所供选择的两个词语“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意义相近,即使从词典上查阅,也无从分辨其差异,实在难以遴选。因此,就更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研究。初看,两句中前者是“奇珍异宝”,后者是“奇峰异岭”,对陈述对象寄寓的感情色彩基本相同。再看,前者用“陈列”,后者用“扑面而来”,进行玩味比较,可以发现前者更多地体现了静态因素,后者明显地表现出动态特点,这动态感极强的“扑面而来”,用“应接”衔接最佳。捕捉准这一思维的闪光点,就会豁然开朗。
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
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
通过研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前句就展品的造型生动鲜活而言,后句就货物的品种繁多而言。生动鲜活——“美”,品种之多——“满”,分别选“美不胜收”、“琳琅满目”,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把握关键,揭示实质
语文文本的信息量一般较大,这就更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住关键。而关键常常不在显眼处,有时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却总在细微处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甚至有些语句如果流于一般性阅读,往往还会被字面假象迷惑。只有通盘考察,细心搜寻,抓住关键,捕捉揭示实质的闪光点,才能切实消除审美疲劳,把握文章言直意曲的特点,真正领会其深刻的用意。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学生阅读的时候,往往浮光掠影,不加珍视,使得值得关注的精彩之处擦肩而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透露重要的信息。而葛朗台眼睛里透出的是“差不多”慈祥的目光,这与真正的爱子之情大异其趣。穷形尽相的大手笔,深刻传神地刻画出葛朗台骨子里的丑恶,“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如果不紧密结合语境,不能抓住关键,就会曲解作品真正的意义,正如有些学生的解读,认为葛朗台受到触动,有所转变,的确变得慈祥了,这就与实际大相径庭了。
三、大处着眼,由表及里
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从微观着手,而且还要在宏观上着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就事论事,不从整体上来进行审视,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拨开笼罩在局部之上的疑云,就不能真正看透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要明确一个意思,就必须在对语句涉及的对象、背景、有关的情节和特征等方面了然于胸的前提下,再去领悟语句的深层含义。
同样以《守财奴》为例,葛朗台老头千方百计哄骗女儿,作者不仅活灵活现地描摹出守财奴的语言,而且动作描写也入木三分,言浅意深:“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如果忽略了老葛朗台的身份和经历,不了解法国当时有关财产继承的法律,孤立地单从字面上来揣摩,那就可能认为拍手是葛朗台在对失去母亲的女儿表示亲近,亦或是在赞许女儿的贤德和孝顺,再不然就是葛朗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而兴高采烈。这些理解都不准确。葛朗台是一个嗜金成癖的商人,一言一行都赤裸裸地围绕着金钱这个轴心转,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就是对葛朗台所有行为的最好注释。拍板成交,是交易买卖成功的标志。所以,拍手是葛朗台商人本能的动作,是他把一切人际关系都视为交易关系的自然表现。在这里,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也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如果缺少一个方面的影响,对另一方面的分析往往浅尝辄止,难究其实。
四、进入角色,揣摩品味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传递着某种特定的信息,而要真正理解其意蕴,就必须进入角色,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感悟。如果徘徊在作品创设的情调氛围之外,“谁解此中味”?正如王国维所言,真感情才是真境界。而只有设身处地加以揣摩、品味,才能领会真感情,达到真境界。
《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处描写: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是值得玩味的精彩场景,向来为大家推崇。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阅历所限,感受不到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以体验。“你怎么了?”也许是每个妻子都具备的温柔品性。“怎么了,你?”可能是略带愠情的责备和追问。水生脸上一丝细微的变化,没有逃过妻子温顺而敏锐的目光,在她的内心激起了涟漪。作者通过倒装句式、细节描写把这种微妙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进入角色,揣摩不同的情态,才会找到感觉,强化信息,产生效果。这样,水生嫂细腻、急切、对丈夫爱护有加,情真而又能自持的神情维妙维肖,韵味洋溢,就会精彩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五、拓宽思路,合理联想
对某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囿于语句本身,即使冥思苦想,也难悟真谛。这就要拓宽思路,进行合理的联想,从更为广阔的背景出发,甚至要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作连贯的思索,深入到语句内部,揣摩作者的意图。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劈头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前面没有必要的铺垫,起句就用了一个“也”字,显得十分突兀。有些学生即使对此表示认同,也不能推究此中的内涵。如果能拓展开去,联想到《人,又少了一个》中的“又”字的特殊作用,就不难悟出其深意。这里的“也”不能忽视: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美丽、温柔是一个姑娘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本。玛蒂尔德认为自己“也”具备了这一条件,可为什么不能像阔太大那样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呢?一个“也”字,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思想,预示她的悲剧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玩物的病态社会心理和特质决定的。
六、分析修辞,推断真意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运用修辞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色彩和感染性,使作品拓展了可以二度创作的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我们结合语言环境以及作品的相关背景,对作者的用意进行分析推断。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描写月色的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直截了当地理解“酣眠”和“小睡”,就难免出笑话。在这里作者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朦胧的美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暂时的解脱和片刻的偷闲,在这恬淡迷朦的月色下逍遥、排遣,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
夷浩方,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一、前后关联,对比筛选
对于两个或多个相近的词句,如果蜻蜒点水式地阅读,或者对其中的相似之处进行孤立的分析,就难以分辨其细微之处。只有前后勾联,联系具体的情境,对比分析,逐步筛选,特别是同中求异,尽可能地把差异突显出来,加以甄别,才能把握其实质,领悟各自奥妙,真正于模棱两可时判定真伪,从似是而非处明辨泾渭。
