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历史肆意进行“戏说”、“恶搞”似乎已成为影视热潮中的一种时尚,这一畸形现象的连年延续已严重挫伤了观众的收视热情。2006年以来,各类古装戏的收视率一直下滑,几个曾被电视台寄以厚望的古装大戏收视率甚至不到3%。这固然一方面跟电视剧定位不当有关,但另一方面更为直接的原因是观众对历史剧的审美疲惫。正是在这种历史剧持续低迷的状况下,由吴子牛执导。唐国强、陈宝国、聂远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中青年演员主演的《贞观长歌》横空出世,它的出现无疑是一支驱除影视圈中浊污空气的清新剂。作为长达82集的超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并没有像有些历史剧那样情节散漫、格调低俗,而是以它浩繁而不失严谨的故事情节:传神而又深入灵魂的精湛表演i厚重而又悠长的文化韵味生动地再现了唐王朝由建立至贞观长达30余年的辉煌历史画卷,塑造了一大批至真、至诚、至信、至爱的人物群像。凭着其出色艺术成就,《贞观长歌》在当下泥沙俱下的影视剧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一些大城市中超过10%甚至高达17%的收视率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里,我想单就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个细致的探讨,以期对其成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阐释并对今后历史剧的改编能有所增益。
《贞观长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极盛时期的唐帝国,但编导们并没有把艺术视点仅仅放在重现历史辉煌、歌颂千古伟业上。也不是仅仅重复那些所谓总结历史经验,以便“以古鉴今”之类历史题材的传统模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的揭示上。该剧首先值得提及的人物无疑是一号主人公李世民。唐国强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性,丰满而立体的封建帝王形象。作为一代杰出的君王,李世民充分显示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治国才干和胆识过人的非凡气魄。他智退颉利、励精图治、重振王朝、平定草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代霸主的雄浑气魄,剧情一开头就将李世民置于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外有颉利二十万铁骑倾巢南下,直指长安:内有群雄纷争割据,各树反帜。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李世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他亲会颉利,利用其狐疑狡诈的性格设下空城计,唬退其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为重新聚集力量赢得了非常珍贵的喘息之机。接下来,他忍受了作为君王最难忍受的耻辱——倾举国之财力纳贡于颉利,终于使其统领的草原各部在利益面前分化瓦解,进而一举退兵,为唐王朝的兴起暂时祛除了灭顶之灾的外患。此后,他平内乱、轻徭役、肃吏治、举贤能,终于把唐王朝从战乱、贫穷的深渊中一步步拯救出来。在整个剧情中,编导紧紧围绕关乎唐王朝兴衰的几场重要战役来全面展示李世民作为军事家与一代帝王胸揽全局、运筹帷幄的卓越指挥才能和包举宇内、君临天下的霸主气魄。正是通过剿灭颉利、平定夷男、征伐高昌等几次特大型战役的描写,李世民作为帝王雄才大略、傲视古今的一面生动而又清晰地铭刻在观众的脑海里。
但是,该剧的视点如果仅止如此的话。李世民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远离凡人的圣君,一个平面而缺乏立体感的扁平人物形象。编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李世民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皇帝来展示。身为帝王。他有无上的尊严与权威,但是在这无上尊严与权威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作为普通人的辛酸与无奈。为了讨伐颉利,他不得不安抚夷男。违心答应将掌上明珠安康公主远嫁塞外。此后,虽然夷男反叛,安康得以幸免。可面对女儿下嫁慕一宽的血泪诉求,李世民无疑又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作为父亲,他从内心上希望女儿幸福快乐,甚至屈尊向长孙皇后求情:但作为帝王,圄于礼法祖制,面对长孙皇后软中带硬的劝说他最终也只能是爱莫能助。该剧以极其细腻的手法。传神而又深入地揭示出李世民身为帝王与父亲在矛盾的漩涡中挣扎、苦痛的灵魂。这一点在后面的剧情中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他不得不杀李佑、囚李泰、废李承乾。在朝廷上。他以儿子们的鲜血和性命树立起一个王朝的法度与尊严,在深宫中他则独自忍受着一个父亲中年丧子的巨大悲哀与伤痛。唐国强以他精湛的技艺把一个帝王与父亲的爱诠释到了极致。
