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需侧重于学生德育、智力能力的开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展观念。由此可见,教师需创新家校共育的模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习惯、智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文明礼仪规范。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家校共育方式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作用,探讨了该方法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方法。
【关键词】 家校共育 促進 小学生 文明礼仪 日常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87-01
引言
小学生的行为能力、思想价值观还不完善,需要给予学生全面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可见,教师需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能力的养成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家校共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努力配合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
1.家校共育方式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作用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对学生文明礼仪、责任意识、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情感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注意将家校共育模式应用至德育教育中,结合学生的社会能力、成长情况以及家庭背景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要求家长围绕该模式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在逐步培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积极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文明礼仪,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
2.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办法
2.1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家校共育平台
教师应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出一个集沟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至网络教育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开展,能让家长重视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培育作用。首先,教师需搭建家长交流群,即利用微信建立“讨论组”,在讨论组中推送关于德育教育、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推文,如推送“【传统文化】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这一文章,要求家长向学生介绍关于称谓、问候方面的基本礼仪,促使学生能够乐于与长辈进行交流,且交流中掌握敬语的使用方法。比如当学生去亲友家做客时,需注意不可大声说话、离开时应说出感谢的话语,帮助学生养成做客礼仪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分析哪些还需简要改进。其次,教师可在讨论组中提出相关学习话题,诱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至讨论过程中,并及时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及思路。通过有效的引导后,为家长与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整交流空间,能让家长利用该话题更全面的了解到孩子成长情况。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家长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意见,告知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最后,教师还应要求家长在讨论组中分享关于孩子的成长情况及变化情况。如对比通过德育教育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利于让家长更科学的为孩子制定一套阶段性的教育形式。例如某位家长在群中说明在教育前自己的孩子饭前总是不洗手,向孩子介绍吃饭的礼仪后,发现孩子吃饭时养成了细嚼慢咽的习惯,并且饭前养成了洗手的习惯,吃完后这位孩子还收拾了自己的碗筷。通过要求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进而养成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
2.2积极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问题
教师应积极召开家长会,引导学生家长与教师及时反映、沟通学生在家的行为规范,并给予家长针对性建议,有利于发挥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每学期教师可组织2次家长会(新学期开始前、期末考试结束后),同时确定家长会内容。其中,宣讲内容可包括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成长情况三方面内容,同时还需要讲述关于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制度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至教学工作当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向家长讲述如何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尤其是需尽量避免打骂教育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应积极指出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情况,包括于是否注意个人仪表、是否养成谦让、合作的意识、是否存在打架等情况。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同时给予家长一定的解决措施,要求家长后期在教育过程明确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引导三好学生家长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引导其他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在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情境及情绪变化,并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讨论。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家长介绍关于日常行为规范及文明礼仪的培养措施,教导家长们围绕这一方向开展教育,进而提升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围绕此类方式对学生文明礼仪及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培养工作。另外,教师还应创新家校共育方式,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张彬.激发学生行为规范内驱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4):858,857.
[2]钟义彦.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基于小学生家校德育现状的思考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00(004):157-158.
【关键词】 家校共育 促進 小学生 文明礼仪 日常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87-01
引言
小学生的行为能力、思想价值观还不完善,需要给予学生全面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可见,教师需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能力的养成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家校共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努力配合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
1.家校共育方式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作用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对学生文明礼仪、责任意识、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情感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注意将家校共育模式应用至德育教育中,结合学生的社会能力、成长情况以及家庭背景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要求家长围绕该模式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在逐步培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积极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文明礼仪,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
2.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办法
2.1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家校共育平台
教师应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出一个集沟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至网络教育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开展,能让家长重视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培育作用。首先,教师需搭建家长交流群,即利用微信建立“讨论组”,在讨论组中推送关于德育教育、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推文,如推送“【传统文化】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这一文章,要求家长向学生介绍关于称谓、问候方面的基本礼仪,促使学生能够乐于与长辈进行交流,且交流中掌握敬语的使用方法。比如当学生去亲友家做客时,需注意不可大声说话、离开时应说出感谢的话语,帮助学生养成做客礼仪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分析哪些还需简要改进。其次,教师可在讨论组中提出相关学习话题,诱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至讨论过程中,并及时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及思路。通过有效的引导后,为家长与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整交流空间,能让家长利用该话题更全面的了解到孩子成长情况。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家长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意见,告知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最后,教师还应要求家长在讨论组中分享关于孩子的成长情况及变化情况。如对比通过德育教育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利于让家长更科学的为孩子制定一套阶段性的教育形式。例如某位家长在群中说明在教育前自己的孩子饭前总是不洗手,向孩子介绍吃饭的礼仪后,发现孩子吃饭时养成了细嚼慢咽的习惯,并且饭前养成了洗手的习惯,吃完后这位孩子还收拾了自己的碗筷。通过要求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进而养成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
2.2积极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问题
教师应积极召开家长会,引导学生家长与教师及时反映、沟通学生在家的行为规范,并给予家长针对性建议,有利于发挥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每学期教师可组织2次家长会(新学期开始前、期末考试结束后),同时确定家长会内容。其中,宣讲内容可包括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成长情况三方面内容,同时还需要讲述关于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制度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至教学工作当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向家长讲述如何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尤其是需尽量避免打骂教育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应积极指出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情况,包括于是否注意个人仪表、是否养成谦让、合作的意识、是否存在打架等情况。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同时给予家长一定的解决措施,要求家长后期在教育过程明确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引导三好学生家长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引导其他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在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情境及情绪变化,并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讨论。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家长介绍关于日常行为规范及文明礼仪的培养措施,教导家长们围绕这一方向开展教育,进而提升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围绕此类方式对学生文明礼仪及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培养工作。另外,教师还应创新家校共育方式,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张彬.激发学生行为规范内驱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4):858,857.
[2]钟义彦.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基于小学生家校德育现状的思考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00(00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