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及该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住院且符合2014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标准的61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早产儿眼底疾病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和非ROP组,对ROP组进行分级并计算ROP的发生率。统计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诊疗情况、并发症及孕母相关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ROP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616例早产儿,发生ROP 47例,发生率为7. 7%,其中按国际ROP分类标准,Ⅰ区病变3例,Ⅱ区病变27例,Ⅲ区病变17例。1期病变21例,2期病变13例,3期病变12例,4A期1例,Ⅱ区附加病变1例,病变AP-ROP 1例。2组胎龄、出生体重、头围、5 min Apgar评分、窒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临床诊疗情况的吸氧及吸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PS)、EPO、输血、氨茶碱和咖啡因的使用在2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出血的发生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孕母情况的激素和硫酸镁的使用在2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0. 730,95%CI:0. 658~0. 815,P <0. 001)、吸氧(OR=0. 159,95%CI:1. 050~37. 468,P=0. 044)、颅内出血(OR=0. 018,95%CI:0. 001~0. 621,P=0. 026)和咖啡因的使用(OR=0. 049,95%CI:0. 003~0. 754,P=0. 031)在ROP组与非ROP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OP发病率为7. 7%,胎龄、吸氧、咖啡因的使用以及重要并发症(颅内出血)与ROP的发生有关。