如果说该剧中李世民以他异于常人的方式将父子之情,父女之爱演绎的荡气回肠,显示了父性的博大与深沉,那么他与众位臣工之间的情谊与纠葛则从另一侧面完成了对一个帝王形象的多角度塑造。剧中“戏”较重而又与李世民关系密切的大臣当推候君集。他一生战功卓著、位列国公,李世民颇为倚重,视为左膀右臂。然而这又是一个骄纵、暴戾、私欲极重的鲁莽之徒,正是在其诱使下,懦弱的太子才会成为其兵变的傀儡。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开国功臣,李世民以他高超的驭人之术显示出作为帝王非凡的领导艺术与才能。为伐颉利。他密召候君集,推心置腹、委以重任组建“飞虎军”,终于发挥奇效,打了个颉利措手不及:为征高昌,他力排众议,起用候君集,一剑定乾坤。对于候君集这样一把脱鞘必伤人的利剑,李世民显示出他驾驭良将的超凡才能,但是在对大将与众臣驾驭有度的权术游戏之中,李世民也真诚地表露出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候君集乃玄武门政变的九将之一。于李有拥戴之功:鼎定天下,他又几十次死里逃生。所以面对这样一位既是臣子又是朋友,既是恩人又是叛徒的麾下良将,李世民情感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世俗人情的一面。不管候君集犯下了什么罪行,哪怕是纂权忤逆,李世民也发誓绝不杀他。因此,在诱使太子政变未遂之后,李世民仍想方设法试图保全其性命。在情与法的冲突与抉择中,一代帝王潸然泪下的真情流露,正是其凡俗“人性”最为光辉与灿烂的顶点。这也正是该剧能够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君王形象成功立起来的真正原因。
当然,一部电视剧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主要人物出色的艺术表演,它必然还需要众多次要人物的陪衬与烘托。只有统观全局同时而又不忽略于细部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正基于此,我愿意谈谈剧中另外两个“戏”较少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范兴,另一个是赵恭存。范兴的悲剧无疑是一个天才与忠臣不见容于时代的社会悲剧,他的睿智、他的善良、他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的深邃目光正是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代,是他替李世民背负着千古骂名以举国之财力智退枭雄颉利:功成之时,又是他顾全大局,自请贬谪绥州做一个边疆小吏。更为感人的是:当颉利世子攻破绥州意欲屠城之际,为了千百万黎民的生命,又是他身着官服冒谋逆之罪名向敌人屈下了铮铮不弯的铁骨。正是这饱含无尽屈辱的一跪,一个心系黎民、大义凛然、坦荡无私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在他屈辱下跪的瞬间却挺立起中华民族千百万民众不屈的脊梁,正是他们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才成就了唐王朝最终一统中华的伟业。在短短7集的剧情里,张浩以他非凡的艺术功力塑造了范兴这一感动亿万观众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贞观长歌》十分精彩的一笔。此外,由高成生饰演的赵恭存也是该剧中不应忽视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整个电视剧中,赵恭存的“戏”并不多,但他以生命呵护十枚铜钱的悲壮与辅佐李治功成身退的超然却深刻地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赵恭存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岂止是区区十枚铜钱。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尊严!在他惨烈而悲壮的搏斗中,我们的内心受到一种源于灵魂的震撼!正是他与范兴以及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忠贞贤良之士交相辉映。才为《贞观长歌》这部历史剧增添了厚重而又悠长的文化韵味。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贞观长歌》从整体到局部,从全景式的描写到个别细节的刻划无疑都凝聚着演员对人物灵魂的深刻体察与把握,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成功之作。
《贞观长歌》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极盛时期的唐帝国,但编导们并没有把艺术视点仅仅放在重现历史辉煌、歌颂千古伟业上。也不是仅仅重复那些所谓总结历史经验,以便“以古鉴今”之类历史题材的传统模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的揭示上。该剧首先值得提及的人物无疑是一号主人公李世民。唐国强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性,丰满而立体的封建帝王形象。作为一代杰出的君王,李世民充分显示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治国才干和胆识过人的非凡气魄。他智退颉利、励精图治、重振王朝、平定草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代霸主的雄浑气魄,剧情一开头就将李世民置于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外有颉利二十万铁骑倾巢南下,直指长安:内有群雄纷争割据,各树反帜。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李世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他亲会颉利,利用其狐疑狡诈的性格设下空城计,唬退其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为重新聚集力量赢得了非常珍贵的喘息之机。接下来,他忍受了作为君王最难忍受的耻辱——倾举国之财力纳贡于颉利,终于使其统领的草原各部在利益面前分化瓦解,进而一举退兵,为唐王朝的兴起暂时祛除了灭顶之灾的外患。此后,他平内乱、轻徭役、肃吏治、举贤能,终于把唐王朝从战乱、贫穷的深渊中一步步拯救出来。在整个剧情中,编导紧紧围绕关乎唐王朝兴衰的几场重要战役来全面展示李世民作为军事家与一代帝王胸揽全局、运筹帷幄的卓越指挥才能和包举宇内、君临天下的霸主气魄。正是通过剿灭颉利、平定夷男、征伐高昌等几次特大型战役的描写,李世民作为帝王雄才大略、傲视古今的一面生动而又清晰地铭刻在观众的脑海里。
