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两年一度的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了给更多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对展示内容做了独特设计,要求参赛教师自选一节课,在10-12分钟内,阐述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讲解重点问题。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活动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这两者表面上看,一个指向学,一个指向教,但从内在实质看,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学的需求与目标制约着教的内容与方法。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本项活动的评价标准特别强调,评价一节课的重点是要关注这节课的目标在活动中的达成度。而讲解重点问题则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功。下面,我就围绕活动规定的三项展示内容对参赛选手的表现做简要点评。
一、目标设计
(一)表现标准
三个等级中,C等级相当于合格,要求目标恰当、表述规范;B等级要求目标清晰,学生看到这个目标之后,就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会更强;A等级目标则要体现出教师思考的独特性、深刻性,是优秀的标准。
(二)实例评说
例一:84号《入境入情入理——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种视角,抓住典型细节,深入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2.能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精思阿长、《山海经》的深层意蕴,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很多教师只关注到阿长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在教材中这个单元特别强调的童年视角和成年视角——这实际上就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因此没有把它列入目标里去,而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清晰地从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阿长的形象。教学目标2是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很具体地描述是通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去理解作者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去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那就不仅停留在课文的理解上,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获得人生启示。这两个目标都比较明确,操作性比较强。
例二: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情感变化,探究本文‘记’的特点。2.探讨千古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层含义。”目标1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其中注意把本文和其他课文作联系比较,是一个具体落实文体特点把握的教学目标。目标2重点把握两句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例三:53号《“反抗”究竟几何——必修下第六单元整合性思考之一》教学目标:“1.以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通过确立比较标准,对五篇小说主人公进行深入比较,引导学生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把握作品的社会批判性。2.引导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有确立比较标准的意识,培養学生以敏锐的眼睛和睿智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的能力。”这节课以五篇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选题比较巧妙。两个目标可以说是结合在一起的,目标1是这一节课具体内容的体现,第二个目标是对学生素养思考,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相联系的。但教师对其中一些人物的反抗性的评价有些错误,例如《套中人》的主人公,我觉得他不是反抗,恰恰是退让,把自己退缩到一个见不得人的一个角落里面。总的来说,能够找到这个切入点来组织这些内容,这个目标的表述也是很不错的。
例四:65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表述是存在问题的。这位老师按照高中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来设置教学目标,目标的内容还是很清晰的,如果不是硬套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它是很清楚的。主要还是在第二点,其他的内容可以组织起来。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主要目标应该在这里,其他目标可以融入这两点里面去。比如第一点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整体把握文意,可以把它放到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前面,作为过程性的要求。后面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可以跟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结合起来,就是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深入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这样的目标表述会更清楚、更具体。
例五:70号《行路难》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诗意心情。2.品读诗句,感知心情变化。(重点)3.歌咏古诗,感悟诗仙心境。(难点)”这个实际上是教学的环节和教学的内容,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教学设计里面出现这一类的目标,这反映出这些老师们还没有弄清楚目标到底是怎么回事,目标应该不仅要说课堂上做什么事,还要说清楚做这些事情的意图。另外,这里表述也不够严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心情不存在逻辑关系。
