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只说三分话”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o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以说明“讲话的艺术”是多么重要。
  某个开国皇帝少年时很穷,和一帮小伙伴放牛。某天一起偷别人地里的芋头,盛在砂罐里煮熟后,众牧童争抢,将罐打破,汤汁流了一地,只剩下芋头。多年后,起于布衣的皇帝坐了龙椅,昔日小伙伴来投奔。第一个人找到皇帝,当着皇帝扈从的面如实讲述那段往事,皇帝觉得很没面子,大声呵斥说不认识这人,把他赶了出来。第二个人进来跪下,说:万岁爷曾记否,微臣当年随驾征讨,攻破砂罐城,捉了芋将军,跑了汤将军……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讲述皇帝微末时和自己的交情,龙颜大悦,重重地赏赐了他。
  对这种传说不必去考证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民间的戏曲、评书中喜欢讲这类故事,实际上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流行的一种处世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文化:不提倡讲真话。
  传统的儒家圣贤有诸多论述谈到如何以诚待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士大夫阶层还是引车卖浆者,多数人信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三分话”指的就是不完全真实的想法。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的某些老外,至今对国人暧昧的态度很是恼火,因为他们不知道国人说的话是真实的意图还是另有隐情。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民族天生就虚伪,这里隐藏的是长期以来中国人的一种利益考量:讲真话吃亏,说假话获利。对多数人来说,道德上的追求总是要让位于现实利益。
  不讲真话或者尽量少讲真话,即使不得不讲真话也要讲得委婉动听,这样的文化形成自有其社會基础。中国是一个政治上早熟的国家,国人长期生活在泛政治化的社会,政治规则对普通人的生活哲学影响巨大。而“不讲真话”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大特点。昏君或暴君的标准脸谱就是拒绝真话和实话,讲真话的臣民在其治下没好下场;而圣明的君主相反,但这样的君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算稀缺物种。记录上古政治活动的《尚书》的《泰誓》中,周武王历数商纣王的罪状之一就是“焚炙忠良”,而据说惹得纣王动怒的原因是比干这类忠良给他说大实话。
  在天下礼崩乐坏、诸侯间攻伐不已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孟这些圣人企图以儒家的政治伦理救世,其重要内容就是仁义诚信,提倡讲真话、办实事。孟子游说各国君王,这老先生有时候气势咄咄逼人,说出一些让诸侯不喜欢的话,但多数时候为了游说的效果,他不得不用各种比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温柔的包装,哪怕对着他内心瞧不起的、“望之不似人君”的梁惠王。这种不得已的做法,到后世更是普遍被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学问。出自儒家荀子门下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专门有一篇文章《说难》,就是论述讲话特别是对君王和上司讲话的技巧:“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雄,没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相对后世而言,形成不了大一统的文化专制。孟子、韩非这样的人还是相当幸福的,说些真话,顶多得不到官爵,不会有什么人身威胁。及至秦始皇灭六国,开启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采纳李斯建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从此,文化专制是历代王朝的常态,讲真话得咎的风险更大。而秦始皇死后,赵高“指鹿为马”便成为这种文化专制恶果最典型的显现:事物之真假的表述已经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表态。在权力的威慑下,必须说假话才能活下去,而权力明目张胆不许人说真话,铲除真相呈现的基础,才能进一步推行专制。
  这种不讲真话的文化大行其道,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很快就会结出恶果,秦二世之亡就是例子。因此后世的中国统治者面临一种两难:完全提倡讲真话,让真实的信息畅通无阻,必然冲垮专制的堤坝;但一味地打压说真话,从上到下都这么干,绝大多数臣属合伙“欺君”(对君说的都是动人的假话),建立于信息虚假基础的统治同样是不牢固的。一些有雄才大略的所谓明君更是注意这个问题,生怕被臣下欺骗。朱元璋建立“特务”制度,康熙更是对明朝皇帝的做法发扬光大,在全国安插“情报员”,有时在与地方来的官员谈话时,故意透露出从密折中获得的当地气候、物价信息,以示明察秋毫。
  然而,整个皇权政治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禁锢思想、钳制言论、控制信息,皇帝要想在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为自己留个特例,不被人欺,获知真实的信息,这种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整个官场文化已发展成说假话才能办大事、得大利益,欺上瞒下已成为各级官员合乎逻辑的选择。
  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中所说的那种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也是帝制时代的常态。明末陕西农民王二起事后,各州县民变蜂起,当时陕西巡按胡廷宴,最讨厌听到接连不断的民变报告,让兵士打各州县报信者的屁股,斥责他们夸大其词,说这些无非是没饭吃的饥民而已,抢掠到明年春天自然会停止。这种处置方式看起来荒唐,但符合当时陕西地方官的利益考量:他们没有信心也没有忠诚来替朝廷主动安抚或剿灭零星民变,而且太主动很可能卖力不讨好,被政敌抓住把柄——最保险的方式是粉饰太平,当维持会长维持到自己卸任,哪管后任者是否面临洪水滔天。而袁克定为了自己能做太子,不惜办一份只印一张的假《顺天时报》,蒙骗父亲袁世凯,让他相信复辟帝制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最后把袁家命运蒙骗到沟里去了。
