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课型符合大多课型的教学,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如果是以建构的方式获得,是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这样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更能帮助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了开展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8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特别是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实验探究法更是备受青睐。相比之下,对高中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部分,由于是学习较系统的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本身抽象复杂,知识要求高和理论性强等特点,历来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教师们更多的是掰开揉碎地讲,还唯恐学生不懂,陈述性教学和直接呈现结论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仍较为常见。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对理论课进行教学,即以一定的载体实施理论课的教学,其意义是深远的,体现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这种尝试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探究课型符合大多课型的教学,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如果是以建构的方式获得,是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这样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更能帮助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在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开展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探究学习选题要恰当
仔细研究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不难发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都做了较大的变革,在教学中可我们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知识的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如“盐类水解”中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应该改变已往习惯的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栏目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预备环节,注意引导监督
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实验顺利进行,保证师生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开展实验探究的知识,保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这样的:在本节课教学之前,或者在必修模块中,或者在选修模块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了处于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就这一节课而言,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集中主要精力去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他们需要有化学平衡的概念、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基础。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因为这些知识的欠缺而造成探究核心问题教学的障碍。因此,结合学情,可先将复习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影响条件(探究的预备)在课前完成,也就是将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在课外,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并且加以督促指导,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确用上了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还可以缓解探究实验耗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三、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实验探究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起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产生探究的动机,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避免活动的盲目性。
仍以“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条件改变,平衡会移动,但平衡怎样移动,学生是不清楚的。教师如果在教学引入环节利用以下演示实验,设计一个局部的探究性问题,会有较好的收效。教学程序如下:
1. 往5mL 0.01mol·L-1 的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0.03mol·L-1 的KSCN溶液。
2. 请学生说出在Fe3 3SCN-Fe (SCN)3中,当达到化学平衡时,有些什么特点?(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已有认识,即对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回忆)。
3. 提出问题:当向上述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4. 假设与猜想:(可以追问,做出这样的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呢?学生能否想到加入饱和FeCl3溶液后,Fe3 浓度增大了,利用第2节所学知识,可知正反应速率增大了,此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反应已不再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学生不能达到上述水平,我们应该提供适度的知识支持)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8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特别是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实验探究法更是备受青睐。相比之下,对高中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部分,由于是学习较系统的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本身抽象复杂,知识要求高和理论性强等特点,历来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教师们更多的是掰开揉碎地讲,还唯恐学生不懂,陈述性教学和直接呈现结论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仍较为常见。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对理论课进行教学,即以一定的载体实施理论课的教学,其意义是深远的,体现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这种尝试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探究课型符合大多课型的教学,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如果是以建构的方式获得,是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这样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更能帮助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在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开展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探究学习选题要恰当
仔细研究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不难发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都做了较大的变革,在教学中可我们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知识的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如“盐类水解”中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应该改变已往习惯的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栏目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预备环节,注意引导监督
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实验顺利进行,保证师生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开展实验探究的知识,保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这样的:在本节课教学之前,或者在必修模块中,或者在选修模块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了处于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就这一节课而言,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集中主要精力去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他们需要有化学平衡的概念、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基础。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因为这些知识的欠缺而造成探究核心问题教学的障碍。因此,结合学情,可先将复习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影响条件(探究的预备)在课前完成,也就是将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在课外,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准备),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并且加以督促指导,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确用上了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还可以缓解探究实验耗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三、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实验探究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起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产生探究的动机,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避免活动的盲目性。
仍以“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节课为例,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知道条件改变,平衡会移动,但平衡怎样移动,学生是不清楚的。教师如果在教学引入环节利用以下演示实验,设计一个局部的探究性问题,会有较好的收效。教学程序如下:
1. 往5mL 0.01mol·L-1 的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0.03mol·L-1 的KSCN溶液。
2. 请学生说出在Fe3 3SCN-Fe (SCN)3中,当达到化学平衡时,有些什么特点?(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已有认识,即对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回忆)。
3. 提出问题:当向上述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4. 假设与猜想:(可以追问,做出这样的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呢?学生能否想到加入饱和FeCl3溶液后,Fe3 浓度增大了,利用第2节所学知识,可知正反应速率增大了,此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反应已不再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学生不能达到上述水平,我们应该提供适度的知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