我们来分析一道经典试题:
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_。
所供选择的两个词语“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意义相近,即使从词典上查阅,也无从分辨其差异,实在难以遴选。因此,就更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研究。初看,两句中前者是“奇珍异宝”,后者是“奇峰异岭”,对陈述对象寄寓的感情色彩基本相同。再看,前者用“陈列”,后者用“扑面而来”,进行玩味比较,可以发现前者更多地体现了静态因素,后者明显地表现出动态特点,这动态感极强的“扑面而来”,用“应接”衔接最佳。捕捉准这一思维的闪光点,就会豁然开朗。
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
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
通过研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前句就展品的造型生动鲜活而言,后句就货物的品种繁多而言。生动鲜活——“美”,品种之多——“满”,分别选“美不胜收”、“琳琅满目”,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把握关键,揭示实质
语文文本的信息量一般较大,这就更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住关键。而关键常常不在显眼处,有时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却总在细微处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甚至有些语句如果流于一般性阅读,往往还会被字面假象迷惑。只有通盘考察,细心搜寻,抓住关键,捕捉揭示实质的闪光点,才能切实消除审美疲劳,把握文章言直意曲的特点,真正领会其深刻的用意。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学生阅读的时候,往往浮光掠影,不加珍视,使得值得关注的精彩之处擦肩而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透露重要的信息。而葛朗台眼睛里透出的是“差不多”慈祥的目光,这与真正的爱子之情大异其趣。穷形尽相的大手笔,深刻传神地刻画出葛朗台骨子里的丑恶,“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如果不紧密结合语境,不能抓住关键,就会曲解作品真正的意义,正如有些学生的解读,认为葛朗台受到触动,有所转变,的确变得慈祥了,这就与实际大相径庭了。
三、大处着眼,由表及里
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从微观着手,而且还要在宏观上着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就事论事,不从整体上来进行审视,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拨开笼罩在局部之上的疑云,就不能真正看透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要明确一个意思,就必须在对语句涉及的对象、背景、有关的情节和特征等方面了然于胸的前提下,再去领悟语句的深层含义。
同样以《守财奴》为例,葛朗台老头千方百计哄骗女儿,作者不仅活灵活现地描摹出守财奴的语言,而且动作描写也入木三分,言浅意深:“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如果忽略了老葛朗台的身份和经历,不了解法国当时有关财产继承的法律,孤立地单从字面上来揣摩,那就可能认为拍手是葛朗台在对失去母亲的女儿表示亲近,亦或是在赞许女儿的贤德和孝顺,再不然就是葛朗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而兴高采烈。这些理解都不准确。葛朗台是一个嗜金成癖的商人,一言一行都赤裸裸地围绕着金钱这个轴心转,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就是对葛朗台所有行为的最好注释。拍板成交,是交易买卖成功的标志。所以,拍手是葛朗台商人本能的动作,是他把一切人际关系都视为交易关系的自然表现。在这里,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也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如果缺少一个方面的影响,对另一方面的分析往往浅尝辄止,难究其实。
四、进入角色,揣摩品味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传递着某种特定的信息,而要真正理解其意蕴,就必须进入角色,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感悟。如果徘徊在作品创设的情调氛围之外,“谁解此中味”?正如王国维所言,真感情才是真境界。而只有设身处地加以揣摩、品味,才能领会真感情,达到真境界。
《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处描写: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是值得玩味的精彩场景,向来为大家推崇。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阅历所限,感受不到其中的妙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以体验。“你怎么了?”也许是每个妻子都具备的温柔品性。“怎么了,你?”可能是略带愠情的责备和追问。水生脸上一丝细微的变化,没有逃过妻子温顺而敏锐的目光,在她的内心激起了涟漪。作者通过倒装句式、细节描写把这种微妙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进入角色,揣摩不同的情态,才会找到感觉,强化信息,产生效果。这样,水生嫂细腻、急切、对丈夫爱护有加,情真而又能自持的神情维妙维肖,韵味洋溢,就会精彩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五、拓宽思路,合理联想
对某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囿于语句本身,即使冥思苦想,也难悟真谛。这就要拓宽思路,进行合理的联想,从更为广阔的背景出发,甚至要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作连贯的思索,深入到语句内部,揣摩作者的意图。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劈头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前面没有必要的铺垫,起句就用了一个“也”字,显得十分突兀。有些学生即使对此表示认同,也不能推究此中的内涵。如果能拓展开去,联想到《人,又少了一个》中的“又”字的特殊作用,就不难悟出其深意。这里的“也”不能忽视: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美丽、温柔是一个姑娘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本。玛蒂尔德认为自己“也”具备了这一条件,可为什么不能像阔太大那样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呢?一个“也”字,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思想,预示她的悲剧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玩物的病态社会心理和特质决定的。
六、分析修辞,推断真意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运用修辞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色彩和感染性,使作品拓展了可以二度创作的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我们结合语言环境以及作品的相关背景,对作者的用意进行分析推断。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描写月色的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直截了当地理解“酣眠”和“小睡”,就难免出笑话。在这里作者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朦胧的美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暂时的解脱和片刻的偷闲,在这恬淡迷朦的月色下逍遥、排遣,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
夷浩方,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