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192-01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名著导读就是在新课改中应运而生的。既然是新生事物,那么在对名著阅读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变革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指导我们的学生对名著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训练,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目标。
目前针对名著导读进行的课堂教学有很多,那么如何验证一节课堂教学对名著导读的设计是否合理,或者说对名著导读是否起到启发和思辨的作用呢?
下面,我首先带领大家认识名著导读《昆虫记》的作者,作为后面对其著作《昆虫记》反思的铺垫。
“天鹅飞翔于银河之间,下面围绕着我的,有昆虫的音乐,时起时息。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这几句话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我们心目之中,昆虫学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昆虫标本的科学家,可是看过他写的科普作品,我更倾向于称呼他为科普作家,甚至可以称他为“诗人或者艺术家”。
显然,法布尔这个伟大的动物学家,自身就带有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这让《昆虫记》这部作品更有可读性,导读课程也就更有趣味,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学生能更投入地进入名著《昆虫记》导读课程;而作为老师,也更有兴趣去研读有关《昆虫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并从中学习和反思,让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
在我们初中阶段,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很多,但是我们在针对名著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体现思辨的教学思维,同时要让我们的名著阅读课堂充满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就《昆虫记》这一课堂教学设计,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反思。
1.从课堂教學设计来看
对名著导读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预设上,体现了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
从课文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多种读书方法和自制昆虫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体现课堂的思辨性;通过小组合作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现课堂的科学性;通过学习课文《昆虫记》,感受法布尔对大自然深沉而又活泼的爱,将枯燥的科学变成艺术,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从教学重点来看,《昆虫记》的教学重点就是了解昆虫,学习阅读方法,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都体现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课前贮备,都是对整节课堂的辅助,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整节阅读课上学到知识,习得方法,感悟思想,提高能力。
2.从具体课堂流程来看
阅读课堂的流程我们接触过很多,但是名著导读的阅读课堂可获得的参考却不多。那么名著阅读的课堂究竟如何实施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呢?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仍然是我课堂环节设计的总原则,例如:
(1)从课堂导入来看,利用《黑猫警长》中的“螳螂案件”导入课文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开头就给学生“昆虫有趣”这样的感觉。同时,“螳螂案件”本身就是一个真实而又严肃的科普知识点,也就体现了这节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从初步感知来看,通过两个俏皮可爱的谜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兴趣,通过与《昆虫记》相对应语段比较分析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所以在这一部分,充分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思辨性,当然还有艺术性。
(3)从读法指导上来看,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这一部分是本次课堂的重点,体现名著导读阅读课堂的特点,同时也体现科普作品自身的特点,实现了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通过“读封面”这一流程,让学生可以了解作品,走近作者。我们都知道《昆虫记》不仅仅是一部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作者法布尔不仅仅是一名昆虫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思辨性,所以说他也是一名哲学家。
通过的“读目录”这一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法布尔对于自己的事业的热爱,对昆虫的喜爱。他将目录中的名字取得那么有趣可爱、有艺术性,当然这些目录又是真实科学的纪录与创作,所以又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通过“读正文”这一重点环节,运用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来阅读名著的内容。在泛读的教学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现了课堂的思辨性,同时将《昆虫记》的思维导图做的那么精致可爱,充分体现了课堂的艺术性,以此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思考的热情,充分了解名著的内容,习得课文知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在精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螳螂捕食”这一内容的详细阅读,可以充分了解《昆虫记》的特点——细致人微地描写昆虫特征,将螳螂“心理专家”这一角色处理得很真实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却又充满艺术气息,不枯燥不乏味,能够引入人胜;同时,学生要演绎自己对昆虫的认识,必须对所学知识思考、辨识,具有极高的思辨性。
总之,关于名著导读阅读课堂的思考和反思的路还很长,要走很久,而能够走多远却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担起名著导读这一重任,有更多的语文老师能够探寻出操作性更强而又兼具科学、艺术、思辨的名著阅读方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得更好,能够更上一层楼。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名著导读就是在新课改中应运而生的。既然是新生事物,那么在对名著阅读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变革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指导我们的学生对名著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训练,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目标。
目前针对名著导读进行的课堂教学有很多,那么如何验证一节课堂教学对名著导读的设计是否合理,或者说对名著导读是否起到启发和思辨的作用呢?