  只要文化专制的土壤还在,只要统治者依然热衷于钳制舆论、控制信息,不说真话就一定会大行其道。靠圣贤的道德宣讲,靠明君贤臣的个人努力,不可能根本改变这种现象。
其他文献
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首倡“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五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面”和“尊严”旋即成为国人热议的词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上世纪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2005年注重“促進社会公平正义”,再到今日的“体面尊严”论,这充分表明,民众的福祉正一步步成为政府施政理念和国家发展哲学的
期刊
【家乡是梦,自己是麻雀】  幼时,脑子里的家乡就是中国,家乡人就是中国人。家乡人幻化为一个形象,是一个佝偻着腰身,戴着一顶破草帽,在一片谷地里驱赶麻雀的老农。那是我的老姨父,也是家乡老农的一般形象。  上大学后,心里的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家乡人就是自己。见了五湖四海的人,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是老姨父,别人是不能驱赶的麻雀。  再到后来,家乡成了地理名词,自己则是一个兵马俑。  现在,家乡是一
期刊
【宗教灵感让落第书生绝处逢生】  1843年,广东发生了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洪秀全在广州应试,第四次落第,回花县老家撤去塾中孔子像改信上帝;两广总督祁某奏请开制器通算一科,被礼部议驳,以老病乞休。两件事都与科举制有关,微妙的国运系于科举一线。  洪秀全是被科举制淘汰下来的小角色,可他振臂一呼,却成了掀天揭地的大人物。一个四次落第的书生,在绝望中认定上帝能拯救他,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决非柳暗花明所能
期刊
2010年,堪称考验人类生存的元年。气候异常显示威力,多个国家暴雨成灾,北半球国家酷热难耐,南半球国家却气候严寒。在中国,整个夏天被酷热和暴雨折磨得苦不堪言,直接经济损失可能高达几千亿元,而间接的心理伤害更是无法估算。  面对接踵而来的气候、生态等自然压力,人们不能不问: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地球真的是变了吗,人类真的需要无休止地与灾害相伴吗?看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人们,每到夏天便要与洪水、塌方、
期刊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一书写得洋洋洒洒,风风火火,好比是川菜中的辣椒,读来辛辣而又痛快淋漓。  楚渔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大问题: 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中国近代落后是个综合性的问题,这本书从政治、经济、制度以外的另一视角切入,触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根本缺陷。  1982年,刘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提出中国民族性长于综合、笼统,而不
期刊
周洋夺冠后要感谢谁?按理说这完全是她自己的事。嘴上没说感恩不等于心中没有感恩,这是人之常情,很少会有人斤斤计较。可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硬要较真,批评周洋只感谢父母,没有感谢国家。  既然要较真,这里就不能不说一说周洋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什么?如果把它与祖国区分开来,国家不过是一堆法律文件和一串官僚体系的混合物。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是个体存在与整体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期刊
周有光《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11月)终于出版了。周老在105岁之前对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向后来者和晚辈们提交了一系列独特的诠释和新的视角。这恐怕不能不算是当前知识界的一件大事。  85岁离开办公室后,老先生依然如饥似渴地读书,不知疲倦地把中外文中有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分发给同好小辈传阅。品读老先生的文章,眼前仿佛看到了这位百岁公
期刊
在历史的非常时期,常有为数不多的非常人物。这种非常人物的一个标志就是有着大多数人所没有的一双慧眼,能看到并敢于说出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东西,作出大多數人无法作出的判断或预见。“文革”中叶剑英对国际问题的研判,就是这方面的生动例证。    【流放中的“叶参座”:   预测中国如期恢复联合国席位】  1969年10月,叶剑英被“战备疏散”到湖南,直到1970年7月16日才从湖南回到北京。在近300天几近流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公共空间已经多有气象。有人主张废除婚姻和家庭,有人激烈反击……然而论战参与者均就事论理,保持了谦谦君子之风,这种讨论问题的“君子之争”,适足为今人借鉴。    洪秀全、康有为、毛泽东“去家废婚”之理想    谈到20世纪中国废除婚姻与家庭的呼声,还得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1845年,受基督教影响,洪秀全写下《原道救世歌》,主张打破国家、种族、阶级和家庭的界限,
期刊
抗战关键阶段,孙科、白崇禧迷惑于希特勒的一时胜利,主张中国应该“联德”。试想,如果蒋介石采纳孙、白等人意见,中国的命运将与希特勒绑在一起,那么二战结束,中国将会有什么样的可怕命运?    孙科、白崇禧等人主张“联德、绝英”     1940年7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七中全会。2日,讨论外交问题,首由外交部长王宠惠报告国际形势,谈到日本逼迫法国政府关闭滇越铁路,断绝中国对外通道,成功后又逼迫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