例六:59号《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言,学习作者描摹景物的方法。2.画出传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段,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3.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三个目标表述还是比较具体的,能够明确看出教学的具体内容。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托物言志,目标里面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个目标是很具体、可操作的,但重点是没有把握到位。
例七:57号《〈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比较两种不同的‘静美’;2.走进作家,探析两种不同的‘心境’;3.走进文化,探究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
52号《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初探——以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能说出作者笔下景或情的美;2.借助‘以诗品文’的情境,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探析‘物哀美学’和‘中和之美’两种审美心理。”
57号课例的目标就像70号课例的目标一样,以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另外,可以把它和52号做比较:这两节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但52号目标表述比57号的就清晰很多。所以,我们不能用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
(三)几点思考 从上述实例可见,目标设计中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毛病:一是要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硬套到教学目标里面,目标太空泛;二是把教学环节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不清楚。相反,比较好的教学目标都是比较具体的,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从上面较好的实例中,可以总结出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1.要有很清晰的聚焦点。有了聚焦点,然后才能把目标具体化。明确课堂教学具体关注的焦点,你才能够把它更具体地表述出来,不然的话,就是一个很泛的表述。2.目标设计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教学目标其实是有层次性的,从“文本解读”到“(单元)能力训练”再到“(学生)素养提升”,怎样处理好不同层次的关系呢?就目前情况来讲,大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文本解读这个层次上。但是统编教材则特别强调每一个单元设置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有很多教师是没有认真去关注到的。比如前面讲到的59号《紫藤萝瀑布》课例,就没有涉及托物言志这个核心的单元教学目标。最后,从核心素养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提升,这反映出目标的层次、境界的高下。如果我们始终就盯着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像我们传统的一篇篇课文去讲。所以,目标的设计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境界要高一点。
二、活动规划
(一)表现标准
活动规划是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规划,评价标准重点强调了目标在活动中的达成度。C等级是比较基本的要求。B等级强调每个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还有一个对学习的要求清晰,也就是要明确在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要求是什么。再次是,要求明确教师对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的。这里面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A等级就要求有创新意识,操作性强,能让学生大面积参与。那种课堂中一问一答式的设计,基本上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比较低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实际上很多学生是没有思考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二)实例评说
例一:50号《投身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以必修第八单元为例探究古代士人精神》教学活动:“识士之‘形’→析士之‘核’→悟士之‘义’。”从这三个命名就可以看得出它的层次性非常清楚,有梯度,逻辑性很强。
例二: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活动
一、读·异
活动:小组合作,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说说二者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二、读·意
活动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理解千古警句的含义。
活动2:运用小锦囊,结合你的阅读和积累,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这个设计很有创意。用了两个标题,一个是读异,就是发现不同之处,就是把这篇课文和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已经学过的课文作了一个整体的梳理,这是借鉴了高中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学生不仅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而且通过比较更能对“记”这种文体有更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也有更深的理解。第二个层次就是重点读意,重点理解两个千古名句的含义,然后给了一些相应的拓展资料,给了一个小锦囊,去理解范仲淹这个人物,理解他的思想情感,这是教师讲解的重点。这是兩个很简单的层次,但重点非常突出,前一个层次为后一个层次做铺垫。
例三:78号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理想社会与生存姿态——儒道思想内涵探索”教学活动:
阅读任务一:立足课文,掇菁撷华。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总结。
阅读任务二:纵观群文,博采众长。学生阅读群文①和②,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总结。
阅读任务三:横比儒道,辩证互补。
阅读任务四:借鉴先贤,关照人生。教师举例,学生思考,畅所欲言。
