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89—01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是否具备解题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语文学习方法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读二勾三说四做五编”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读为本,领会题目要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对数学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过程,是对数学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过程。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法和思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较为清晰的表象,从而化难为易,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面对一道数学题,当学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读通题目,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习惯。
二、勾画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学生自己读题并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勾出信息和问题中的关键词,重读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学生读题,将自己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并指名读题。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或声音强调关键的词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勾画出问题和对应的信息,找出关键词圈出来再完成题目,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不清带来的错误。
三、注重表达,找出数量关系
在学生通过“读”和“勾”两个环节,真正理解和推敲了题意之后,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复述出来,这对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经验描述思考过程。比如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还可以进行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迁移等方法,理解题意。比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道题相似?”来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让学生在介绍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有序地表达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手脑并用,再现思维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能使其将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一年级教学“同样多、多些、少些”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出4个○,再要求学生摆出和○同样多的△,很多学生很快摆出4个△;教师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摆4个△?学生通过刚才动手操作,体会到“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多些、少些”,将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自主编题,唤醒创新思维
尝试让学生“自主编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低年级数学题目大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而学生经常会观察到一些与题目信息无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示范,让学生学会注意主要信息,尽量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清晰地指向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情境中的信息编故事,可以仿照课本练习题编题,可以根据图表进行对比编题,可以补充题目的条件或问题,还可以改编应用题,多手段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来自实践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力。
编辑:谢颖丽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89—01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是否具备解题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语文学习方法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读二勾三说四做五编”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读为本,领会题目要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对数学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过程,是对数学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过程。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法和思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较为清晰的表象,从而化难为易,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面对一道数学题,当学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读通题目,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习惯。
二、勾画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学生自己读题并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勾出信息和问题中的关键词,重读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学生读题,将自己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并指名读题。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或声音强调关键的词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勾画出问题和对应的信息,找出关键词圈出来再完成题目,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不清带来的错误。
三、注重表达,找出数量关系
在学生通过“读”和“勾”两个环节,真正理解和推敲了题意之后,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复述出来,这对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经验描述思考过程。比如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还可以进行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迁移等方法,理解题意。比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道题相似?”来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突破口。让学生在介绍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有序地表达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手脑并用,再现思维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能使其将思维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例如,一年级教学“同样多、多些、少些”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出4个○,再要求学生摆出和○同样多的△,很多学生很快摆出4个△;教师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摆4个△?学生通过刚才动手操作,体会到“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多些、少些”,将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自主编题,唤醒创新思维
尝试让学生“自主编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低年级数学题目大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而学生经常会观察到一些与题目信息无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示范,让学生学会注意主要信息,尽量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清晰地指向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情境中的信息编故事,可以仿照课本练习题编题,可以根据图表进行对比编题,可以补充题目的条件或问题,还可以改编应用题,多手段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来自实践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