但是,该剧的视点如果仅止如此的话。李世民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远离凡人的圣君,一个平面而缺乏立体感的扁平人物形象。编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李世民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皇帝来展示。身为帝王。他有无上的尊严与权威,但是在这无上尊严与权威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作为普通人的辛酸与无奈。为了讨伐颉利,他不得不安抚夷男。违心答应将掌上明珠安康公主远嫁塞外。此后,虽然夷男反叛,安康得以幸免。可面对女儿下嫁慕一宽的血泪诉求,李世民无疑又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作为父亲,他从内心上希望女儿幸福快乐,甚至屈尊向长孙皇后求情:但作为帝王,圄于礼法祖制,面对长孙皇后软中带硬的劝说他最终也只能是爱莫能助。该剧以极其细腻的手法。传神而又深入地揭示出李世民身为帝王与父亲在矛盾的漩涡中挣扎、苦痛的灵魂。这一点在后面的剧情中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他不得不杀李佑、囚李泰、废李承乾。在朝廷上。他以儿子们的鲜血和性命树立起一个王朝的法度与尊严,在深宫中他则独自忍受着一个父亲中年丧子的巨大悲哀与伤痛。唐国强以他精湛的技艺把一个帝王与父亲的爱诠释到了极致。
如果说该剧中李世民以他异于常人的方式将父子之情,父女之爱演绎的荡气回肠,显示了父性的博大与深沉,那么他与众位臣工之间的情谊与纠葛则从另一侧面完成了对一个帝王形象的多角度塑造。剧中“戏”较重而又与李世民关系密切的大臣当推候君集。他一生战功卓著、位列国公,李世民颇为倚重,视为左膀右臂。然而这又是一个骄纵、暴戾、私欲极重的鲁莽之徒,正是在其诱使下,懦弱的太子才会成为其兵变的傀儡。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开国功臣,李世民以他高超的驭人之术显示出作为帝王非凡的领导艺术与才能。为伐颉利。他密召候君集,推心置腹、委以重任组建“飞虎军”,终于发挥奇效,打了个颉利措手不及:为征高昌,他力排众议,起用候君集,一剑定乾坤。对于候君集这样一把脱鞘必伤人的利剑,李世民显示出他驾驭良将的超凡才能,但是在对大将与众臣驾驭有度的权术游戏之中,李世民也真诚地表露出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候君集乃玄武门政变的九将之一。于李有拥戴之功:鼎定天下,他又几十次死里逃生。所以面对这样一位既是臣子又是朋友,既是恩人又是叛徒的麾下良将,李世民情感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世俗人情的一面。不管候君集犯下了什么罪行,哪怕是纂权忤逆,李世民也发誓绝不杀他。因此,在诱使太子政变未遂之后,李世民仍想方设法试图保全其性命。在情与法的冲突与抉择中,一代帝王潸然泪下的真情流露,正是其凡俗“人性”最为光辉与灿烂的顶点。这也正是该剧能够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君王形象成功立起来的真正原因。
当然,一部电视剧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主要人物出色的艺术表演,它必然还需要众多次要人物的陪衬与烘托。只有统观全局同时而又不忽略于细部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正基于此,我愿意谈谈剧中另外两个“戏”较少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范兴,另一个是赵恭存。范兴的悲剧无疑是一个天才与忠臣不见容于时代的社会悲剧,他的睿智、他的善良、他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的深邃目光正是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代,是他替李世民背负着千古骂名以举国之财力智退枭雄颉利:功成之时,又是他顾全大局,自请贬谪绥州做一个边疆小吏。更为感人的是:当颉利世子攻破绥州意欲屠城之际,为了千百万黎民的生命,又是他身着官服冒谋逆之罪名向敌人屈下了铮铮不弯的铁骨。正是这饱含无尽屈辱的一跪,一个心系黎民、大义凛然、坦荡无私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在他屈辱下跪的瞬间却挺立起中华民族千百万民众不屈的脊梁,正是他们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才成就了唐王朝最终一统中华的伟业。在短短7集的剧情里,张浩以他非凡的艺术功力塑造了范兴这一感动亿万观众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贞观长歌》十分精彩的一笔。此外,由高成生饰演的赵恭存也是该剧中不应忽视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整个电视剧中,赵恭存的“戏”并不多,但他以生命呵护十枚铜钱的悲壮与辅佐李治功成身退的超然却深刻地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赵恭存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岂止是区区十枚铜钱。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尊严!在他惨烈而悲壮的搏斗中,我们的内心受到一种源于灵魂的震撼!正是他与范兴以及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忠贞贤良之士交相辉映。才为《贞观长歌》这部历史剧增添了厚重而又悠长的文化韵味。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贞观长歌》从整体到局部,从全景式的描写到个别细节的刻划无疑都凝聚着演员对人物灵魂的深刻体察与把握,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