这是一个专题式的任务学习。是儒、道两篇经典文章,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儒、道互补。这实际上是采取了群文设计,把儒和道两个经典文本再拓展联系了一些其他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框架也很有用。虽然这一节课的容量可能大了一点,但是从这四个任务的过程来讲,这个引导的层次是非常强的。如果按照这样的层次去引导,学生是可以读懂儒道互补的内涵的,知道孔子的生活态度,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它来观照我们的现实,观照自己的人生,整个过程的设置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例四:80号《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活动:
1.把书读“薄”——进入文本,梳理情节。(课前活动)
2.把人读“厚”——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3.把情读“透”——探究主题,认识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这个命名就很有意思了,三个层次的重点非常突出,而且是递进关系的。第一层次,把书读“薄”,利用课前任务单让学生梳理情节,这个实际上是落实课文练习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把人读“厚”,设置了拍摄微电影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把三见牧羊人的情景拍成电影,并作为导演思考怎么去拍。这实际上是借用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深读文本,深入探讨。而且,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要求,就是想将哪个场景进行特写拍摄,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更深入地品读文章的细节。最后,假如人家来采访你,你怎么说?这实际上是要陈述自己的设计,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这个设置可以把学生带进去,而且学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第三个层次,把情读“透”,是紧扣“奇迹”一词探究主旨,并联系现实来思考。这三个层次非常清晰,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课前做的,第二个层次是重点,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值得称赞的是,其中的支架设计得非常好,给了学生很多具体的指导。
(三)几点思考
活动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层次性之外,还要有逻辑性,具体来说,一是前面环节和后面环节应该有相关性,二是所布置的作业和教学的重点要有密切关系。前面所讲的80号《植树的牧羊人》从“文”到“人”再到“情”,在逻辑性这个方面体现得非常清楚。活动规划着眼点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那我们的课堂很有可能就是大量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抛问题,学生就团团转找答案。很多教师对文本解读就停留在这样一个很浅的层次。这不是说文本解读不重要,我们可以把文本解读换一个角度变成任务学习,给一定的任务情景,让学生一起去参与到这个任务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会再好一些。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理念转换过来,那我们的设计就真正能够由简单的提问题,转变成真正的学习活动设计。这涉及教师在课堂中角色转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真正地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就始终停留在抛问题的角色。 三、问题讲解
(一)表现标准
有些教师对这个环节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就只是模拟一个教学片段。评分标准的表述讲得很清楚,是某教学环节中预设的一个重点问题模拟讲解,而不是模拟某个教学环节。有不少教师还是把一个教学环节全面的讲清楚,还是说课的方式,不是讲解。我们特别强调讲解,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上课习惯抛问题等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评价对还是错。回答对了,就过;不对,就再找一个同学。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就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面。即使是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那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尤其是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教师还是应该要好好地讲一讲。毕竟学生在师生对话当中的回答是很零碎的,甚至是很片面的,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的回答才能形成系统性,所以需要教师去做一些讲解。
问题讲解的三个等级,首先是预设问题能针对具体教学情境,这里强调是在教学情境中的讲解,把握讲解的时机。第二就是我们选择的教学问题是不是真正地扣紧了教学重点难点。有的教师选择问题比较随意。真正优秀的教师的讲解强调的是预设问题有新意,就是说所提的问题要有特别之处,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使学生被你的问题引导去更好地思考文本。讲解的逻辑性强,这与前面所讲的教学活动的逻辑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我们强调幽默,但幽默只是一个方面,更要强调的是思维的含量,是不是能够把学生真正地带进去,这是更根本的。幽默更大程度取决于个人性格,真正幽默的教师并不多。我们思考有深度,把学生带入到一个问题情境当中去,我觉得每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是可以做得到的。在问题的讲解上,教师们还是要注意看看自己能够往哪个层次上走。
(二)实例评说
例一: 61号《明言·品智·悟道——〈桃花源记〉探寻之旅》重点问题讲解:“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很简单,但这位老师在讲解中注意凸显一个关键词“绝境”,他的讲解就是围绕“绝境”这个关键词来讲的,这个讲解的焦点就很清晰。
例二:76號《家国情怀老杜舟——杜甫之舟群文阅读》难点问题讲解:“为何说‘客死舟中’是杜甫的‘宿命’?是什么决定了他这样的宿命?杜甫的抉择体现了何种志向人格?”这个问题很尖锐、很有意思,是一个很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讲解也很深刻,但是语言比较平淡,语调单调,缺乏感染力。这位老师的讲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和学生联系起来,强调立德树人,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价值培育,这些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内容是可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杜甫的人生抉择,可以和学生的人生志向、理想勾连,这更能吸引学生,比单纯的说教有用多了。
例三:60号《小石潭记》重点问题讲解:知人论世了文心。
预设情境:经过【披文入情探幽情】环节,学生已明确小石潭环境可用“清”来概括,且作者心情因此而变化,由“清”生“乐”的经历,探究作者心境由“乐”而“悲”、由“清”生“悲”: 乐←清→悲
