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土地面积位居全世界第3,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水土流失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林业等。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土壤的肥力会不断下降,水层也会变得越来越薄。还可能造成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和荒漠化等自然灾害。本文介绍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并分析了其成因,从法制与规划、植树造林与水利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 ;现状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395-01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灾害的出现,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土壤质量的下降以及水层的流失,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都是一项损失。然而,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现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作一探讨。
1.我国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1.1 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规模也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受到不良影响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数量达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蝕、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再者侵蚀程度严重,侵蚀强度高,在20世纪,因土壤流失而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量达到了330万h耐,而在2000年,水土流失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了2000亿元,约占当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5%。
1.2 水土流失的成因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由于水力、风力、重力等营力作用,造成地面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而人为因素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陡坡开荒破坏原有的地面植被和地貌而产生的水土流失;规模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开矿、筑路、建厂等基建工程逐年增加,在大量损坏植被和地貌后,又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碴,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1.3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土地的破坏,减少了耕地面积,严重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二者的失衡,会使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大提高。此外,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每年抬高9cm左右,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
2.关于防治水土流失现象的措施
2.1 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预防工作
首先,完善执法检查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责,加强领导,改进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这也是保证水土保持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水土流失保护的重点地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工作;对于江河的源头以及一些山洪我发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还应该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国民的认知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水土流失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教导民众切勿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维护生态的稳定。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户自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以物代补,以奖代补、以息代补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开展竞争,实行奖励。另外,社会要加强对水土流失工作的监督力度以政策为引导者,利用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大众建立起有效的环保理念,促进水土流失保护氛围的形成。
2.2 加强植树造林保林育林
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加强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利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地对外来物种的依赖。应该避免单一树种栽培,重建植被也应该保留一定程度的空隙,以利于顶极生态系统的形成。森林应该是各种年龄交错的,唯此才有发育良好的幼树和补充树层采取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建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体系,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政府应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使退耕还林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治理效果。
2.3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既是保护自然的工作,也是改进自然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要结合当地的原有环境,采取因地制宜且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措施。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山丘区坚持以支流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兼顾,沟坡兼治,对位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中应有水土流失防治的经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应依法组织治理。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许多有效的经验被积累下來。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久且持续的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力度。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晓卫.长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7,05:50-51.
[2] 王彪东,单晓翠.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05:83-84.
[关键词]水土流失 ;现状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395-01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灾害的出现,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土壤质量的下降以及水层的流失,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都是一项损失。然而,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现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作一探讨。
1.我国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1.1 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规模也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受到不良影响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数量达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蝕、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再者侵蚀程度严重,侵蚀强度高,在20世纪,因土壤流失而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量达到了330万h耐,而在2000年,水土流失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了2000亿元,约占当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5%。
1.2 水土流失的成因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由于水力、风力、重力等营力作用,造成地面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而人为因素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陡坡开荒破坏原有的地面植被和地貌而产生的水土流失;规模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开矿、筑路、建厂等基建工程逐年增加,在大量损坏植被和地貌后,又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碴,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1.3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土地的破坏,减少了耕地面积,严重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二者的失衡,会使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大提高。此外,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每年抬高9cm左右,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
2.关于防治水土流失现象的措施
2.1 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预防工作
首先,完善执法检查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责,加强领导,改进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这也是保证水土保持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水土流失保护的重点地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工作;对于江河的源头以及一些山洪我发区,要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还应该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国民的认知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水土流失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教导民众切勿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维护生态的稳定。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户自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以物代补,以奖代补、以息代补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开展竞争,实行奖励。另外,社会要加强对水土流失工作的监督力度以政策为引导者,利用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社会大众建立起有效的环保理念,促进水土流失保护氛围的形成。
2.2 加强植树造林保林育林
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那么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加强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利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地对外来物种的依赖。应该避免单一树种栽培,重建植被也应该保留一定程度的空隙,以利于顶极生态系统的形成。森林应该是各种年龄交错的,唯此才有发育良好的幼树和补充树层采取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建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体系,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政府应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使退耕还林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治理效果。
2.3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既是保护自然的工作,也是改进自然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要结合当地的原有环境,采取因地制宜且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措施。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山丘区坚持以支流为主线,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兼顾,沟坡兼治,对位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中应有水土流失防治的经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应依法组织治理。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许多有效的经验被积累下來。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久且持续的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力度。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晓卫.长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7,05:50-51.
[2] 王彪东,单晓翠.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0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