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发展。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课堂教学上真正落实到位。因而,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平行的。教师的参与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生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设置、学生参与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已成为实际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 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涵义
1.1有效参与是指课堂上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思维参与是有效参与的核心。布卢姆将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态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性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之一。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鲜明的动机,那么,任何活动都会进行得更加有效,并能取得有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都是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而建构的。所以有效参与的核心表现在思维的参与上,要有强的问题意识,提问辩论,探究创新,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与量。只要积极思维,即使安静地听讲也表示主动参与,如果不动脑筋,说得再热闹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1.2有效参与是教师根据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愿望,不满足于被动安排、灌输,乐于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教学)的特点。转变观念,角色转化,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环境,确保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增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民主参与得到满足,实现创新思维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特征
2.1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一是主体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获得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得到新的知识信息。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二是能动性:即学生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活动的方向、进程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表现在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反映出强的创造性。三是全面性,是指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教师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在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者认知上形成共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思维品质,达到思维共振。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各自成功的喜悦,不断得到成长的满足。主导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还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设计者;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和活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剖析者,为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范例,为学生更深层次思维参与提供指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更无从说起。
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3.1融洽师生关系,诱导参与。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保证。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就会逐渐缩小,学生对教师就会自然产生亲近、感激与仰慕心理,而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意识亦将被诱导出来。
3.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3.2.1所謂问题情境,一般指教师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或已具备的知识储存库中选取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生物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⑴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实物创设情境。⑵利用影像资料、互联网等多媒体创设情境。⑶利用谚语、谜语、故事等创设情境。⑷利用游戏、活动、实验等创设情境。
3.2.2 课堂心理情境的创设。
课堂心理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一个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情感,恰当得体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
3.3开放课堂,创造参与的内外条件。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传统的封闭形式,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让学生发展求异思维,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3.3.1改变课堂参与方式,增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改变一些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一些新的参与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3.2开放教学时空使学生将参与意识延续。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指生物教学的时空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动植物园、野外、郊区、河流山川、工厂企业等等都是课外学习的好场所。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跑图书馆、动植物园、工厂企业,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生物知识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3.4改变评价,使学生有信心参与
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用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的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封闭的;开放的教学评价应当是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由教师独自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自由评、互评、组评、师评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变分数制为等级制,由只重视结果变为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使整个评价体系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课堂是教师辛勤耕耘的土壤,是教师展示才华和魅力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幸福彼岸。愿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而生机勃发,愿课堂也因为有了教师的有效参与而魅力无穷。
1 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涵义
1.1有效参与是指课堂上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思维参与是有效参与的核心。布卢姆将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态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性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之一。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鲜明的动机,那么,任何活动都会进行得更加有效,并能取得有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都是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而建构的。所以有效参与的核心表现在思维的参与上,要有强的问题意识,提问辩论,探究创新,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与量。只要积极思维,即使安静地听讲也表示主动参与,如果不动脑筋,说得再热闹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1.2有效参与是教师根据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愿望,不满足于被动安排、灌输,乐于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教学)的特点。转变观念,角色转化,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环境,确保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增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民主参与得到满足,实现创新思维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特征
2.1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一是主体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获得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得到新的知识信息。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二是能动性:即学生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活动的方向、进程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表现在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反映出强的创造性。三是全面性,是指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教师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主要特征。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在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者认知上形成共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思维品质,达到思维共振。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各自成功的喜悦,不断得到成长的满足。主导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还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设计者;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和活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剖析者,为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范例,为学生更深层次思维参与提供指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更无从说起。
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3.1融洽师生关系,诱导参与。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保证。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就会逐渐缩小,学生对教师就会自然产生亲近、感激与仰慕心理,而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意识亦将被诱导出来。
3.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3.2.1所謂问题情境,一般指教师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或已具备的知识储存库中选取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生物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⑴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实物创设情境。⑵利用影像资料、互联网等多媒体创设情境。⑶利用谚语、谜语、故事等创设情境。⑷利用游戏、活动、实验等创设情境。
3.2.2 课堂心理情境的创设。
课堂心理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一个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情感,恰当得体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
3.3开放课堂,创造参与的内外条件。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授课这一传统的封闭形式,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创立多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改变,给学生时间、空间去质疑,让学生发展求异思维,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3.3.1改变课堂参与方式,增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改变一些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一些新的参与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3.2开放教学时空使学生将参与意识延续。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是指生物教学的时空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动植物园、野外、郊区、河流山川、工厂企业等等都是课外学习的好场所。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跑图书馆、动植物园、工厂企业,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生物知识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3.4改变评价,使学生有信心参与
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用统一的模式标准去要求,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的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封闭的;开放的教学评价应当是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由教师独自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自由评、互评、组评、师评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变分数制为等级制,由只重视结果变为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使整个评价体系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课堂是教师辛勤耕耘的土壤,是教师展示才华和魅力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幸福彼岸。愿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而生机勃发,愿课堂也因为有了教师的有效参与而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