预设问题:【小组讨论】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探究作者心境由“乐”而“悲”的原因以及你对此的认识。
柳宗元被贬永州→失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悲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守
这个是讲解背景、作者。这位老师在讲解当中抓住“失”字。很多教师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时,都会很机械地贴一段文字出来,然后再来读一读就完了。但这位老师把资料做了一个结构化的处理,凸显了这个“失”字,然后再引出后面“悲”和“守”,这样的讲解会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更有冲击力。
例四:59号《紫藤萝瀑布》教学活动三“以诗明智,感悟生命”中重点问题讲解。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悟”并试着用一句学过的诗句进行概括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界吻我以痛,要我回报以歌。”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来印证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师小结: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
这个讲解就相当于一个附文的讲解,引用学生学过的一些诗句来做讲解。这篇文章讲的对生命的感悟,有很多相关的作品可以引用。这样的讲解,可以跟学生的阅读经验勾连,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使讲解的情感性更强。
例五: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重点问题讲解:“谈谈你对千古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这个讲解给了一个框架,三种精神:独立、理性、牺牲,把这两句话的内涵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而且结合了作者的相关史料和自己的阅读积累,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拓展。很多教师讲解到这里,往往就是直接讲答案,因为这两句名言常常是阅读这篇文章的考点,很多老师习惯性就变成讲答案,这样讲解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没感觉的。今天这位老师的讲解会真的触动学生。
(三)几点思考
首先是问题选择: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师做重点讲解,这个值得教师们去思考。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有些教师就觉得不需要去重点讲解了,或者是我们习惯于零碎的问答,没有集中的、重点的、透彻的讲解。其实,要把教学节奏推进到一个高潮中,要推进学生的学习,往往都需要这样的重点讲解。
其次,问题设计怎么样把重点难点演化为焦点?很多时候我们的重点难点讲解比较泛,怎么样把它具体地演化为有聚焦点的问题?刚才几位老师的讲解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说,《小石潭记》讲作者的身世,用了一个“失”字勾连起来,焦点一下子就清晰化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处理,但是给学生的印象就不一样了,情感性也不一样了。问题设计如果有一个清晰的焦点、关注性比较强的焦点,那就不一样了。
最后,在具体讲解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把握几个标准:清晰性、层次性、逻辑性、启发性,这几个方面是有梯度的,首先要清晰,有层次,然后逻辑性强,要真正对学生有启发。二是讲解中要关注理与情、知与行、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师的讲解缺乏理性的力量,情感的熏陶也不够,这两方面都需要强化。知和行,就是讲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还要引导他愿意去接受这些东西,化为自己的行动和能力。讲解时,单纯注意它的共性就会讲得缺乏吸引力,要思考怎么样凸显个性。三是讲解必须要有现场感、对话性或者互动性。即使是单独的讲解,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在讲解中如何像单口相声一样把学生带进去,把他们的思维带进去,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目标设计
(一)表现标准
三个等级中,C等级相当于合格,要求目标恰当、表述规范;B等级要求目标清晰,学生看到这个目标之后,就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会更强;A等级目标则要体现出教师思考的独特性、深刻性,是优秀的标准。
(二)实例评说
例一:84号《入境入情入理——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种视角,抓住典型细节,深入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2.能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精思阿长、《山海经》的深层意蕴,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很多教师只关注到阿长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在教材中这个单元特别强调的童年视角和成年视角——这实际上就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因此没有把它列入目标里去,而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清晰地从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阿长的形象。教学目标2是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很具体地描述是通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去理解作者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去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那就不仅停留在课文的理解上,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获得人生启示。这两个目标都比较明确,操作性比较强。
