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财好比美德,越是给出去收获越是多。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盛产圣贤君子,英雄豪杰,也盛产大富豪。当时著名的富豪有孔子的弟子子贡,与子贡齐名的是越国贤人范蠡,即被后代商人奉为鼻祖的陶朱公。
陶朱公之所以是陶朱公,不在于他有财,而在于他有德。首先,他有眼光,不恋钱。当初,范蠡、文种等贤臣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称霸称雄。范蠡在兴奋中保持了冷静,他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反复思考,最终辞官而去,带着美人西施从此隐居江湖。他不但无官一身轻,还把钱财散尽一身轻。这是他第一次散财,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政治眼光,能够及时引退,明哲保身。
范蠡离开越国后,因贤名远播,被聘为齐国相。范蠡没干多久,“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知友乡党”。这是他的第二次辞官散财。这可不是一般的辞官散财,而是辞高官、散巨财,显示了范蠡高超的处世智慧。古人有遗训:到异国他乡积敛财富,好比借火驱寒,很少不引火上身的。无疑,范蠡深知此理,他可以在异国他乡做事情、干事业,但不可以在异乡暴富。异乡暴富,自寻死路,因为有那么多眼睛盯着看,人家当地岂无能人收拾你?现在我们的很多华商学习陶朱公,在海外致富了,散財给当地,并运财回乡,这是很正确的,符合财富本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规律,事物产生的规律就是因时而生,因地而生,因人而生。财富产生的规律也是因时而生,因地而生,因人而生。任何事物都有归宿,财富也有归宿,财富的归宿就是财富归于故土、财富归于当时、财富归于有德之人。
财富归于故土,指财富按阴阳五行规律运转,最终会回到“土”中。土生物,物归土,这是必然的。财富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 不管是实物财富,还是货币财富,还是其他财富,最终都会叶落归根。虽说财富通行天下,但天下之财各自有主。
财富归于当时,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财富,特定财富是特定时间的产物。对于这一点, 股票行业的人士有很深的感悟,有人一早起来成首富,有人一早起来成“老鼠”,什么情况都可能有。时时都有的财富叫作道,代代相传的财富叫做德。道德是最大的财富,永恒的财富,当然也是永不过时的财富。
财富归于有德之人,指财富是美德的产物,必然要归向有德之人。我们从范蠡散财聚德的故事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是中国历史上的“精神首富”“万世商业之祖”?原因很简单,一个字:德。钱财好比美德,越是给出去,收获就越多。同样是战国,“战国四公子”每个人的钱都比范蠡多,但竟无一善终,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字:贪。孟尝君贪名,信陵君贪位,春申君贪色,平原君贪权,最终都被秦始皇父子收拾了。吕不韦本是大财主,深知“奇货可居”之理,但后来他养虎为患,反被自己创造的财富(秦始皇)吞噬了,岂不可悲?而秦始皇不能继承父辈、祖辈和自己共同创下的产业,挥霍一空,乃至颠覆,帝国土崩瓦解,又岂非最大的悲剧?
范蠡深知财富产生之道与管理之道,散尽天下财,聚来天下德,因此他的商业帝国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商人的精神导师。中国商人重德轻财,重义轻利,这是孔子遗教,也是陶朱遗风。有了这样的传统,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的财富越来越多,中国越来越强大。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强调人的因素。
范蠡成名于山东肥城陶山,人称“陶朱公”。陶者陶山也,朱者通铢,钱也,公者老人也,“陶朱公”的本义是在陶山这个地方生产钱财的老人。一般人是以身换财,最终财使身损;自以为高明的人以财生财,最终人财两空;陶朱公境界最高,以德生财,所以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范蠡有德,是个大慈善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在近二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多次获得千金之利,每获利一次,他的本金就倍增,三次获千金不是获三千金,而是获八千金以上(算式如下:第一次:1000(2000), 第二次:2000(4000),第三次:4000(8000))。 再以八千金获利万金,是十分容易的事。财富的倍增总是符合道德的原理,我们看到,范蠡的财富每增加一次,就分散一次。最终通过分散形成聚合。这不是物理运动的分散,而是产生了光合作用:把光分开,越分越多。
慈善是大财富,慈善家是真富豪。因为他本身就是财富,所以财富从他而来,从他而出,又归向他。越分越多,最终仁爱满人间,使财富落到了实处,财富找到了归宿。
