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梳理敦煌艺术元素的种类和关系,分析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元素的特点,挖掘其蕴含的形式美与文化内涵,总结提取与转化的方法,从造型构图、意蕴传达、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梳理敦煌艺术元素的种类和关系,分析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元素的特点,挖掘其蕴含的形式美与文化内涵,总结提取与转化的方法,从造型构图、意蕴传达、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阐述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在蒋介石谋取四川的过程中,杨永泰作为中间人获取信息、预先沟通并出谋划策,对推动四川的“中央化”起到重要作用。1932年,杨永泰先是看准“二刘之战”的时机,鼓动蒋介石扶持刘湘“拥蒋统川”。1934年秋,刘湘无法抵挡红军进攻而向蒋求援,杨永泰又提出派一参谋团进驻重庆,使蒋介石的嫡系力量得以插入四川内部。此后他进而提出对四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以控制县政,又插手整理地钞事务,从政治、经济上实现对四川的全面掌控。这为国民政府将四川作为“大后方”奠定了基础。
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作家和作品。一般而言,作为批评者往往是一个“置身事外”的主体,以此来呈现批评活动的“客观”与“真实”。但是,我以为一种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批评者充分参与到文学文本中去的。这里所言的“充分”,主要是指批评者作为“主体”在对作家与文本的阐释过程中,完成批评者在思想、情感、经验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与成长。这种教育与成长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性”的,既是批評者在作品中获得了“自我”,同时,也是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反映着一个时代大众的生活状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与价值取向.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影像
比勘《汉书·食货志》中李悝行平籴法“上熟其收自四”文段中张晏和金少英的解释,献疑一则。
巾、冠、帽为古人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此类研究鲜少有人关注。本文以东坡巾为研究对象,以贤者理论、文人著说、文物形象资料梳理为手段,厘清东坡巾形成的时代背景、造型演变特征以及内在精神意蕴。东坡巾外在造型端庄、严谨、持重,呈现出文雅倜傥的文人风采;内在气韵上,“东坡式”文人旷世的才藻之美、济世的大节之美、隐世的洒脱之美等精神意趣是其最为显著的“文化赋值”。
古琴“秋涛”带有南宋嘉熙三年墨书题记,本文从形制外观和墨书书法分析其年代特征符合南宋的时代性,并分析了琴背三种铭刻的年代特征,以及墨书题记与铭刻共同提供的文化含义。既为南宋晚期古琴增加一例年代可靠的标准器,也对书画以外类别文物中利用书法鉴定手段确定题记铭刻乃至文物本身年代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有所思考。
节愍太子墓墓道绘有的枯木图景,不仅在唐代壁画墓中极为罕见,更因似是庾信《枯树赋》的图解而尤为特别。本文综合考古、历史、文学、美术史多方面研究,欲说明此处壁画枯树的出现并非偶然。节愍太子墓壁画不仅体现出睿宗为了自身政权稳固、为李唐政权正名的努力,还体现出诗画互涉在唐前期的发展、中国绘画抒情主体性的滥觞。节愍太子墓壁画或可说明,至8世纪初,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作为抒情的载体,诗画的界限或许已被打破。
提炼花果元素进行仿生设计,是紫砂壶创意的一个重要题材,诞生过许多构思精巧、妙若天成的经典作品。本文从设计溯源入手,阐述紫砂壶花果题材仿生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演化规律,并对其仿生造物思想和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张廷玉等所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一部,然其成书于众人之手,不可避免有所讹误。兹根据《明实录》、万斯同《明史》、王鸿绪《明史稿》及相关人物奏议等史料,考证《明史·桂萼传》中所见的四处讹误。
科技档案是科研机构重要的信息资源,但在日常管理中往往重藏轻用。大数据环境给了科技档案以新的治理方式——通过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进行共享利用,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文章通过总结科技档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资源共享背景,从治理理念、治理标准、治理平台、协作机制和治理保障五个方面对科技档案治理提出改进建议,以期通过治理模式的改进更好地进行科技档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