例二: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情感变化,探究本文‘记’的特点。2.探讨千古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层含义。”目标1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其中注意把本文和其他课文作联系比较,是一个具体落实文体特点把握的教学目标。目标2重点把握两句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例三:53号《“反抗”究竟几何——必修下第六单元整合性思考之一》教学目标:“1.以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通过确立比较标准,对五篇小说主人公进行深入比较,引导学生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把握作品的社会批判性。2.引导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有确立比较标准的意识,培養学生以敏锐的眼睛和睿智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的能力。”这节课以五篇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性作为切入点,选题比较巧妙。两个目标可以说是结合在一起的,目标1是这一节课具体内容的体现,第二个目标是对学生素养思考,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相联系的。但教师对其中一些人物的反抗性的评价有些错误,例如《套中人》的主人公,我觉得他不是反抗,恰恰是退让,把自己退缩到一个见不得人的一个角落里面。总的来说,能够找到这个切入点来组织这些内容,这个目标的表述也是很不错的。
例四:65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表述是存在问题的。这位老师按照高中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来设置教学目标,目标的内容还是很清晰的,如果不是硬套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它是很清楚的。主要还是在第二点,其他的内容可以组织起来。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主要目标应该在这里,其他目标可以融入这两点里面去。比如第一点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整体把握文意,可以把它放到辨析四位弟子志向的异同前面,作为过程性的要求。后面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可以跟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结合起来,就是分析孔子“与点”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深入领会孔子的治国思想,这样的目标表述会更清楚、更具体。
例五:70号《行路难》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理解诗意心情。2.品读诗句,感知心情变化。(重点)3.歌咏古诗,感悟诗仙心境。(难点)”这个实际上是教学的环节和教学的内容,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教学设计里面出现这一类的目标,这反映出这些老师们还没有弄清楚目标到底是怎么回事,目标应该不仅要说课堂上做什么事,还要说清楚做这些事情的意图。另外,这里表述也不够严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心情不存在逻辑关系。
例六:59号《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言,学习作者描摹景物的方法。2.画出传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段,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3.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三个目标表述还是比较具体的,能够明确看出教学的具体内容。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托物言志,目标里面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个目标是很具体、可操作的,但重点是没有把握到位。
例七:57号《〈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比较两种不同的‘静美’;2.走进作家,探析两种不同的‘心境’;3.走进文化,探究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
52号《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初探——以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能说出作者笔下景或情的美;2.借助‘以诗品文’的情境,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探析‘物哀美学’和‘中和之美’两种审美心理。”
57号课例的目标就像70号课例的目标一样,以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另外,可以把它和52号做比较:这两节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但52号目标表述比57号的就清晰很多。所以,我们不能用内容、环节来代替目标。
(三)几点思考 从上述实例可见,目标设计中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毛病:一是要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硬套到教学目标里面,目标太空泛;二是把教学环节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不清楚。相反,比较好的教学目标都是比较具体的,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从上面较好的实例中,可以总结出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1.要有很清晰的聚焦点。有了聚焦点,然后才能把目标具体化。明确课堂教学具体关注的焦点,你才能够把它更具体地表述出来,不然的话,就是一个很泛的表述。2.目标设计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教学目标其实是有层次性的,从“文本解读”到“(单元)能力训练”再到“(学生)素养提升”,怎样处理好不同层次的关系呢?就目前情况来讲,大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文本解读这个层次上。但是统编教材则特别强调每一个单元设置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有很多教师是没有认真去关注到的。比如前面讲到的59号《紫藤萝瀑布》课例,就没有涉及托物言志这个核心的单元教学目标。最后,从核心素养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提升,这反映出目标的层次、境界的高下。如果我们始终就盯着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像我们传统的一篇篇课文去讲。所以,目标的设计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境界要高一点。
二、活动规划
(一)表现标准
活动规划是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规划,评价标准重点强调了目标在活动中的达成度。C等级是比较基本的要求。B等级强调每个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还有一个对学习的要求清晰,也就是要明确在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要求是什么。再次是,要求明确教师对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的。这里面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A等级就要求有创新意识,操作性强,能让学生大面积参与。那种课堂中一问一答式的设计,基本上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比较低的。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实际上很多学生是没有思考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二)实例评说
