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用3种不同性质的抗角质单克隆抗体、ABC技术,以及一种兔抗癌胚抗原抗血清(CEA)PAP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角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特性,以期区分Paget细胞与其它细胞.单克隆抗体EAB-903与EAB-904均可识别66kD及57kD角质蛋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用3种不同性质的抗角质单克隆抗体、ABC技术,以及一种兔抗癌胚抗原抗血清(CEA)PAP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中角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特性,以期区分Paget细胞与其它细胞.单克隆抗体EAB-903与EAB-904均可识别66kD及57kD角质蛋白.
其他文献
皮肤假性淋巴瘤(CPL)是一种良性淋巴增生性反应,曾用于本病的同义名有皮肤淋巴样增生,皮肤淋巴瘤,良性皮肤淋巴组织增生,Bafverstedt病,Spiegler-Fendt肉样瘤等。CPL有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型式,通常为豌豆大小、坚硬、紫红色结节;或为多发性粉红色的小丘疹,偶尔呈半透明状结节。病损主要出现在面部,尤其是前额、鼻、颊和耳垂。
性联遗传鱼鳞病(XLI)与甾体硫酸酯酶(STS)缺陷有关,主要为白细胞内芳香基硫酸酯酶C(ASC)活性的降低。STS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远端的Xp22.3带上。用基因特异克隆DNA探针曾确定80%的XLI患者有STS结构基因的缺陷,但用此探针难以确定携带者。最近采用测定ASC及β-gal(半乳糖苷酶)之比的方法诊断XLI患者及携带者,但还未见用基因诊断技术确定携带者及ASC/β-gal诊断相关性的
本文作者报告2例正常儿童接种减毒活水痘疫苗(OKa株)后发生带状疱疹。例1.正常2岁男孩,1983年7月7日接种OKa435Pfu疫苗,除在接种后5天因发热而致斑丘疹外,无其他反应。身体一直健康,亦无水痘接触史。
本文报道1例有泛发性皮损及系统受累的二期梅毒.患者男,38岁,因躯干、四肢泛发性皮疹而入院.
亲表皮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研究1968-1985年间40例患者的死亡原因。男30例,女10例。年龄19~81岁,平均60岁。诊断依据临床和组织学。23例为经典型,14例为暴发肿瘤型,13例为红皮病型。均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亚群研究。在24例有淋巴结病患者中,28例作了淋巴结活检,其中14例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病,6例为脂肪黑素性网状细胞增多,3例为淋巴瘤性淋巴结病。
虽然已经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诸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这样的清洁剂用作体外测试,但还不能绝对地预测化合物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刺激.尤其是pH的相关重要性需要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报道了在体内实验中,用3个不同pH值的SLS溶液,评价其对皮肤刺激的影响.
在一些SLE、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Sjg-ren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一种对C3转化酶(C4b2a)具稳定作用的经典补体途径的血清因子,称为C4肾炎因子(C4NeF),它是一种IgG类抗体。为研究SLE患者的B淋巴细胞产生C4NeF的能力,作者从15例SLE患者和10名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EB病毒感染,以建立有活性的B淋巴细胞系。用EAC3bBb以及EAC14b2a稳
Crohn病(CD,限局性肠炎,或节段性回肠炎)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肠病,1932年由Crohn等首先报道。病因不明,20~35%患者有同类疾病家族史[1]。CD主要呈节段性侵犯回肠,多数患者肠道其他处也同时受累[2]。表现以间歇性出现的慢性腹泻、腹痛、便血为主,X线和肠镜检查见肠道溃疡,活检示肉芽肿性炎症。
自60年代中期开始,生殖器疣的发病率在迅速增加。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宫颈癌和生殖器癌的诱发因素。足叶草树脂中所含足叶草毒素被认为是治疗生殖器疣的有效成分,用于生殖器疣的治疗已有近50年历史。
沙眼衣原体很难进入培养的宿主细胞,因而通常不发生细胞-细胞的播散导致的原始生长物的扩散。本文作者设计了更接近于人体条件的实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衣原体较易于作细胞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