慈善家的本色是什么?慈善家的本色就是像范蠡一样以德做人,永远自强不息。这是人生的意义,也是社会的福音。◎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盛产圣贤君子,英雄豪杰,也盛产大富豪。当时著名的富豪有孔子的弟子子贡,与子贡齐名的是越国贤人范蠡,即被后代商人奉为鼻祖的陶朱公。
陶朱公之所以是陶朱公,不在于他有财,而在于他有德。首先,他有眼光,不恋钱。当初,范蠡、文种等贤臣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称霸称雄。范蠡在兴奋中保持了冷静,他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反复思考,最终辞官而去,带着美人西施从此隐居江湖。他不但无官一身轻,还把钱财散尽一身轻。这是他第一次散财,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政治眼光,能够及时引退,明哲保身。
范蠡离开越国后,因贤名远播,被聘为齐国相。范蠡没干多久,“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知友乡党”。这是他的第二次辞官散财。这可不是一般的辞官散财,而是辞高官、散巨财,显示了范蠡高超的处世智慧。古人有遗训:到异国他乡积敛财富,好比借火驱寒,很少不引火上身的。无疑,范蠡深知此理,他可以在异国他乡做事情、干事业,但不可以在异乡暴富。异乡暴富,自寻死路,因为有那么多眼睛盯着看,人家当地岂无能人收拾你?现在我们的很多华商学习陶朱公,在海外致富了,散財给当地,并运财回乡,这是很正确的,符合财富本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规律,事物产生的规律就是因时而生,因地而生,因人而生。财富产生的规律也是因时而生,因地而生,因人而生。任何事物都有归宿,财富也有归宿,财富的归宿就是财富归于故土、财富归于当时、财富归于有德之人。
财富归于故土,指财富按阴阳五行规律运转,最终会回到“土”中。土生物,物归土,这是必然的。财富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 不管是实物财富,还是货币财富,还是其他财富,最终都会叶落归根。虽说财富通行天下,但天下之财各自有主。
财富归于当时,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财富,特定财富是特定时间的产物。对于这一点, 股票行业的人士有很深的感悟,有人一早起来成首富,有人一早起来成“老鼠”,什么情况都可能有。时时都有的财富叫作道,代代相传的财富叫做德。道德是最大的财富,永恒的财富,当然也是永不过时的财富。
财富归于有德之人,指财富是美德的产物,必然要归向有德之人。我们从范蠡散财聚德的故事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是中国历史上的“精神首富”“万世商业之祖”?原因很简单,一个字:德。钱财好比美德,越是给出去,收获就越多。同样是战国,“战国四公子”每个人的钱都比范蠡多,但竟无一善终,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字:贪。孟尝君贪名,信陵君贪位,春申君贪色,平原君贪权,最终都被秦始皇父子收拾了。吕不韦本是大财主,深知“奇货可居”之理,但后来他养虎为患,反被自己创造的财富(秦始皇)吞噬了,岂不可悲?而秦始皇不能继承父辈、祖辈和自己共同创下的产业,挥霍一空,乃至颠覆,帝国土崩瓦解,又岂非最大的悲剧?
范蠡深知财富产生之道与管理之道,散尽天下财,聚来天下德,因此他的商业帝国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商人的精神导师。中国商人重德轻财,重义轻利,这是孔子遗教,也是陶朱遗风。有了这样的传统,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的财富越来越多,中国越来越强大。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强调人的因素。
范蠡成名于山东肥城陶山,人称“陶朱公”。陶者陶山也,朱者通铢,钱也,公者老人也,“陶朱公”的本义是在陶山这个地方生产钱财的老人。一般人是以身换财,最终财使身损;自以为高明的人以财生财,最终人财两空;陶朱公境界最高,以德生财,所以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范蠡有德,是个大慈善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在近二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多次获得千金之利,每获利一次,他的本金就倍增,三次获千金不是获三千金,而是获八千金以上(算式如下:第一次:1000(2000), 第二次:2000(4000),第三次:4000(8000))。 再以八千金获利万金,是十分容易的事。财富的倍增总是符合道德的原理,我们看到,范蠡的财富每增加一次,就分散一次。最终通过分散形成聚合。这不是物理运动的分散,而是产生了光合作用:把光分开,越分越多。
慈善是大财富,慈善家是真富豪。因为他本身就是财富,所以财富从他而来,从他而出,又归向他。越分越多,最终仁爱满人间,使财富落到了实处,财富找到了归宿。
慈善家的本色是什么?慈善家的本色就是像范蠡一样以德做人,永远自强不息。这是人生的意义,也是社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