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城镇化;盐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32 — 03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1〕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关键。江苏省盐城市建市30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已經成为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瓶颈。从实践效果看,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
(一)城镇化进程总体偏慢。据统计,目前盐城市城镇化水平为58%左右,低于江苏省全省65%的平均水平。盐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上升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整体来看,盐城城镇化水平呈现“区里高于县(市)、南部高于北部”的不均衡现象。
(二)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盐城作为江苏省最大、全国前列的农业大市,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位居全省后位。二是土地利用不集约。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三是生态环境不如意。盐城市不少化工园区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威胁。
(三)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由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市区和县(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处于全省较后的位次。
城镇化进程依赖于当地人力资源水平,盐城市人力资源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农村。自2015 年以来,随着盐城市农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提供了充沛的人口资源。但是,盐城地区不少劳动力外流,致使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目前,盐城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盐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比重仍然较大。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又逐年减少。整体而言,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农民学历水平、科技素养、身体素质、管理经营能力等方面。从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来看,盐城地区农村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科技素养来看,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科学操作水平明显偏低。农村普遍缺乏技术推广人员,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活动中,以理论化培训为主,而且频率不高。从身体素质、医疗卫生条件上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产业分布方面的不合理是盐城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第一产业是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分布的主要产业,且比重相对较高。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呈增长态势,但依然较少。
1.经费投入不足。从全市范围来看,盐城市在农民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中投入的经费总体偏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政府下达的经费总量与实际到位资金数目存有差距。根据调查,在盐城市城区下辖的13个乡镇(街道)中,基本都没有将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位。
2.重视程度不够。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地区整个继续教育事业中处于边缘地带。盐城地区尤其是一些县域社区培训中心,普遍都缺乏独立的法人实体和人员编制。还有不少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编制挂靠在中小学,没能体现出一种类型教育该有的地位。
3.部门协调不畅。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统筹协调。但在具体事务中,不少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教育资源浪费,这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2〕
1.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目前,对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多是重形式,轻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参加培训面临最大问题中“培训内容不适用”的比例占40.63%,“培训内容听不懂”的比例占29.08%。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培训资源的供给出现问题,资源质量不高,加之有的培训内容缺乏操作性,必然不受农民的欢迎。
2.培训方式不具灵活性。要强化培训的效果,必须注重改善培训方式。为提升培训实效,培训需考虑到农民的参与意愿。不少培训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将培训安排在农忙期,必然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培训中主要以室内授课和集中授课等形式为主,现场实践操作内容偏少。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没能得到合理的运用。
1.存有传统的小农意识。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受益者,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但很多农民还有着小农意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甚至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与其参加培训还不如下田干活或出门打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32 — 03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1〕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关键。江苏省盐城市建市30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已經成为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瓶颈。从实践效果看,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
一、盐城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一)城镇化进程总体偏慢。据统计,目前盐城市城镇化水平为58%左右,低于江苏省全省65%的平均水平。盐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上升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整体来看,盐城城镇化水平呈现“区里高于县(市)、南部高于北部”的不均衡现象。
(二)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盐城作为江苏省最大、全国前列的农业大市,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位居全省后位。二是土地利用不集约。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三是生态环境不如意。盐城市不少化工园区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威胁。
(三)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由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市区和县(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处于全省较后的位次。
二、盐城市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态势
城镇化进程依赖于当地人力资源水平,盐城市人力资源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农村。自2015 年以来,随着盐城市农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提供了充沛的人口资源。但是,盐城地区不少劳动力外流,致使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目前,盐城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存量大且劳动力过剩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盐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比重仍然较大。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又逐年减少。整体而言,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总体质量不高且综合素质偏低
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农民学历水平、科技素养、身体素质、管理经营能力等方面。从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来看,盐城地区农村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科技素养来看,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科学操作水平明显偏低。农村普遍缺乏技术推广人员,大部分农民未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活动中,以理论化培训为主,而且频率不高。从身体素质、医疗卫生条件上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整体结构不平衡
产业分布方面的不合理是盐城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第一产业是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分布的主要产业,且比重相对较高。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呈增长态势,但依然较少。
三、职业教育视域下盐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管理缺位,农村职教协同发展的机制失灵
1.经费投入不足。从全市范围来看,盐城市在农民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中投入的经费总体偏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政府下达的经费总量与实际到位资金数目存有差距。根据调查,在盐城市城区下辖的13个乡镇(街道)中,基本都没有将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位。
2.重视程度不够。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地区整个继续教育事业中处于边缘地带。盐城地区尤其是一些县域社区培训中心,普遍都缺乏独立的法人实体和人员编制。还有不少成人教育机构的教师编制挂靠在中小学,没能体现出一种类型教育该有的地位。
3.部门协调不畅。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统筹协调。但在具体事务中,不少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教育资源浪费,这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2〕
(二)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够
1.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目前,对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多是重形式,轻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参加培训面临最大问题中“培训内容不适用”的比例占40.63%,“培训内容听不懂”的比例占29.08%。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培训资源的供给出现问题,资源质量不高,加之有的培训内容缺乏操作性,必然不受农民的欢迎。
2.培训方式不具灵活性。要强化培训的效果,必须注重改善培训方式。为提升培训实效,培训需考虑到农民的参与意愿。不少培训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将培训安排在农忙期,必然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培训中主要以室内授课和集中授课等形式为主,现场实践操作内容偏少。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没能得到合理的运用。
(三)农民缺乏培训意愿,人力资源开发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1.存有传统的小农意识。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受益者,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但很多农民还有着小农意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甚至有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与其参加培训还不如下田干活或出门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