例一:50号《投身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以必修第八单元为例探究古代士人精神》教学活动:“识士之‘形’→析士之‘核’→悟士之‘义’。”从这三个命名就可以看得出它的层次性非常清楚,有梯度,逻辑性很强。
例二: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活动
一、读·异
活动:小组合作,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说说二者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二、读·意
活动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理解千古警句的含义。
活动2:运用小锦囊,结合你的阅读和积累,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这个设计很有创意。用了两个标题,一个是读异,就是发现不同之处,就是把这篇课文和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已经学过的课文作了一个整体的梳理,这是借鉴了高中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学生不仅理解这篇课文的特点,而且通过比较更能对“记”这种文体有更深的理解,对文章的内容也有更深的理解。第二个层次就是重点读意,重点理解两个千古名句的含义,然后给了一些相应的拓展资料,给了一个小锦囊,去理解范仲淹这个人物,理解他的思想情感,这是教师讲解的重点。这是兩个很简单的层次,但重点非常突出,前一个层次为后一个层次做铺垫。
例三:78号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理想社会与生存姿态——儒道思想内涵探索”教学活动:
阅读任务一:立足课文,掇菁撷华。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总结。
阅读任务二:纵观群文,博采众长。学生阅读群文①和②,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总结。
阅读任务三:横比儒道,辩证互补。
阅读任务四:借鉴先贤,关照人生。教师举例,学生思考,畅所欲言。
这是一个专题式的任务学习。是儒、道两篇经典文章,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儒、道互补。这实际上是采取了群文设计,把儒和道两个经典文本再拓展联系了一些其他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框架也很有用。虽然这一节课的容量可能大了一点,但是从这四个任务的过程来讲,这个引导的层次是非常强的。如果按照这样的层次去引导,学生是可以读懂儒道互补的内涵的,知道孔子的生活态度,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它来观照我们的现实,观照自己的人生,整个过程的设置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例四:80号《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活动:
1.把书读“薄”——进入文本,梳理情节。(课前活动)
2.把人读“厚”——细读文本,分析人物。
3.把情读“透”——探究主题,认识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这个命名就很有意思了,三个层次的重点非常突出,而且是递进关系的。第一层次,把书读“薄”,利用课前任务单让学生梳理情节,这个实际上是落实课文练习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把人读“厚”,设置了拍摄微电影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把三见牧羊人的情景拍成电影,并作为导演思考怎么去拍。这实际上是借用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深读文本,深入探讨。而且,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要求,就是想将哪个场景进行特写拍摄,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更深入地品读文章的细节。最后,假如人家来采访你,你怎么说?这实际上是要陈述自己的设计,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这个设置可以把学生带进去,而且学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第三个层次,把情读“透”,是紧扣“奇迹”一词探究主旨,并联系现实来思考。这三个层次非常清晰,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课前做的,第二个层次是重点,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值得称赞的是,其中的支架设计得非常好,给了学生很多具体的指导。
(三)几点思考
活动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层次性之外,还要有逻辑性,具体来说,一是前面环节和后面环节应该有相关性,二是所布置的作业和教学的重点要有密切关系。前面所讲的80号《植树的牧羊人》从“文”到“人”再到“情”,在逻辑性这个方面体现得非常清楚。活动规划着眼点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那我们的课堂很有可能就是大量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抛问题,学生就团团转找答案。很多教师对文本解读就停留在这样一个很浅的层次。这不是说文本解读不重要,我们可以把文本解读换一个角度变成任务学习,给一定的任务情景,让学生一起去参与到这个任务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会再好一些。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理念转换过来,那我们的设计就真正能够由简单的提问题,转变成真正的学习活动设计。这涉及教师在课堂中角色转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真正地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是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就始终停留在抛问题的角色。 三、问题讲解
(一)表现标准
有些教师对这个环节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就只是模拟一个教学片段。评分标准的表述讲得很清楚,是某教学环节中预设的一个重点问题模拟讲解,而不是模拟某个教学环节。有不少教师还是把一个教学环节全面的讲清楚,还是说课的方式,不是讲解。我们特别强调讲解,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上课习惯抛问题等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评价对还是错。回答对了,就过;不对,就再找一个同学。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就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面。即使是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那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尤其是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教师还是应该要好好地讲一讲。毕竟学生在师生对话当中的回答是很零碎的,甚至是很片面的,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的回答才能形成系统性,所以需要教师去做一些讲解。