下面,我首先带领大家认识名著导读《昆虫记》的作者,作为后面对其著作《昆虫记》反思的铺垫。
“天鹅飞翔于银河之间,下面围绕着我的,有昆虫的音乐,时起时息。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这几句话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我们心目之中,昆虫学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昆虫标本的科学家,可是看过他写的科普作品,我更倾向于称呼他为科普作家,甚至可以称他为“诗人或者艺术家”。
显然,法布尔这个伟大的动物学家,自身就带有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这让《昆虫记》这部作品更有可读性,导读课程也就更有趣味,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学生能更投入地进入名著《昆虫记》导读课程;而作为老师,也更有兴趣去研读有关《昆虫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并从中学习和反思,让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
在我们初中阶段,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很多,但是我们在针对名著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体现思辨的教学思维,同时要让我们的名著阅读课堂充满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就《昆虫记》这一课堂教学设计,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反思。
1.从课堂教學设计来看
对名著导读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预设上,体现了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
从课文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多种读书方法和自制昆虫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体现课堂的思辨性;通过小组合作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现课堂的科学性;通过学习课文《昆虫记》,感受法布尔对大自然深沉而又活泼的爱,将枯燥的科学变成艺术,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从教学重点来看,《昆虫记》的教学重点就是了解昆虫,学习阅读方法,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都体现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课前贮备,都是对整节课堂的辅助,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整节阅读课上学到知识,习得方法,感悟思想,提高能力。
2.从具体课堂流程来看
阅读课堂的流程我们接触过很多,但是名著导读的阅读课堂可获得的参考却不多。那么名著阅读的课堂究竟如何实施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呢?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仍然是我课堂环节设计的总原则,例如:
(1)从课堂导入来看,利用《黑猫警长》中的“螳螂案件”导入课文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开头就给学生“昆虫有趣”这样的感觉。同时,“螳螂案件”本身就是一个真实而又严肃的科普知识点,也就体现了这节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从初步感知来看,通过两个俏皮可爱的谜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兴趣,通过与《昆虫记》相对应语段比较分析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所以在这一部分,充分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思辨性,当然还有艺术性。
(3)从读法指导上来看,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这一部分是本次课堂的重点,体现名著导读阅读课堂的特点,同时也体现科普作品自身的特点,实现了课堂的科学性、思辨性和艺术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通过“读封面”这一流程,让学生可以了解作品,走近作者。我们都知道《昆虫记》不仅仅是一部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作者法布尔不仅仅是一名昆虫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思辨性,所以说他也是一名哲学家。
通过的“读目录”这一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法布尔对于自己的事业的热爱,对昆虫的喜爱。他将目录中的名字取得那么有趣可爱、有艺术性,当然这些目录又是真实科学的纪录与创作,所以又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通过“读正文”这一重点环节,运用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来阅读名著的内容。在泛读的教学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现了课堂的思辨性,同时将《昆虫记》的思维导图做的那么精致可爱,充分体现了课堂的艺术性,以此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思考的热情,充分了解名著的内容,习得课文知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在精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螳螂捕食”这一内容的详细阅读,可以充分了解《昆虫记》的特点——细致人微地描写昆虫特征,将螳螂“心理专家”这一角色处理得很真实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却又充满艺术气息,不枯燥不乏味,能够引入人胜;同时,学生要演绎自己对昆虫的认识,必须对所学知识思考、辨识,具有极高的思辨性。
总之,关于名著导读阅读课堂的思考和反思的路还很长,要走很久,而能够走多远却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担起名著导读这一重任,有更多的语文老师能够探寻出操作性更强而又兼具科学、艺术、思辨的名著阅读方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得更好,能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