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应该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实践能力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目的在于探索如何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不仅仅是针对本科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而且越来越大程度地延伸至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型人才,这种变化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数目随着需求变化逐步增加,使职业教育慢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结构仍有一些缺陷,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在不断更新,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存在所学技术跟不上变化和与实践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学生实习的环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学生在有限有的时间里要学习更多的课程,导致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动起手来不够熟练,在参加工作后不容易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
2 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生源质量的出现明显下滑现象。学生入学时基础有很大差异,加上学生个人学习兴趣不同也使得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和学习兴趣偏差,使得在课堂教学和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我们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教师传统的灌输法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敌对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付和敷衍,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2.2 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相应的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已是过时的理论、技术。另外,计算机专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多,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庞杂,学生虽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精通技术。
2.3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恰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问题是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学校为了让学生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惜缩短实践操作的时间,甚至把上机操作留成课后作业。这与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教学目的是相违背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更应该注实践课程的时间设置,这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关键。
2.4 教师知识的储备与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由于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大批年青教师。他们许多都是刚从大学毕业,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经验,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独立承担起教学的任务,对于新技术的更新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3.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还很常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改变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客观被动的接纳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紧靠时代前沿,着眼与当前和将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坚决摒弃那些现在过时的,已近退出领先行业的内容,彰显“技术应用性”,而不过分去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必做到吹毛求疵,重要是突出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要点,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多留一点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将问题带入课堂并活跃学习气氛;并且关注观察学生的反应,重视课堂反馈,根据学生课堂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授课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能力,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打破以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主要是从事技术性的工作,采取实践教学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同时可以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操作后有一种成就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改变课堂上尴尬乏味的情况。另外,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实践课。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安排好每次实践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
3.3 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要进行大胆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保证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置课程顺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二是要尽量压缩对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少的理论性课程,增加提高专业技能必须的课程;三是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能立即用上,即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零接口”。
3.4 加强教师实践培训。做为学校,应多给老师提供实践的机会,为老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理论提供一个学习的稳定平台。有能力或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一些公司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手开发产品,让更多的计算机老师参与进来,给老师提供充足的时间,边学边做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5 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结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突出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的。对于计算机这一专业学科而言,考核可以是多方面的。理论考试、上机考试、项目形式等等,可以全面地检验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理论内容的考核比重应逐步减少,而对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完成某个项目的能力的考核可以做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可以给学生一些小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在这里教师可以列举多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也能体现学生不同的优势。同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一些项目组,采取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我们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高职计算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
[2]卜佳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福建电脑,2007,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不仅仅是针对本科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而且越来越大程度地延伸至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型人才,这种变化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数目随着需求变化逐步增加,使职业教育慢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结构仍有一些缺陷,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在不断更新,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存在所学技术跟不上变化和与实践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学生实习的环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学生在有限有的时间里要学习更多的课程,导致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动起手来不够熟练,在参加工作后不容易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与优势。
2 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生源质量的出现明显下滑现象。学生入学时基础有很大差异,加上学生个人学习兴趣不同也使得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和学习兴趣偏差,使得在课堂教学和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我们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教师传统的灌输法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敌对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付和敷衍,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2.2 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由于计算机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相应的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已是过时的理论、技术。另外,计算机专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多,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庞杂,学生虽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精通技术。
2.3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恰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问题是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学校为了让学生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惜缩短实践操作的时间,甚至把上机操作留成课后作业。这与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教学目的是相违背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更应该注实践课程的时间设置,这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关键。
2.4 教师知识的储备与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由于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大批年青教师。他们许多都是刚从大学毕业,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经验,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独立承担起教学的任务,对于新技术的更新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3.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还很常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改变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客观被动的接纳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紧靠时代前沿,着眼与当前和将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坚决摒弃那些现在过时的,已近退出领先行业的内容,彰显“技术应用性”,而不过分去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必做到吹毛求疵,重要是突出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要点,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多留一点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将问题带入课堂并活跃学习气氛;并且关注观察学生的反应,重视课堂反馈,根据学生课堂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授课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能力,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打破以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主要是从事技术性的工作,采取实践教学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同时可以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操作后有一种成就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改变课堂上尴尬乏味的情况。另外,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实践课。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安排好每次实践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
3.3 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要进行大胆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保证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置课程顺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二是要尽量压缩对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少的理论性课程,增加提高专业技能必须的课程;三是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能立即用上,即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零接口”。
3.4 加强教师实践培训。做为学校,应多给老师提供实践的机会,为老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理论提供一个学习的稳定平台。有能力或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一些公司或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手开发产品,让更多的计算机老师参与进来,给老师提供充足的时间,边学边做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5 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结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突出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的。对于计算机这一专业学科而言,考核可以是多方面的。理论考试、上机考试、项目形式等等,可以全面地检验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理论内容的考核比重应逐步减少,而对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完成某个项目的能力的考核可以做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可以给学生一些小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在这里教师可以列举多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也能体现学生不同的优势。同时可以让学生分成一些项目组,采取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我们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高职计算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
[2]卜佳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福建电脑,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