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最具活力的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应通过教育熏陶、媒体宣传、亲身实践等方面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积极成为其信仰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高校;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核心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一环, 它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会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未来人生轨迹发展。然而,由于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相关性,在总体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受会到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透和各方面因素的隐性影响,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因此,探究一条有力有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畅通之路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本文就此展开阐述。
一、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大学生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途径。强调出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社会应不遗余力的努力形成最大程度的思想共识,并将此转化成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来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影响,物为我用,培育理性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与精神文明修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他强调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内学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在笔者看来,如果像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那样把软实力看作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那么,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无非就是其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和对外吸引力的统一。而要提升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和对外吸引力,就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长期的、渐缓的、递进的过程。
(二)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优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高校学子作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血液”,更应该带头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好优秀文化的作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要致力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界限、超越国度束缚、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始终相信,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文明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并迸发出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
(三)有利于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最质朴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向往,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正因为如此,发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得到了广泛认同。它不仅唤醒了中华民族最纯粹的信仰和情感,还具备凝聚起强大的统一的中国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明显增加
由于先进社会与技术文明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当前各类社会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倾向的意识形态理论,它们通过影视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等对社会产生广泛的渗入影响,导致社会中的部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不良社会思潮泛滥且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耐心指引正确的导向。
(二)家庭文化氛围营造依旧乏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需得到重视,涵盖着家庭、家教与家风。家庭,作为小单元的群体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在培育共同意识过程里起着深远的初期引领作用。当前,不少家庭成员对其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高,对传承家风的自性和自发性明显的日益减弱,家风的传承呈现出日趋淡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的表现为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家庭的凝聚力甚至影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良好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受益深远的,它就像春风夏雨润物细无声。因此,加强对各个家庭文化氛围的良好营造与熏陶,也是深入贯彻价值观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社会不良现象舆论导向有待明确
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这些历史上的英雄是人们所熟悉的,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标杆。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播有力突破了时间、空间、媒介的限制。这几年在互联网环境上,部分大众媒体为了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和轰动效应,用各种略带戏谑的方式来调侃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我的英雄,甚至对英雄提出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网上任性”,是对个人言论的缺乏严谨且不够负责的态度。它不仅蔓延涉及到历史领域的大是大非,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各高校学子和全社会人群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舆论现象应保持明确清晰的辨别能力,对不良社会舆论现象进行及时而严肃的鞭挞和引导。 三、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教育,通过讲好政治思想课凝聚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各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須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教学形式不应受限于传统枯燥的单向输出形式,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这一问题上,要懂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的成为一门受学生喜爱和好评的课程,其次,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质、属性、内涵、脉络,语言应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帮助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注重宣传,充分发挥宣传引领作用营造向上向好氛围
在宣传上,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讲好学校故事。拓宽大学校园媒体传播方式和途径,为文化自信的日常化、经常化接收信息提供基本的支撑。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媒体作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校园以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重构媒体通过校园传播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理念, 在牢牢占领自己文化阵地的同时,传递严肃性和趣味性二者兼顾的文化自信资源,这些都是校园媒体应该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媒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校园媒体在服务学校价值观培育大方向的同时,要紧密地与现代化媒体接轨融合,紧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尝试凝练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具有丰富内涵和理论高度的文化资源。此外应充分利用学校橱窗、宣传栏、户外广告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处处可见。
(三)强化实践,聚焦实践育人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大学要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规定,把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制度上给予保障。同时抓好专业实习实训。要着力塑造典型模范,通过鲜活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可以帮助师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先进表彰工作,让先进典型触手可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文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与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
关键词:高校;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核心的核心。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一环, 它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会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未来人生轨迹发展。然而,由于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相关性,在总体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受会到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透和各方面因素的隐性影响,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因此,探究一条有力有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畅通之路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本文就此展开阐述。
一、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大学生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途径。强调出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社会应不遗余力的努力形成最大程度的思想共识,并将此转化成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来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影响,物为我用,培育理性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与精神文明修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他强调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内学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在笔者看来,如果像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那样把软实力看作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那么,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无非就是其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和对外吸引力的统一。而要提升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内吸引力和对外吸引力,就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长期的、渐缓的、递进的过程。
(二)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优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高校学子作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血液”,更应该带头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好优秀文化的作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要致力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界限、超越国度束缚、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始终相信,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文明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并迸发出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
(三)有利于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最质朴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向往,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正因为如此,发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得到了广泛认同。它不仅唤醒了中华民族最纯粹的信仰和情感,还具备凝聚起强大的统一的中国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明显增加
由于先进社会与技术文明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当前各类社会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倾向的意识形态理论,它们通过影视媒体、自媒体、互联网等对社会产生广泛的渗入影响,导致社会中的部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不良社会思潮泛滥且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耐心指引正确的导向。
(二)家庭文化氛围营造依旧乏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需得到重视,涵盖着家庭、家教与家风。家庭,作为小单元的群体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在培育共同意识过程里起着深远的初期引领作用。当前,不少家庭成员对其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高,对传承家风的自性和自发性明显的日益减弱,家风的传承呈现出日趋淡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的表现为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家庭的凝聚力甚至影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良好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受益深远的,它就像春风夏雨润物细无声。因此,加强对各个家庭文化氛围的良好营造与熏陶,也是深入贯彻价值观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社会不良现象舆论导向有待明确
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这些历史上的英雄是人们所熟悉的,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标杆。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播有力突破了时间、空间、媒介的限制。这几年在互联网环境上,部分大众媒体为了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和轰动效应,用各种略带戏谑的方式来调侃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我的英雄,甚至对英雄提出质疑的声音不断出现。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网上任性”,是对个人言论的缺乏严谨且不够负责的态度。它不仅蔓延涉及到历史领域的大是大非,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各高校学子和全社会人群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舆论现象应保持明确清晰的辨别能力,对不良社会舆论现象进行及时而严肃的鞭挞和引导。 三、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教育,通过讲好政治思想课凝聚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各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須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教学形式不应受限于传统枯燥的单向输出形式,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这一问题上,要懂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的成为一门受学生喜爱和好评的课程,其次,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质、属性、内涵、脉络,语言应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帮助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注重宣传,充分发挥宣传引领作用营造向上向好氛围
在宣传上,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讲好学校故事。拓宽大学校园媒体传播方式和途径,为文化自信的日常化、经常化接收信息提供基本的支撑。通过多种灵活的渠道,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媒体作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校园以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重构媒体通过校园传播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理念, 在牢牢占领自己文化阵地的同时,传递严肃性和趣味性二者兼顾的文化自信资源,这些都是校园媒体应该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媒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校园媒体在服务学校价值观培育大方向的同时,要紧密地与现代化媒体接轨融合,紧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尝试凝练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具有丰富内涵和理论高度的文化资源。此外应充分利用学校橱窗、宣传栏、户外广告等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处处可见。
(三)强化实践,聚焦实践育人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大学要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规定,把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制度上给予保障。同时抓好专业实习实训。要着力塑造典型模范,通过鲜活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可以帮助师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先进表彰工作,让先进典型触手可及,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文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与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