问题讲解的三个等级,首先是预设问题能针对具体教学情境,这里强调是在教学情境中的讲解,把握讲解的时机。第二就是我们选择的教学问题是不是真正地扣紧了教学重点难点。有的教师选择问题比较随意。真正优秀的教师的讲解强调的是预设问题有新意,就是说所提的问题要有特别之处,能够吸引学生,能够使学生被你的问题引导去更好地思考文本。讲解的逻辑性强,这与前面所讲的教学活动的逻辑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我们强调幽默,但幽默只是一个方面,更要强调的是思维的含量,是不是能够把学生真正地带进去,这是更根本的。幽默更大程度取决于个人性格,真正幽默的教师并不多。我们思考有深度,把学生带入到一个问题情境当中去,我觉得每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是可以做得到的。在问题的讲解上,教师们还是要注意看看自己能够往哪个层次上走。
(二)实例评说
例一: 61号《明言·品智·悟道——〈桃花源记〉探寻之旅》重点问题讲解:“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很简单,但这位老师在讲解中注意凸显一个关键词“绝境”,他的讲解就是围绕“绝境”这个关键词来讲的,这个讲解的焦点就很清晰。
例二:76號《家国情怀老杜舟——杜甫之舟群文阅读》难点问题讲解:“为何说‘客死舟中’是杜甫的‘宿命’?是什么决定了他这样的宿命?杜甫的抉择体现了何种志向人格?”这个问题很尖锐、很有意思,是一个很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讲解也很深刻,但是语言比较平淡,语调单调,缺乏感染力。这位老师的讲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和学生联系起来,强调立德树人,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价值培育,这些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内容是可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杜甫的人生抉择,可以和学生的人生志向、理想勾连,这更能吸引学生,比单纯的说教有用多了。
例三:60号《小石潭记》重点问题讲解:知人论世了文心。
预设情境:经过【披文入情探幽情】环节,学生已明确小石潭环境可用“清”来概括,且作者心情因此而变化,由“清”生“乐”的经历,探究作者心境由“乐”而“悲”、由“清”生“悲”: 乐←清→悲
预设问题:【小组讨论】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探究作者心境由“乐”而“悲”的原因以及你对此的认识。
柳宗元被贬永州→失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悲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守
这个是讲解背景、作者。这位老师在讲解当中抓住“失”字。很多教师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时,都会很机械地贴一段文字出来,然后再来读一读就完了。但这位老师把资料做了一个结构化的处理,凸显了这个“失”字,然后再引出后面“悲”和“守”,这样的讲解会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更有冲击力。
例四:59号《紫藤萝瀑布》教学活动三“以诗明智,感悟生命”中重点问题讲解。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悟”并试着用一句学过的诗句进行概括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界吻我以痛,要我回报以歌。”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来印证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师小结: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
这个讲解就相当于一个附文的讲解,引用学生学过的一些诗句来做讲解。这篇文章讲的对生命的感悟,有很多相关的作品可以引用。这样的讲解,可以跟学生的阅读经验勾连,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使讲解的情感性更强。
例五:87号《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重点问题讲解:“谈谈你对千古警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这个讲解给了一个框架,三种精神:独立、理性、牺牲,把这两句话的内涵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而且结合了作者的相关史料和自己的阅读积累,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拓展。很多教师讲解到这里,往往就是直接讲答案,因为这两句名言常常是阅读这篇文章的考点,很多老师习惯性就变成讲答案,这样讲解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没感觉的。今天这位老师的讲解会真的触动学生。
(三)几点思考
首先是问题选择: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师做重点讲解,这个值得教师们去思考。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有些教师就觉得不需要去重点讲解了,或者是我们习惯于零碎的问答,没有集中的、重点的、透彻的讲解。其实,要把教学节奏推进到一个高潮中,要推进学生的学习,往往都需要这样的重点讲解。
其次,问题设计怎么样把重点难点演化为焦点?很多时候我们的重点难点讲解比较泛,怎么样把它具体地演化为有聚焦点的问题?刚才几位老师的讲解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说,《小石潭记》讲作者的身世,用了一个“失”字勾连起来,焦点一下子就清晰化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处理,但是给学生的印象就不一样了,情感性也不一样了。问题设计如果有一个清晰的焦点、关注性比较强的焦点,那就不一样了。
最后,在具体讲解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把握几个标准:清晰性、层次性、逻辑性、启发性,这几个方面是有梯度的,首先要清晰,有层次,然后逻辑性强,要真正对学生有启发。二是讲解中要关注理与情、知与行、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师的讲解缺乏理性的力量,情感的熏陶也不够,这两方面都需要强化。知和行,就是讲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还要引导他愿意去接受这些东西,化为自己的行动和能力。讲解时,单纯注意它的共性就会讲得缺乏吸引力,要思考怎么样凸显个性。三是讲解必须要有现场感、对话性或者互动性。即使是单独的讲解,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在讲解中如何像单口相声一样把学生带进去,把他们的思维带进去,这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